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绝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绝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09:30: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伯牙鼓琴》。
2.借助课后注释,了解古文《伯牙鼓琴》的大致内容。
3.结合课后资料袋内容,思考“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深层原因。
【教学目标】
1.
会写“哉”“巍”等7个生字,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资料以及已有的文言基础,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并背诵古文。
3.凭借语言,展开想象,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并背诵古文。
【教学难点】
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师:一首高山流水古筝曲请同学欣赏,可以一边听一边说一说透过曲子你听到什么情感或自己的感受?
预设:学生各抒己见(孤独、寂寞、很有才华......)
师:(轻松的调侃)这首曲子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大家听懂了曲调,曲子里的味道大概也只有钟子期能听懂啦。
2.导入新课。
一首动人的乐曲,一段动容的情谊,感动了无数人,千古传颂。我们一起走进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
以《高山流水》古筝曲为导入,既是本课的一个线索,同时又将这首曲子的一些知识拓展于学生,帮助学生扫清新课盲点。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通过看生字表以及认读表解决,不确定的读音圈画出来。
(2)指名朗读,重点关注读音是否正确,例如:“汤”“为”字在古文中要指导学生“据义定音”。
(3)学生交流过程中,顺势点拨“哉”和“巍”的书写。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1)师带读,生跟读,在读中体验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
要点:古文需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句,但读时需要“声断气连”
逻辑停顿如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感受古文的节奏和意蕴。
要点:“乎”为语气助词,读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了解生字字义,相机指导书写。
要点:借助注释、插图、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古今异义的生字;例如“善”,同时要积累一些古今异义的生字和词语。
(2)学生自己利用注释说一说古文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准备展示。每组1号同学朗读课文,2、3号同学接龙说意思,4号同学润色后将古文完整的讲一遍。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全班交流。
要点: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两个句子在翻译时注意语序。
设计意图:
古文学习,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必不可少。让学生通过三读三悟,在解决古文学习上基础问题上又能初步落实课文大意,为接下来理解古文情感做好准备。
(二)探究二:走进情境,感悟知音情感
1.默读体悟。
师:(出示资料)伯牙、子期,一位是晋国大夫、琴仙,另一个只是普通樵夫,为何两人却能成为知音好友呢?
交流预设: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从他的琴声里彷佛看到了什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彷佛看到了什么?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面对伯牙的琴声,子期都会怎样赞叹呢?(指导朗读)
想象拓展
师: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
提示:轻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茫茫的云雾、咆哮的电雷......
师: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善听的你会怎样赞叹?学生练习仿说。
出示课件: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_______,________乎若_______。
提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流水潺潺、芳草萋萋
体会情感。
师:伯牙既能用琴声表现这么多意境,面对子期,却只弹高山、只弹流水,那么这高山流水代表着什么?
提示:琴棋书画四艺,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移情于琴,以琴言志。高山更是代表着伯牙那如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流水则是他那江河般博大的胸怀。
师:如果你是伯牙,却从没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正当倍感孤寂时,恰遇子期,你有和感触,请自由表达。
师:(创设情境)第二年中秋,当伯牙赶来与子期见面,见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伤心欲绝的他做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生共读
师小结:伯牙与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终为绝唱。于是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它也是知音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深入了解古文故事。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以及情境设置,更是对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体会加深,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要为下面理解伯牙“终身不复鼓”做好铺垫。
(三)探究三:补充拓展,感受知音文化
1.名句积累
提示:展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选自《红楼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选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选自《增广贤文》
2.感受文化
继续补充关于“知音文化”的课外内容。
3.拓展阅读
关于伯牙不复鼓琴的深层原因,大家可以阅读以下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设计意图:
拓展“知音”我国这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理解本课主旨的一个关键点。对于伯牙不复鼓琴的深入探讨,旨在想从多角度的发散学生对于两人之间“英雄惜英雄”的那种情谊感受两人志念相投的高洁情怀。
三、练习
1.配乐朗读古文,读出情感。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提高能力。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多层次朗读不仅体会了古文的意蕴美,也帮助我们理解古文的内容,在古文的情感上更是借助想象、课外知识拓展等多角度体悟,积累了一些方法。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古文的不同魅力。
五、作业
1.常规作业:巩固熟读书写生字词;背诵古文。
2.拓展作业: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知音”文化。
设计意图:
古文学习课内积累方法,课外的文化积累必不可少。也是旨在“课停学不停”。
【板书设计】
21.伯牙绝弦
志在太山
————高山流水:知音
高洁情怀
志在流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