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桥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三、第四题。
2. 搜索资料了解小小说的特点。
【教学目标】
聚焦细节,结合情节,进一步感受老汉的形象,并能从不同视角,评价老汉的形象。
聚焦情节的突转处,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结尾,体会结尾的表达效果。
揭示“桥”的深刻含义,拓展阅读,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聚焦细节,结合情节,进一步感受老汉的形象,并能从不同视角,评价老汉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聚焦情节的突转处,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结尾,体会结尾的表达效果。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激趣:上课前,老师先奖励大家读一篇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三封电报》,读完后猜测小说的结尾。
交流小小说的结尾,初步感受小小说结尾出乎意料的特点。
上节课,我们主要抓住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初步感受了老汉的光辉形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小说中的“人物”,在这篇小说的人物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老汉。(出示: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老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呢?
设计意图:
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三封电报》跟本文一样,结尾出乎意料,学生通过猜测小说的结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初步感受小小说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也有利于突破学习的难点,可谓一举多得。
二、新授
探究一:聚焦人物“细节”处,感受老汉形象
1.关注老汉的神态、动作、语言寻找独特之处。
(1)默读全文,聚焦老汉的神态、动作、语言,思考他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划出相关的词句。
(2)同桌讨论后学生畅所欲言。
2.面对凶猛的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表现不一样,村民们个个惊慌失措,而老汉却依然镇定自若,他们各是怎样的表现呢?
3.交流:村民是怎样的表现?课文中用了哪些词?(出示词语: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老汉是怎样的表现?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出示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①学生交流从哪儿感受到了老汉的镇定沉着。(引导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去分析)
比如:从“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中说的三个短句和三个感叹可以看出老汉在危险来临时,指挥村民脱险依然不慌不乱,说话干脆有力,指挥有方……
②这几句话中哪句话最形象地写出了他此时的镇定自若?(像一座山)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一座山”既表现老汉的威严、冷静,又写出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同学们,老师有个疑问,写老汉的镇定为什么还要写村民的慌乱?(通过对比,用村民的惊慌更能衬托老汉的镇定如山。)
④小结老汉镇定如山形象:同学们,在如此肆虐的洪水面前,老汉还能如此镇定沉着,难怪课文就说他像一座山。
⑤师引读:
洪水来时,老汉巍然屹立,(读)他像一座山;
指挥村民,老汉公正无私,(读)他像一座山;
生死关头,老汉奋力推子,(读)他像一座山。
5.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人物老汉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越来越饱满,越来越鲜明。小说的情节也一步步向前推进。
设计意图:
于永正曾说:“语文教学的味道在词句里,在品词析句后的理解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抓住描写老汉动作、语言、神情的词句进行比较、推敲、品味,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物的处境,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进而达到入其境,同其心,感其情,“情动而辞发”的效果。这样,理解后的感情朗读自然会水到渠成。
探究二:聚焦人物“矛盾”处,感受老汉形象
1.老汉除了是全村人心中的一座山,是全村人拥戴的老支书外,在课文中他还有着其他的身份,那就是小伙子的父亲 ,可老汉和小伙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中前后似乎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到老汉行为当中前后有矛盾的词句吗?
2.出示句子品读: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老汉的前后有两个动作似乎是矛盾的,是哪两个动作?(点击变红“揪”和“推”字)老汉的这一“揪”一“推”矛盾吗?
②师点拨引导:一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危险留给了儿子,一推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危险留给自己,因为老汉是一位老支书,也是一位父亲,在村民面前他选择的是村民;在自己和儿子面前,他选择的是儿子!
③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设计意图:
这篇小说情节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情节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老汉面对儿子,似乎是无情的,又似乎是有情的,从他的一“揪”一“推”两个相反的动作,可以触及老汉的精神世界,理解了这两个动作背后的含义,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因此此处的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探究三:聚焦情节“突转”处,感受老汉人物形象
1.生活中,像老支书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说,小说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而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课件出示:小说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
2.师配乐朗读结尾:老汉像一座山啊,当洪水肆虐,死亡逼近时,如中流砥柱,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却牺牲了自己和儿子。
出示句子: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3.孩子们,当你第一次这个故事读到这样的结尾,你有什么感受?
4.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作者不在前文直接点明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而在最后点明呢?如果我把文章改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出示原来的句子: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出示改后的句子: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他的儿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儿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儿子推上了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5.交流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6.小结:文中有着许多的暗示,一直点而不破,而是设置悬念,直到结尾才揭开悬念,这样的结尾就叫“欧.亨利”式结尾。这样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使得老汉的形象越发鲜明。
7.配乐朗读结尾: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如泣如诉的结尾。(配乐读)
设计意图:
《桥》这篇小小说的情节是突转情节,因此,让学生聚焦情节的突转处进行细致地学习成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经过课前猜测故事结局的学习,学生已初知了小小说意料之外的特点,但还不能领悟这样结尾的好处及其表达效果,那么,让学生通过对比不一样的写法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发现作者巧妙设置悬念、结尾出乎意料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奇特。
探究四:“终极点评”,深化文本主旨和特色
1.课文主要写老汉,课题却是“桥”,这是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后来,虽然木桥倒塌了,但老支书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一座危难关头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之桥。)
2.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尽量用上“桥”字。
(预设:“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这篇小小说的独特魅力: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环境、出乎意料又耐人寻味的结尾。)
设计意图: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从而深刻体会到“桥”所蕴含的深意。之后,让学生用上“桥”字来赞美老汉,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练习
1.借助表格,进行人物形象评价。
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对他会有不同的评价。请挑选一个角色,说说我眼中的老汉。提示:评价要有依据,依据从文中寻找。
角色 文中的依据 眼中的老汉
村民
小伙子(老汉儿子)
读者
设计意图:
经过了上面几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了老汉的人物形象,此时,再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从不同的人物身份与关系对老汉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很好地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运用。
小结
读小说,无论是情节还是环境,又或者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无非都是为了让读者在故事中读到一个“人”。小说,小说,说的就是“人”。情节、环境、人物形象,都是为了在读者心中立 “人”。读小说,我们一定要做的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出示句子: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王崧舟曾说阅读教学一定要唤醒学生的自觉文体意思,那么教学小小说这样的文体,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小小说的阅读方法,而单元导读的第一条,正好对此做了说明,因此总结时必须得再回归到单元导读的解读,让学生再次明确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完整统一,因而实现学习目标。
五、作业
1.基础作业: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2.拓展作业:运用小说阅读策略—“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拓展阅读小小说《窗外》、《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三封电报》,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小说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
学生的学习贵在一课一得,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运用小说的阅读策略—“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拓展阅读同类型的小小说,不仅巩固了本课习得的方法,而且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小说天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设置悬念老汉如山 结局意外 耐人寻味
环境
情节
人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