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陕西西安市·高三二模)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形式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形式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B.国家户籍制度相对严密
C.依靠赋役剥削人民
D.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2.(2021·全国高三二模)汉代时,公卿贵族在墓地修建的供家族祭祀的屋宇称作祠堂,而庶民家族只能“祭于寝”;从宋代起,祠堂逐渐演变成为宗族组织祭祀祖先及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反映了宋代
A.等级制度的突破
B.君主专制的衰微
C.基层权力的扩大
D.伦理观念的强化
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B.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4.(2021·重庆高三其他模拟)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对于户籍登记有着严密的规定。每户户主、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及其承担的徭役和人口税都要翔实登记。文帝以后,又增加了籍贯、住址、身份、相貌、身高、残疾和财富情况等。这些严密的登记管理(
)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C.利于政府赋役征收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根本上反映了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
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
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7.(2021·聊城市·山东聊城一中高三一模)如图为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该律令创作于高祖、惠帝及吕后时期,简文含《贼律》、《户律》27等种律和一种令。此文物出土可以用于研究
A.《后汉书》对应的相关记载
B.汉代以儒入法的法治理念
C.汉代文景之治的历史盛况
D.汉代户籍赋役的制度建设
8.(2021·湖南株洲市·)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9.(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二模)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繁荣粮食市场
10.(2021·安徽高三二模)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这一现象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
C.保障了民众生活
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
11.(2021·聊城市·山东聊城一中高三一模)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
C.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D.造成了地方藩镇势力割据
12.(2021·全国高三竞赛)隋炀帝时期,人口统计数据最高接近九百万户;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口统计数据下降到二百万户;到了唐太宗的鼎盛时期,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根据以上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可推知(
)
A.隋末农民战争使人口大量损失
B.唐朝户籍管理制度效率低下
C.史书对贞观之治多有溢美之词
D.唐朝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
13.(2021·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高三期中)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
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14.(2021·宁阳县第四中学)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陕西蓝田吕氏兄弟首创乡约制度,?要求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吕氏乡约
A.是儒学理念的实践
B.体现了心学对民众的影响
C.推动了乡村的自治
D.反映了人们对稳定的期盼
15.(2021·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校高三月考)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管理职能多样化
B.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
16.(2021·湖南长沙市·长沙一中高三月考)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
类别
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
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
解决
形式
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的事例
当事人之间经谈判解决的事例
提诉后在当地调停的诉讼
在法庭上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诉讼
数量
38例
5例
27例
5例
比例
50.6%
6.7%
36%
6.7%
合计
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
官府解决的纠纷
70例(93.3%)
5例(6.7%)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
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
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
17.(2021·甘肃白银市·高三开学考试)据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他任知县的宛平县辖区有8万人,有5官38吏,其中官俸由户部拨发,吏禄不固定,要地方自行解决。沈榜限于地方财政制约,为完成庞杂的公务,不得不大量加征徭役。据学者考证,这一做法在明朝非常普遍。这一现象反映出明代
A.积贫积弱问题非常严重
B.封建经济发展停滞
C.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削弱
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18.(2021·云南高三二模)明代以前,关庙主要集中在“燕赵荆楚”之间,但在作为关羽“敌国”的原吴国地区,关羽信仰较为淡漠。明万历年间,关羽被朝廷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成为司科举之命的“武曲星”。从此,江南文士积极修建关庙,关羽信仰逐步在民间普及。这反映出
A.政府引导社会文化整合
B.儒家伦理纲常开始普及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剧变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19.(2021·广东)明代弘治时诏令“天下郡邑,各建名宦、乡贤,以为世劝”嘉靖年间责令地方官“备查各处名宦、乡贤,果有遗爱在人,乡评有据,即便及时兴立柯祀,以励风化”。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
B.科举制度不断完
C.名宦乡贤掌控基层权力
D.皇权直接延伸至民间
20.(2021·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高三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州县
位置
创办/重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杞县
县治东北
洪武六年
知县张淮
鄢陵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四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二年
知县朱廷献
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慈善事业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辽宁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乡村社会的规范主要靠"礼治",这种"礼治"在古代道德普遍法律化的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并且,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其解决争端的方式首先要考虑"情",然后是"礼",再次是"理",最后才是"法",乡村社会"无讼而治"。
——摘编自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材料二
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指出,"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多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梁治平《从礼教到法治;中国近代的基层治理与民,间社会》
材料三
2013年,桐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试点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一场以"三治融合"为手段,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为载体,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为目标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经过多年实践,为全国提供了生动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桐乡样本"——充分调动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让村(居)民共同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
——摘编自吴卓尔、徐晓叶《深耕"三治融合"黑土地,桐乡开出和谐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和近代相比,现代中国"桐乡样本"的进步性,并阐述其意义。
22.(2021·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情况。
1951年7月
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
1958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
1964年8月
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确定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
1977年11月
公安部规定了“农转非”的内部控制指标,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1984年10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86—1995年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县秦栏镇实行“绿卡户籍制”。以此为代表,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金
2001年3月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排除A;对人们的剥削通过户籍制度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佃户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
2.D
【详解】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趋势。题干中从汉代到宋代,祠堂从公卿贵族专属祭祀场所发展成为宗族组织祭祀祖先及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反映了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宗法伦理观念的强化,故选D项;从汉代到宋代,等级制度仍然根深蒂固,不存在突破,A项错误;从汉代到宋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不存在衰微,题干也无从体现,排除B项;题干说明宗族意识增强,但是无法得出基层权力扩大,排除C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土断是将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反映的是土断的实行,强化了郡县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门阀政治的形成,故A项错误;土断是政府与世族豪门争夺劳动力,会激化世族豪门与国家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转移,没有描述土地问题,且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断解决不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故C项错误。
4.C
【详解】
材料说明汉代户籍登记规定严格,这有利于政府赋役的征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汉初儒家思想并非指导思想,且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户籍规定的指导,排除B项;户籍登记规定的严密并非针对商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5.B
【详解】
材料“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本质的体现,排除。
6.B
【详解】
本题考查西汉的户籍管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选B项;加强户籍管理并不等同于抑商,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故排除C、D两项。
7.D
【详解】
根据“简文含《贼律》、《户律》27等种律和一种令”可得出其涉及到的是古代的户籍管理,故D项正确;《后汉书》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不可能出现高祖和汉代文景之治,排除AC;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
8.C
【详解】
北朝以后,百姓身份固定不变、世代相袭,这样的身份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百姓的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材料与北方经济恢复无关,故排除A;古代户籍制度的延续并非游牧民族的政治文明的延续,故排除B;古代户籍制度并不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故排除D。
9.B
【详解】
根据“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可以看出其设立义仓是为了要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增收与粮食市场的问题,排除D;义仓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10.B
【详解】
根据“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可得出,私社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成为唐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手段,丰富了治理的方式,B正确;私社并不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权的削弱无关,排除A;CD项与私社的功能无关,排除。
11.C
【详解】
唐朝设立社会基层组织及负责人,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唐朝的统治,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基层制度推行的结果,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唐朝设立社会基层管理组织及负责人,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造成藩镇割据的原因,排除D。
12.B
【详解】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据史实即可推知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但人口统计数据却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只能说明唐朝户籍管理制度的松懈和低效率,故
B
项正确。
13.D
【详解】
据材料“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中央通过剥夺,设置官员,相应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地方管理职能,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C项。
14.A
【详解】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儒学所倡导的“德”“礼”“仁爱”的主张,因此乡约制度是儒学理念的实践,A正确;此时还没有心学,排除B;材料与乡村自治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期盼是什么,排除D。
15.A
【详解】
由材料“自发组成的”“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
16.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表格记录的情况来看,乡村的纠纷主要通过民间调停来解决的,主要是通过乡约族规伦理道德等来实现的,故A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土地兼并的相关内容,故B不选;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向地方官提诉的方式,故不能说明法律法规不健全,故C不选;D项材料中叙述的是纠纷事件的解决方式,而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D不对。
1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官员为解决地方的吏禄大量加征徭役,让百姓去完成这些事务,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明代政府难以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不能体现出积贫积弱,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封建经济的发展停滞,故排除B;材料只能体现政府难以支撑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不能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故排除D。故选择C。
18.A
【详解】
从明初到万历年间,关羽受到朝廷册封尊崇,与科举制度挂钩,促进江南地区关羽信仰大众化,这体现了政府倡导儒学文化整合,维护封建统治的特点,A项正确;B项“开始”,时间有误,直接排除;C项文化格局剧变,材料无法直接体现“剧变”,只是强调对关羽的信仰逐渐增多,以偏概全,排除;D项趋向平衡不符合事实,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重心一直在南方地区,北方虽有发展,不能与南方趋向平衡,排除。
19.A
【详解】
明代名宦、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儒家伦理的代言人,政府在地方上把他们作为典范树立,达到劝导世人和教化风气的目的,反映出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A项正确;名宦、乡贤是获得功名之人,把他们树立为地方典范,不能说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也不能反映出他们掌控了基层权力,BC项错误;皇帝诏令“天下郡邑”、地方官员,因此皇权不是直接延伸至民间,而是间接,D项错误。
20.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地方政府重视对养济院的建设,这说明的是慈善事业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D正确;ABC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1.(1)特点∶突出道德自律,讲求顺乎情理,追求"无讼而治"。
原因∶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血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政府的提倡及引导;儒家思想的影响。
(2)问题∶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法治秩序未能有效建立;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3)进步性∶成员平等、广泛参与;治理方式多元、全面。
意义∶增强了基层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
【详解】
(1)特点∶根据“这种"礼治"在古代道德普遍法律化的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可得出突出道德自律,讲求顺乎情理;根据"无讼而治"得出追求"无讼而治"。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经济、宗法、政府政策、儒学影响等方面概括,可得出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血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政府的提倡及引导;儒家思想的影响。
(2)问题∶根据“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多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得出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根据“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得出法治秩序未能有效建立;根据所学可得出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3)进步性∶根据“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为载体”得出成员平等、广泛参与;根据“治理新模式”得出治理方式多元、全面。意义∶根据所学可从增强了基层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等方面概括。
2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论述:1958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同时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加入流动大军。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旧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以前,这一时期户籍制度还未形成;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户籍制度形成,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第三阶段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户籍制度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据此拟定论题,展开论述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