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0: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潮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调动感官,激趣导入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这样赞颂钱塘江大潮,千百年来,钱塘江大潮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作者去钱塘江观潮。
(二)“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描写了潮来前时岸上的景象呢?
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三)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分享。分别找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和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1)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2)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3)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让学生逐句分析: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四)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五)拓展阅读。描写钱塘江潮的《观潮》。
(六)小练笔:你会如何呼吁旅游的人们爱护环境,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