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观看阅兵仪式的视频,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尝试边读课文边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作批注。
【教学目标】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3.尝试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教学重点】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开国大典》,同学们还记得开国大典中有哪几个盛大的场面吗?
预设: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2.过渡:是的,在这其中,最庄严而热烈的就是阅兵式,一起去研读这一片段。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唤起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开国大典开展过程的印象,更能理清文章思路,同时做好自然的衔接与过渡。
二、新授
(一)探究一:学习阅兵,寻找“点面”
1.寻找“点”“面”
(1)学生自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点”,波浪线画出“面”。
(2)学生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课件上出示各个点: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2.聚焦战士姿态,体会“多点”。
(1)引导: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圈一圈关键词。
预设1:“挺着”描写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高大威猛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保障。
预设2:“整整齐齐”“完全一致”“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从中可以感受到解放军队伍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威武雄壮。
预设3:从“一字形”“人字形”两个词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
(2)学生汇报,交流后课件上形成如下图示。
(3)朗读指导:通过抓关键词读出“阅兵式”恢弘庄严的场面。
3.聚焦群众反应,体会“一面”。
(1)出示句子: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预设1:“抛上天”“欢呼声盖过”可见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预设2:“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同时表明人们的心情快乐、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们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情感。
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4.小组合作分别读“点”和“面”的描写。
5.小结: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这样强大的阵容,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一下子就把阅兵仪式的气势磅礴、恢弘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当时的庄严和热烈的气氛。
设计意图:
在研读重要语段时,引导学生通过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以及抓关键词细细体味的方式体会阅兵的庄严,用个性化的理解与文本对话,这实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
(二)探究二:对比“点面”,发现写法
1.学习活动:对比“点”“面”。
①默读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对比大典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Vs
②小组讨论,选出最有价值的发现。
我们的发现:1. ;2. ……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
预设1: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
预设2: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
3.联系《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加深对“多点罗列”写法的印象。
预设:狼牙山五壮士中也采用了“多点罗列”的写法,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这几位战士的动作、神态描写,皆是“点”的罗列。
4.小结: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以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
设计意图:
在学习前一课《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对比不同的点面结合中深度思考,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组合形式,深化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
(三)探究三:旁作批注,感受气氛
1.阅读相关记录,烘托氛围。
(1)过渡:同学们,许多名人在其日记、回忆录里,也见证并记下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点点滴滴。
(2)出示相关记录。
◇ 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 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全场一片欢腾,余亦感极泪下。(《文汇报》社长徐铸成)
◇ 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我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我一直写到深夜。我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著名文学家巴金)
(3)学生交流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群众的激动喜悦)
2.聚焦课后题,师生合作批注。
(1)过渡:循着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录,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振奋人心的历史现场,去看一看.
(2)引导:(出示课后题的三个句子)自由读一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将关键词批注在课文句子旁边。
预设:会场布置隆重、人数之多、群众反应热烈……
(4)小结:像这样,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5)指导朗读:抓住“迎风招展”“人的海洋”“欢呼”“鼓掌”“喊哑”“拍麻”等词读出气氛的热烈和群众的激动。
3.由扶到放,学生独立批注。
(1)学习活动:批一批,读一读。
①批一批:默读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群众的激动喜悦,在句子旁作上关键词批注。
②读一读:试着读出气氛的热烈庄严和群众激动喜悦的心情。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
由名人回忆录到聚焦课后题,由师生合作批注到学生独立批注,这样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了作批注的方法,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练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点评课上所做的独立批注,学习借鉴作批注的方法。
2.模仿第十二自然段点面结合的方法,试写一句“战斗机”方阵经过的场景。
设计意图:
以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会作批注的方法,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四、小结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复习巩固本课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2.拓展作业:观看国庆阅兵式,利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其中的某一场面。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由领悟体会到尝试运用,循序渐进,扶放有致,学生在有明确要求的小练笔中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空军
飞机人字形飞过
战车师
骑兵师
炮兵
步兵
海军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五马并行
完全一致
一字形前进
起步行进
着装统一
阅兵式
(11-13)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5-10)
聚焦典型
一点一面
点
布置隆重
结合
人数之多
气氛烘托
多点罗列
面
群众热烈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