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 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 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08: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课前预习】
1.自由朗读古诗,争取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简介。
【教学目标】
1.运用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根据自学要求,独立学习古诗并了解诗句表达的特点。
2.借助注释、典故,了解古诗大意,通过想象,感受湖阴先生住所之情趣。
3.通过补充资料,了解诗中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典故,了解古诗大意,通过想象,感受湖阴先生住所之情趣,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湖阴先生住所之情趣,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
学生有感情背诵《浪淘沙》和《江南春》继而揭题。
2.出示课题《书湖阴先生壁》。(板书并齐读课题)
释题
书:书写
壁:墙壁
3.出示诗人王安石简介
设计意图:
古诗是诗人对语言的高度凝练,古诗需要通过多读多背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当然,学生不仅要会背诵,而且还得需要了解,所以在出示课题后,简单解释关键词的意思,便能了解诗的创作环境了,为整首诗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1)反复诵读古诗,读正确、有节奏。
(2)借助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3)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交流反馈,相机补充
(1)字词理解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长扫:经常打扫
(2)诗句意思
茅草庭院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那是因为主人经常在打扫。花草树木成行满齐,那是主人亲手栽种管理的成果。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两座青山,似推开大门,送来满眼的青翠。
(3)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
学习是一个有扶到放的过程,学习的高阶能力是举一反三,以学促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古诗,需要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读、想象画面读,唯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古诗的音韵美,。
探究二:再读古诗,感受美景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两幅画面,它们分别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1.院内: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预设:
(1)“无苔”可以看出院内特别干净,干净到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要知道湖阴先生居住的地方属于江南地带,又正值夏天,江南雨水较多,特别适合青苔生长,而湖阴先生家却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说明湖阴先生特别爱干净,经常打扫庭院,角角落落都打扫的一尘不染。
(2)“畦”指修整过的一块块田地,这里的花草树木都是湖阴先生亲手打理的,说明湖阴先生很热爱生活,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
2.朗读指导
小结:这两句诗特别有意思,虽然从字面上来看是写院内的美景,写院内的静态美,但我们细细品读会发现,这两句诗其实在写人,写主人的勤劳、质朴,富有生活情趣。
3.院外: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预设1:“将绿绕”可以看出这条小溪把周围的绿色全都围绕起来,写出了水之美。
预设2:
“送青来”可以看出主人庭院外面也是一片翠绿,写出了山之美。
(1)借助资料,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护田——《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朝时,朝廷为了维护西域的安宁和发展,特意在那里开垦田地,并派军队保护。
排闼——《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病重的时候,不想见下面的群臣。爽直豪迈的大将军樊哙,探病心切,竟不顾禁令“排闼直入”,也就是推门闯入寝宫前去问候。
(2)初步感受诗句在表达上的特点
过渡引语:这两句诗在写作表达上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暗含了院外两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了青山动感,再结合后面的“送”字,仿佛自然环境对居住此地的人都表现出了友好亲近的态度。
预设2:能在这样环境中居住,可想而知湖阴先生是一个富有生活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进而可以看出诗人很欣赏湖阴先生的品格、性情。
预设3:这两句诗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闼”,“将绿绕”与“送青来”两两相对。
(3)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通过解释词意,想象画面,感受湖阴先生院内院外之美,进而有环境美联想到居住在这里的人之品格、性情之美,一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此外,结合课后第四题,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激活自身的积累说说类似的诗句,体会对偶之美。
探究三:联结背景,体会情感
1.查阅背景资料
补充资料: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苏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隐于钟山。
思考:诗人借写湖阴先生这位隐士的住所,表达怎样的心境?
预设:恬静,自得
2.朗读指导
3.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诗为心声,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古诗词的阅读本质上讲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阅读文本,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情境,学生必须与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现实事例等相联系,从而激发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
探究四:比较阅读,拓展实践
1.比较三首诗的共同点
过渡引语: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篇课文里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写景诗,诗中都蕴含画面,诗中都有典故等
2.拓展阅读,增加积累
拓展阅读:《江畔独步寻花》、杨万里《小池》、杜牧《山行》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各有什么特点?
预设:《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春天的繁盛;《小池》描绘了夏天的恬淡;《山行》描绘了秋天的深远。三首诗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三、练习
借助注释,我知道“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意思是

小结
《书湖阴先生壁》的学习中,我们继续运用了抓住古诗的关键词语,联结诗人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老师相信,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今后遇到新的古诗,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这一方法来理解哦。
五、作业
1.基础作业:感情地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拓展作业: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其他古诗词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1)七八个星天外,

(2)窗含西岭
,门泊东吴

(3)


设计意图:
古诗词需要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结合课后习题进一步拓展,而且题目的难度逐级递增,有助于学生联系旧知,激活自身积累。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对偶诗中“词语”+诗人“背景”
诗人“情感”
我发现这是对偶句,上下两行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对,真实精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