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安徽安庆市·高三二模)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2.(2021·四川成都市·)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
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
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3.(2021·山东)《魏书·食货志》记载:“旧制,民间所织绢、布,不依尺度。”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诏令:“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改革后长度单位有端、匹、丈、尺、寸;重量单位有石、斤、两;容量单位有斗、斛、升。这一改革
A.有利于经济生活的开展
B.开创了度量衡统一局面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制定了明确的赋役标准
4.(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一模)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赋税制度征收各种实物和钱币,通过徭役制度征发人民无偿劳动。其中两汉法令制度规定的服役年龄比较宽松,起役20岁,有一段时间是23岁,止役年龄为56岁。这体现了汉代
A.赋役制度的完善
B.薄赋轻徭的思想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做法
5.(2021·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三二模)唐太宗时期将婚姻年龄定为“男20岁,女15岁”。唐玄宗时期,把结婚年龄又降低到“男15岁,女13岁”。唐代降低法定婚龄主要是因为(
)
A.刺激经济发展和赋役的需求
B.适应社会愿意多生育的需求
C.社会上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
D.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口增多
6.(2021·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三模)下图为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的银饼,上有錾文“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据此可知当时
A.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B.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C.租庸调制遭到破坏
D.中央政府控制力强大
7.(2021·河北沧州市·高三三模)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8.(2021·云南昆明市·昆明一中高三月考)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颖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9.(2021·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下表是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不同年份、部分州县丁银(徭役折银)和地银(田赋银)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的记载:
常州
吴县
常熟
嘉定
崇明
丁银
地银
丁银
地银
丁银
地银
丁银
地银
丁银
地银
1538
24.22
66.92
29.67
46.49
5.32
84.68
13.48
86.51
1.65
98.32
1617
26.43
73.57
33.08
66.92
10.94
89.07
0
100
0
100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人地矛盾的加剧
B.外来白银的流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0.(2021·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月考)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令反映出
A.农村人口逐渐转向城市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D.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1.(2021·沙坪坝区·重庆一中高三其他模拟)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银饼左下侧有一圆形补疤,可能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后留下的遗痕。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国家治理规范有序
C.经济逐步重心南移
D.赋役征银成为常态
1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1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14.(2021·全国高三开学考试)明代首辅张居正将原来力役与银役两种差役改为一律征银,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以银役代替力役,在客观上
A.除弊振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改变丁役部分摊入土地征收
C.赋税征调方法上化繁为简
D.使封建依附关系有了松动
15.(2021·贵州贵阳市·贵阳一中高三其他模拟)唐宋之后的封建政府对农民的脱户、逃亡等脱离户籍的现象逐渐漠视,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对土地面积登记是否属实,是否存在土地隐报上。这反映出当时
A.民本思想得到有效贯彻
B.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C.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6.(2021·山东济宁一中高三其他模拟)如表是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反映出当时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
26783
42789
8278
47188
……
400171
摊入丁银
26903
14357
38996
17183
56760
……
404854
负担变化
—9360
—12425
—3793
+8905
+9572
……
+4683
A.官吏贪污腐败盛行
B.地域经济类型不同
C.丁银折算摊派不均
D.百姓赋税负担加重
17.(2021·广西高三二模)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北宋统治者
时间
内容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
自今百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
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地,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数,均其租……召游民劝为耕种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
今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积极推行均田制度
C.重视稳固统治基础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18.(2021·山东聊城市·高三二模)清初,闽浙总督兴永朝推行粮户归宗改革。据(合户始末)记载,其主要内容为“册内各去里甲名色,听均甲.立户自便"。所谓“各去里甲名色",指的是废除了里长户和甲首户的区分;所谓“均甲”,是均匀里甲的赋役负担;所谓“立户”,即是准许设置花户,直接向政府交纳赋税。这一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废除了里甲制度
B.剌激了人口增长
C.促进了商业发展
D.保障了赋役征收
19.(2021·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下表是我国古代相关史籍对户籍管理的记述。这种管理
出处
记述
《周礼》
“司民”之官要将每年的“生齿”(人口)按其性别、籍贯登记于户籍本上
《史记》
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什伍”
《大明律》
“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口,并以籍为定”,不得随意流动
A.目的在于促进人口增殖
B.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分工
C.客观上抑制了商业发展
D.提高了城市人口的素质
20.(2021·湖北襄阳五中高三二模)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催科四法”的颁行
A.增加了基层赋役征收管理的成本
B.有利于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
C.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
D.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湖北高三二模)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旧唐书》卷48《食货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放松对户籍的控制,以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个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22.(2020·山东威海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税政实施要则》,其中就包含着具有个人所得税性质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税种最终于1959年停止征收。
1980年,国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六类;免征额为800元;……1981年,全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64元。因此,……其实际纳税人人数很少,税源分散,收入甚微。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前者是适应我国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并对其中的高收入者加以税收调节的产物;后者是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制度构建。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设的各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2005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并增加了有关高收入者必须办理纳税申报的规定。2007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提高到2000元。
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增加到3944亿元,逐步成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
——据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主题,提炼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兼并盛行,A项错误;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C项错误;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是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
2.D
【详解】
材料反映出西汉文景时期佃农地租沉重,这会导致自耕农随时面临破产风险,阻碍自耕农经济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中央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故排除B;汉武帝时期,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而非文景时期,故排除C。
3.A
【详解】
根据“改革后长度单位有端、匹、丈、尺、寸;重量单位有石、斤、两;容量单位有斗、斛、升。”可得出改革后统一的相关的试题衡,这有利于市场的规范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A正确;开创错误,排除B;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统一度量衡是为了制定明确的赋役标准,排除D。
4.B
【详解】
两汉法令制度规定的服役年龄比较宽松,这体现的正是汉代薄赋轻徭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A项错在完善,C项错在发达,D项错在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5.A
【详解】
本题考查唐代法定婚龄变化的原因。降低法定婚龄,从维护封建国家的角度考虑可知主要是鼓励生育,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人口,故A项正确;愿意多生育的社会需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影响“法定”婚龄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传宗接代思想源于小农经济和宗法观念,并不是“唐代”法定婚龄降低的主要原因,故排除;政府实施某项措施的主要原因要从维护统治、促进发展等方面思考,“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口增多”并不是从统治集团角度考虑的,偏离题意,排除D项。
6.D
【详解】
根据材料,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的银饼有具体的用途、铸造者等详细信息,这可知中央政府控制力强大,故D正确;材料不涉及货币流通信息,故A错误;材料与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无关,故B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租庸调制的具体情况,故C错误。
7.A
【详解】
由材料可知,宋代民户采用雇人代役的方式应对国家的徭役,南宋时期政府将这一方式合法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家政策随着宋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其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宋代中央集权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中,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徭役情况,而不是商税,故排除C项;雇佣关系普遍化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排除D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是为了根据户等纳税,且又“从轻指定税额”,推动了依附人口向编户齐民的转化,C正确;材料与商业发展无关,A排除;士族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在当时不可能瓦解,B排除;该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排除。故选C。
9.C
【详解】
由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不同年份、部分州县丁银(徭役折银)和地银(田赋银)所占比例变化可知,地银的比重在加重,丁银在减少,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更符合史实;根据丁银和地银所占比例的变化无法说明人地矛盾加剧和外来白银流入,排除A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
10.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北宋对地主与佃农关系的固定,要求佃农不能随意中途退租,地主也不能强占佃农土地或者随意阻拦其去留,双方要协商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北宋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农村人口的流向,排除A;经济结构主要涉及经济成分,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内长途贩运的信息,排除D。
11.B
【详解】
根据材料,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怀集庸调”银饼有具体的用途、铸造者等详细信息,这可知中央政府控制力强大,国家治理规范有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赋役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逐步重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赋役征银成为常态,排除D项。
12.A
【详解】
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排除C;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得不出经济发展重心转移,排除D。
13.B
【详解】
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
14.D
【详解】
材料“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体现的是一条鞭法的推行,松弛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正确;A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摊丁入亩是在雍正时期推行的,B排除。故选D。
1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之后,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符合材料“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对土地面积上”,故C项正确;征税依据的调整是为保障财政收入,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有效贯彻,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政府管理重心的变化,并未体现管理职能的强弱变化,故B项错误;唐宋调整征税依据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16.C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实行摊丁入亩后,有的区域赋税负担降低,而有的地域赋税负担增加,由此说明丁银折算摊派不均,所以C正确;表格内容无法体现贪污腐败盛行,所以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类型,所以B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并不是所有的百姓赋税负担都加重了,所以D错误。
17.C
【详解】
题干中未提及“减息”政策,排除A项;唐朝中期,均田制彻底瓦解,早于题干中的时间“北宋初年”,排除B项:图表中“今百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召游民劝为耕种”“许民请佃”等信息表明,北宋初年,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北宋时期,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
18.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粮户归宗是清初中国东南地区推行的一项重要的里甲赋役改革,其基本内容是“按宗族系统归并钱粮花户、征派里甲赋役”,该政策强化了宗族处理赋役的职能,同时促进了宗族组织的发展,因此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9.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目的,除了掌握居民数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全国人口的管理与控制,作为征发徭役、征收赋税、补充兵源等方面的依据,但这一制度客观上抑制了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等的自由流动,从而抑制了商业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故选C项,并排除A、B两项;加强对人口的管控是全国性的,且户籍管理与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无关,排除D项。
20.D
【详解】
根据“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等信息可知这一措施规定了赋税征收的内容和程序,从而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故选D;这一措施有利于降低管理的成本,排除A;这一措施和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
21.(1)趋势:赋税种类:由繁多到单一;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征税标准: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人身控制:由严密控制到逐步松弛;人头税: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商税地位:比重逐步增加;徭役规定:由亲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货币。
(2)评价:赋役制度重大变革基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赋税种类与征税时间的演变方便了赋役的征收;征税标准的演变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徭役规定的演变有利于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身控制的演变弱化了对人民对国家依附关系、利于人口的流动;人头税的演变有利于统计人口的增长;商税地位的演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详解】
(1)趋势:赋税种类:根据”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得出由繁多到单一;征税时间:根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得出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征税标准:根据”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得出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人身控制:根据”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放松对户籍的控制,以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得出由严密控制到逐步松弛;人头税:根据”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放松对户籍的控制,以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得出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根据所学可得出商税地位:比重逐步增加;徭役规定:根据”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得出由亲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货币。
(2)评价:结合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其改革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减轻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收入等多角度概括。
22.示例: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个税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个税制度重新确立。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个税制度愈发公平和完善;个税免征额的提高也彰显了国家的人文关怀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个税制度在增加税收、调节宏观经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总之,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收变化和所学知识可提炼出论点是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关于阐释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变化和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需要点出计划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等方面的变化和税收是在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