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09:5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好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理解故事。
2.思考:作者在梦境中情感有哪些变化?
【教学目标】
1.自由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2.借助关键词句和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的梦境中的内容和现实世界的关联。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借助“好的故事”想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借助关键词句和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的梦境中的内容和现实世界的关联。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借助“好的故事”想表达的情感。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2.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齐读: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4.过渡:这是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
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这“好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
由复习词语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由鲁迅先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过渡到新课,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品读理解,研读“故事”
1.品读“昏沉的夜”。
师:“好的故事”最终随着梦醒而消散。作者再次回到“昏沉的夜”中,文中两次出现“昏沉的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出示语段一: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出示语段二: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交流:这两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1)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用鞭爆繁响与身边围绕的烟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心情。
感受对比的写作手法。
以现实的喧嚣混乱,衬托作者的惆怅、孤寂;以“美好的故事”对比现实的惨淡;以作者对梦境的美好追求对比梦醒时破碎的惆怅失望。
补充背景知识
文章的写作时间,文末是二月二十四,其实是一月二十八,因为这篇文章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丝》,而写作是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的放爆竹,就是他是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麻木的。
2.联系现实,对比梦境,体会追求。
师:我们读懂了现实中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那么对照现实的夜的这些特点,我们再来看看想象的梦的世界,也许对梦中出现的这些景物的特点 会有新的发现,注意把两者对比着看。请大家再读课文。
预设1:梦中的景象融合,而现实是矛盾和冲突的。
预设2:景物中,乌桕与新禾、村女与和尚、茅屋与伽蓝等都是对立的矛盾体,映射了先生矛盾纠结的内心。
3.体会梦境的消散。
师:梦境终究是短暂的,美好的梦境消散得尤其快。让我们读读梦境消散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追求。
师:“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借助资料,把握主旨
补充资料
社会背景:
政治上北方是北洋军阀统治,南方则有广州国民政府与之抗衡,虽然孙中山病逝,但国民政府却在为北伐做准备了,经济上虽然民族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依然被世界各国列强所瓜分,民生的话人民依然饱受军阀混战之苦,国内总体上依然民不聊生。各种学生运动都遭到打压和残害,一度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急剧冷却,国家再次陷入迷雾之中。
师:“昏沉的夜”便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好的故事”便是作者内心的期待与渴望。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更是作者在绝望中又留有抱有美好希冀的真实表达。
设计意图:
深度品析句子,在已有的大局观基础上,将作者的梦境深度解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使学生明白作者的梦境其实都是现实的写照,也明白作者想借此表达的情感。
(二)探究二:借助资料,对比阅读
1.结合背景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好的故事,再现这样的梦境呢?
要点: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尽快来到的期望。
2.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3.默读“阅读链接”中的相关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4.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语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要点:引导学生抓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和追求,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师: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师:结合阅读链接和写作背景,同学们应该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个梦最终醒了,梦想的境界消失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中来。我们能否这样概括:《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
5.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谈感受。
预设:①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②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体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实的世界是让人绝望的,梦想的世界是充满希望的。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情感。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开头和结尾中环境描写的含义,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探究三:拓展阅读,感悟“故事”
课外阅读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1.阅读任务一:自读《影的告别》
要点:“不乐意”的天堂、“地狱”“黄金世界”、都是指中国黑暗的现状;“不知道”反应鲁迅内心你的矛盾。
2.阅读任务二:小组合作,对比两篇课文语言上的特点,感受鲁迅散文诗的写作特点。
要点:《影的告别》语言尖锐犀利;《好的故事》文辞优美,富有诗化美。
设计意图:
借助课外《影的告别》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散文诗语言的感受,更深刻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
三、练习
说一说自己对鲁迅梦境“好的故事”的理解。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内容,课堂完成概括性题目,提升概括理解能力。
小结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散文诗。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作者先写昏沉的夜,这是当时所处的黑暗环境的象征。再具体抒写梦境中“好的故事”,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明艳的画面。但在想要凝视这些美好时,梦境便消散了,再次回到“昏沉的夜”。文章通过写梦中所见的美好景象及梦醒后的幻灭,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巩固理解生字词,积累全文优美的句子。
2.拓展作业: 笔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心中所想的美妙景物。
设计意图:
注重学习内容的迁移运用,落实到能力素养的培养。
【板书设计】
25 好的故事好 现实——昏沉的夜的 野花 伽蓝 农夫故 梦境——好的故事 天 云 竹 萍藻游鱼事 一丈红 大红花现实——昏沉的夜
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