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3: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桂花雨》
教学目标:
通过字理、组词、联系上下文等识字方法认识萝、杭两个生字。
抓住文中关键字“浸”和“抱”“摇”“喊”三个动词,体会桂花香和摇花乐,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和以事写情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和母亲的思乡情,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抓住文中关键字“浸”和“抱”“摇”“喊”三个动词,体会桂花香和摇花乐。难点:领悟作者借景抒情、借事写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遇桂花:
1、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吗?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大家看,像这样,小小的,或黄,或白的花,就叫做桂花。桂花香气浓郁,每到金秋时节,桂子飘香,它的香气不仅弥漫了大街小巷,同时也溢满了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一场美丽的——桂花雨。
(二)分享阅读初感,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下面请大家静静地读课文,一会我们请同学们分享,课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或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谁想和大家来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初感,充分交流分享。(师相机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3、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发言都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那么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别的呢?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这篇课文在文体上是一篇散文。在散文这种文体中啊,作者经常会采用用借景抒情、借事写情的手法。(板书:景事情)。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作者是通过这景,这事来表达什么情,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认识生字“箩”:
师: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母亲总是要收获好几“箩”的桂花:
同学们,“箩”这个字,通过预习已经认识的举手。见过“箩”吗?
大家来看这幅图片,你来猜猜,“箩”最初是用来干什么?
师:是的,“箩”最初就是用来捕鸟的。
同学们,找出“箩”出现在课文中的第几段?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你来猜一猜,“箩”——现在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真聪明!你看,像这样的用竹子编成的,用来盛东西的器物就叫做“箩”。
总结:同学们,你们看,遇到不懂的生字词,我们可以把它放到文中的句子里,再联系一下上下文,也许它的意思你自己就明白了呢!
品味桂花香,体会“浸”字:
师:在刚才的分享中啊,很多同学说,文中桂花的香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古诗中有云:“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那文中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桂花香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所有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师:谁来为大家读读你找到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相机学习生字“杭”。
师:浸:同学们,作者写“香”用了7个句子,8个“香”字,作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桂花的香气写出来了。你找到了吗?
浸1、你找到带有“浸”字的句子吗?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2、指名读:谁来为大家读读?3、会学习的孩子,在预习的时候,一定会查一查“浸”字的意思,谁查了?“浸”字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你觉着,在本文中应该是哪个意思?4、谁来读读第一个句子:
香1句:你读出了什么?桂花开时,香飘十里。香2句:你又读出了什么?桂花摇落了可以做什么?——泡茶、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你读出了什么?第二句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里,是说,桂花已经摆脱了四季的束缚,不仅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更香在人们的心里!一个“浸”字足以让我们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拓展提升:这个“浸”字的含义,你理解了吗?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你们看这两个句子,出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美丽的小兴安岭》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里了。
——《槐香五月》
指名读:(2)小组讨论:这两句话中的“浸”字,你又读出了什么呢?第一句:写出了雾的大和浓。第二句:“清香、醇香、浓香”一个比一个香,一个比一个浓,香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只好说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里了。
学以致用:光理解了这个“浸”还不够,如果你能用“浸”造个句子,我就相信你真的掌握这个字了?
总结:同学们,一个“浸”字真是韵味无穷。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能用上像“浸”这样的字,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体会摇花乐,领悟思乡情:
师:刚才大家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合作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桂花香”通过一个传神的“浸”字和对比的手法,看似写桂花香,实则是为了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每当桂花盛开的季节,小琦君都要忙一件大事!是什么呀?——摇花。1、指名读:2、圈出“我”摇桂花时的一系列动作,说说你的感受。
3、抱、摇、喊三个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4、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她家乡的院子里,来到这棵桂花树下。此刻,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想看桂花雨吗?那需要怎么做呀?——摇双手抱着桂花树,使劲摇。哪有坐着摇桂花的呀?站起来吧,使点劲儿。
5、想象:你们这一使劲啊,瞧,桂花纷纷落下来了。同学们,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这棵桂花树下,桂花纷纷扬扬落下,落在你的头上、肩膀上、手指上,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是啊,多美的桂花雨啊!桂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学生接读。
6、她一边摇一边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指名读(2人)女生、男生
7、总结:是啊,好香的雨啊!大家看,作者写“摇花乐”的时候,用了什么描写?“摇”“抱”“喊”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你看,这样一写,就把小琦君心理的快乐写出来了。
8、同学们,其实在作者的原文中,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zuǒ)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tán)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你读出了什么?
总结:同学们,那么多的童年往事,作者偏偏只写“摇花乐”这一件,而且还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细的写。你觉着这是为了表达什么?——思乡情
生置疑,再悟思乡情
师:同学们,在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也写到了桂花香。“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下面大家能不能自己提一个问题呢?
指名说: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里指的是哪里?——杭州。作者的家乡在浙江温州,初中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杭州,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因桂花而闻名,每年秋天,桂花盛开,香满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满陇桂雨”之美誉。漫山遍野都是桂花。你看这是诗人和词人笔下的桂花。杭州的桂花是名副其实的远近闻名。
那为什么母亲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把杭州的桂花和家乡的桂花作比较,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比。这么一对比,你读出了什么?
总结学生发言:是的,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让我们读出了母亲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茶,吃着桂花糕。桂花,已成为他记忆中故乡的代名词。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其实是母亲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学们,这仅仅是母亲的思乡之情吗?老师告诉你,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离开家乡已经的30多年了。她一直没有回到过自己的故乡,一只也没有再见到过家乡院子里那株桂花树,再也没有闻到过那阵阵桂花香,所以,这既是母亲的思乡之情,也是作者的思乡之情啊!
漂泊游子,思乡情浓: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本文的作者琦君有哪里了解?
介绍琦君:是的,就像大家所说的,琦君是台湾非常出名的散文家,她写过很多作品。如果你像老师这样买一本她的散文读一读,你会发现,她的作品的内容总离不开家乡的景、家乡的事,而且她的作品中总会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她其他作品中的思乡情。
3、(配乐)出示:故乡,我们哪一天能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故乡味》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冽甘美吗?
——《水是故乡甜》结束:是啊!月是故乡明,水还是故乡的甜!看呐,又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桂花纷纷扬扬地落下,作者不禁又想起了这桂花香,这摇花乐,还有这剪不断的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