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
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能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
主要观点。
3.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4.正确诵读“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初步理解其意思。
【教学重点】
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能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能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诗词闯关,回顾本学期学过的诗词。
(1)第一关:看题目,背诗词。
(2)第二关:赏插图,背诗词。
(3)第三关:据提示,背诗词。
2.
回顾经验,交流读古诗词的方法。
(1)学习活动:整理回顾。
①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不理解的地方,你会怎么办?结合本学期学过的古诗河,整理自己的小妙招。
②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2)学生交流展示,分享经验,教师提炼相关方法并板书。
(3)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再次帮助学生梳理、总结。
3.梳理经验,举例说明。
(1)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字词。
结合《书湖阴先生壁》,对照注释理解“苔”“畦”“因”等字的意思。
(2)通过想象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
结合《江南春》,想想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试着再联想开去: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色彩、形状、声音又是怎样的?
(3)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理解不懂的地方。
结合《浪淘沙》,将“同到牵牛织女家”与五年级上册学过的课文《牛郎织女》的故事相联系,读懂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14.
活学活用,巩固强化。
(1)出示《三衢道中》《惠崇春江晚景》《元日)等古诗,回顾梳理借助注释理解题意、用想象画面感受美好景象、结合古代习俗理解诗意的方法。
(2)结合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引导学生拓展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出来。
(3)交流反馈,拓展方法。比如:文白对照、查阅古汉语词典、结合地域特色等。
设计意图:
回顾教材内容,盘活学习经验,习得有效方法,达到活学活用。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梳理总结方法,实现经验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过程。
二、日积月累
1.
启发思考,激发兴趣。
(1)板书“五”,启发思考:你都知道哪些与“五”相关的文化常识?
(2)出示“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学生根据已知交流。
2.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情正音,关注“黍、技、稷、角、微”等字的读音。
3.利用图片、资料等方式,帮助了解大致意思。
“五行”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说明世界的起源。
“五谷”中的“稻”,
子实称“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有水稻、旱稻之分。“麦”
,通常专指“小麦”。“黍”,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菽”,豆的总称。“稷”,又称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中国的“五音”有别于西方,唱名对照西乐的七个音阶,“五音”相当于哆(do)来(re)、咪(mi)、梭(sol)、拉(1a)。
“五彩”,也写作“五采”,有时也泛指多种颜色。
4.趣味闯关,积累成诵。
(1)填空闯关。如:五行:金、木、
、
、土。
(2)归类闽关。如:将相关的事物图片归类连线。
(3)选择回关。
如:从七色彩虹中圈出“五彩”的颜色。
5.拓展阅读,丰富认知。
出示其他与“五”相关的文化常识,学生交流在课外书中了解到的与“五”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设计意图:
扫清认知障碍,提高积累效果;拓展相关阅读,开阔积累视野。避免死记硬背,让积累成为伴随着思维、情感一同发生的言语活动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遇到不理解的,怎么办?读古诗词借助注释
想象画面
了解文化常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