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复习字词,回顾《伯牙鼓琴》的故事内容以及背诵古文。
【教学目标】
1.会写“轴、曝”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4.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5.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础,读懂文章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2.导入新课。
师:《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要点:“书”在这里表示“书写、记录”。
预设:本课的课题要着重讲解,否则很容易读错、理解错。读好“书”与“戴嵩画牛”之间的停顿,了解题目大意。
(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画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设计意图:
巩固第一则古文,顺势帮助学生回忆古文学习方法,为第二则古文学习做好准备;第二则古文题目朗读和意思是难点,导入时将难点扫清,整体利于学生来理解故事。
二、新授
(一)探究一: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过渡:(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这几个字词大家能读对吗?
蜀
锦
囊
轴
拊
搐
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处(chǔ)士
好(hào)书画
所宝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斗(dòu)牛
教师范读全文。
要点:都准节奏。按照“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趣味”这条线,使学生在这种螺旋上升的练读中,把握文意。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课文,我来读课文中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我们再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
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二)探究二: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好”“数”的意思。)
交流:“好”在这里读四声,是“喜爱”的意思;“数”在这里是“计数”的意思,“以百数”是说“要用百来计算”,即上百件宝贝。
预设二: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交流:“尤所爱”表示“尤其珍爱”;“锦囊玉轴”要结合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用语与当今现代汉语的用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指“以锦为囊,以玉为轴”;“常以自随”,“自随”指随身携带。
预设三:曝书画
交流:“曝”是“在太阳下晒”的意思。
预设四: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称。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间劳作是他们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务,纺织是她们的工作,所以这里是说“耕田应当问男奴,纺织应当问女奴”,也就是说术业有专攻。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预设: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义,也再次检查了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画轴,用锦缎做画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斗牛图》这幅画,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而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角斗,错了。”杜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男奴,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说说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三)探究三: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思考问题:
①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②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后指名学生发言。
①牧童的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②杜处士的反应:处士笑而然之。
点评: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2.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预设: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生2:我的收获是,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生3:我感受到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要想画好画,就得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就像我们写作,有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会编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写的东西违背了常识就不行了。
生4:我觉得杜处士虚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画作中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牧童只是个小孩子,但他却不因他说的话而恼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见他的修养。
3.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下注释。
思考: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教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毕竟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斗牛的图片、视频去仔细观察,得出确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时刻记住这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大家只凭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斗时绝对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的结论的话,这也是不仔细思考、不细心观察呀!
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读悟角度,知晓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注重获得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认识。
探究四:拓展延申,方法运用
1.学习《书黄筌画雀》
师:第二则古文以《斗牛图》为线索,写了杜处士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那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书黄荃画雀》吗?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注释】1或:有人。2信然:确实如此。3审:精审细密。4大者:指更大的事。5务:致力。
自读古文,读懂内容。
苏轼借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
要点: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形象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
2.结合两则古文,完成小练习。
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今人有云:“养花当问(
),作诗当问(
),(
)当问(
),(
)当问(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不可改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学会迁移运用。古文教学时很适合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一来以此检测学生对方法的掌握程度,二来也可以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做巩固。
三、练习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2.阅读苏东坡寓言故事《河豚鱼说》、《蛤蟆》、《二鱼说》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展开想象讲故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创造性”的讲故事更是有难度。因此在课后练习把讲故事设置不同情境,帮助学生发散想象的空间。
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则简短凝练的古文,从故事内容到学习方法都有所习得。与上一则古文有所不同的是,这则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或者说事理其实在我们生活总常常出现,“迷信权威”、“不敢说真话”,小牧童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大家不要仅仅把这则古文的道理记在书上,鼓励大家大胆尝试。
作业
1.基础作业:书写课后生字。
2.拓展作业:将《书戴嵩画牛》故事,经过加工创造后写成一篇小练笔。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
戴嵩作画《牛》
结论:不要迷信权威、虚心请教牧童
指出画中错误
尤所爱
拊掌大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