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桥》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6 21: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试着给自己喜欢的句子做批注。
2.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三题。
3.阅读自己喜欢的小说,感受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句,感受短句的特点。
3.把握线索,梳理情节,通过关注环境和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初步
感受小说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和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
把握小小说的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小说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畅所欲言,交流喜爱的小说:同学们课余看过很多小说吧?你们都喜欢看什么小说呢?
2.回忆旧知:其实小说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在五年级时学到过,大家还记得吗?(中国四大名著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宝黛初会》,《俗世奇人》的《刷子李》,《儒林外史》的《两茎灯草》)
3.揭题后介绍小说: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篇幅很短,全文634个字,27个自然段,最短的一段仅7个字。因此是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作者是谈歌。
4.出示单元导读: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它提出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第一条就是本次阅读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读一读,了解一下我们要学什么。(齐读单元导读)人物、情节、环境其实就是小说的——三要素(板书:环境、情节、人物)。
设计意图: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本单元学习的主题都是小说,刚好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孩子们接触过不少小说,因此,在导入环节首先让学生联系旧知回忆小说的特点,让学生与新知建立很好的链接后再学习本单元的导读提示,明确本单元小说学习的三要素及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可以为接下来有效地学习小说打好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以小见大”,发现小说的要素
1.出示第一组词语: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没腿深 狂奔
(1)指名读词语,正音,重点提醒“当”读第一声。
(2)理解“咆哮”,这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表示洪水奔腾呼啸,像猛兽怒吼。
(3)说说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写什么事物的?(洪水)
(4)在每个词语前添上“洪水”一词再读词语。
(3)想象交流:读着这些描写洪水的词语,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会浮现一个怎样的画面呢?
2.出示第二组词语:清瘦 揪出 吼道 沙哑地喊话 冷冷地说
齐读词语,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老汉)
3.老汉是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洪水是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
立足小说文体特征,基于学生初涉小小说文体的学情,明确“环境、人物、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依此学情,我“以小见大”,从描写洪水和老汉的词语学习出发,自然地引入小说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故事情节环境的关注。
探究二:“顺藤摸瓜”,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1.默读课文,揣摩小说叙事线索。
(1)把握主线:山洪。
(2)突发洪灾是小说的起因,找一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2.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散在小说中的各个角落(点击句子变红)
3.下面请孩子们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去读这几个句子,思考一下你的发现。
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交流发现:这几句环境描写的句子有写雨水的(点击句子变红)写洪水的(点击句子变红)写桥的(点击句子变红),他们都写出了什么?
同桌讨论、集体交流:这么多句子作者写作的方法是不是一样?都用了什么方法?(比喻、拟人:点击句子变红)
5.轻声读两个比喻和六个拟人的句子,思考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顺势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预设①: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雨的大,洪水的来势汹汹;
预设②:拟人的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6.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短
预设:学生若发现不了,直接出示第一段引导去发现: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引导:观察这一段话,你发现了什么?你看这一段一共三句话却只有14个
字,这就是本文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在这篇小说中这样的短句比比皆是。
7.学习坏境描写,感受短句的特点。
(1)看到像泼,像倒,你想到了什么成语?(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2)那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黎明的时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瓢泼大雨。像倾盆大雨。
(3)再默读作家老舍写雨势凶猛的句子,同样是写雨的大,那么作者为什
么不像老舍一样用那么多长句,也不用成语,而是用简短的词像泼,像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短句子容易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4)小结:是呀,简短两句话四个字,可以说字字如金,它向我们强烈表
达了雨之大,雨之猛,渲染了紧张气氛,也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了铺垫。这就是短句的妙处。
(5)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雨的大。
8.再次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读出山洪的来势汹汹、肆无忌惮。
9.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雨、桥与洪水一起构成了这篇小小说的环境,请女生读环境描写的句子,男生读描写人物的句子,继续发现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描写交叉进行,环境描写在前,人物描写紧随其后,所以,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衬托老汉的光辉形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设计意图: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文语言最有特色的是环境描写方法多样,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单字成句,单句成段,短句较多的现象也值得学生好好品味。因此,这一环节,可以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比较阅读,反复品味、多元理解,感知本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洪水的疯狂、肆虐与可怕,同时通过体会比喻、拟人句的表现力,引导学生领悟这些修辞手法在环境描写中的衬托作用。
探究三:“环境引路”,梳理故事情节
1.在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人们都有哪些行为表现,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指导学生先梳理洪水、桥的变化,再借助鱼骨图,根据环境的变化,梳理概括人们的行为,来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借图发挥”,发现情节“转折”处。
(1)借助鱼骨图,连起来说说故事大意。
(2)借助鱼骨图中环境描写洪水变化的线和老汉行为情节的线,说一说自己对老汉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发现情节的“转折”之处。
3.小结:老汉组织逃生才变得有序;老汉揪出小伙子,让有序逃生节外生枝;老汉和小伙子互相推让,让小说在紧张之中有了一份温暖,但也更添悬念;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让人更意想不到。
设计意图:
回读课文,让学生借助鱼骨图把握线索,梳理情节,发现情节的“转折处”,为下节课更好地发现小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打下基础。
三、练习
1.书写本课字词,根据本课要写的很多字都有口字旁,如“咆 哮 嗓 哑 呻 ”所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异同,强调“哮 嗓 哑”书写时左右有穿插。
2.学生练习书写词语,教师巡回指导。
3.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设计意图:
六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书写能力,因此书写指导重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掌握书写的窍门,习得一般的书写规律,从会写一个字到会写一类字。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独具匠心,用短句、独句成段的写法,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把我们带入了灾难现场,也就是在如此危机重重的环境下,老汉大公无私、舍身忘死的精神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样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和环境中塑造的,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
通过看板书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明确了这篇小小说的特点,同时又提出了下节课探索的目标,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学习,还要引导他们向深处蔓延。
五、作业
1.基础作业:摘抄积累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句写批注。
2.拓展作业:拓展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比较阅读去发现与课文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小说,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将文本学习延伸到课外,还更好地巩固了小说这类文体的语文学习,拓展了语文学习渠道,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
【板书设计】
桥环境 山洪来临 山洪渐涨 水冲桥塌 山洪退去 情节 慌乱逃生 组织逃生 揪出儿子 祭奠父子 人物 舍己为人 铁面无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