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清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20: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知识清单
一、作品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原文
第一章

《论语·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
(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课文探究:讲学习方法——讲学习乐趣——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二章
(《论语·学而》)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通“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课文探究: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三章
(《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字词解释:
女:通“汝”。知:明白。知(最后一个):通“智”,智慧。
2.译文:
3.课文探究: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五章
(《论语·公治长》)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字词解释:敏:敏捷、勤勉。好:喜好。
2.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
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3.课文探究: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
第六章
(《论语·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字词解释:默:不语,不说话,沉默。而:表修饰,可译为“的”。识:通“志”,指记住。厌:通“餍”,满足。之:代词,指所学到的知识。诲:教诲。
2.译文: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我)做到了呢?”
3.课文探究:为人师的基本条件,学与教的正确态度。
第七章
(《论语·述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谦虚的学习态度;善于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
第八章
(《论语·雍也》)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以学习为快乐的学习态度,也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第九章
(《论语·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珍惜光阴、奋发图强。
第十章
(《论语·卫灵公》)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字词解释:尝:曾经。
2.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3.课文探究: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第一十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2.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3.课文探究:反省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字词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
齐:看齐。
内:从内心
2.译文: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课文探究:无论和什么人在一起,都能有所收获。
第十三章
(《论语·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字词解释:弘毅:刚强、勇毅
2.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课文探究:讲读书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毅、不怕重担、至死方休。
第十四章
(《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字词解释: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凋,凋零。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2.译文: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课文探究:君子应该像松柏一样能够经受各种严峻的考验。
第十五章
《论语?卫灵公》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字词解释:其:大概、也许。
恕:宽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想做。
施:施加。
于:介词,在。
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是自己。
2.译文: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3.课文探究:讲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论语.雍也第六》之九)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论语·述而》)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论语·子罕》)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课文探究: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论语·子张》)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论语·子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2.译文:
3.课文探究
三、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⑴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⑵有朋自远方来(从)
⑶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⑷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⑸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⑹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⑺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⑻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⑼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⑽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⑾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⑿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⒀子在川上曰(河流,河边)
⒁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⒂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⒃切问而近思(恳切)(当前的事)(考虑)
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
2.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⑵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⑶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⑴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⑵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⑶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⑸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⑹是知也(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动词)
⑺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日
⑵名词作动词:饭疏食饮水
饭:吃饭
⑶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
故、新: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动词作名词: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
⑸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乐
5.一词多义
⑴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⑵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三十而立(表修饰)
⑶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⑷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乐亦在其中矣/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⑸志:志于学(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
二、成语积累: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耻下问、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三十而立、博学笃志、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乐乎。”
10.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2.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论语》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6.
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论语》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谈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法,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谈品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关键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
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内容整理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法,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谈品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文意理解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一个人就算再不起眼,也有他优于别人的地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3.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要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是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这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这句话意思是说自己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对现今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借鉴意义。
5.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好处有:⑴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⑵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6.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提醒人们用真实的态度对待学习,不得有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虚荣的风气。
示例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摒弃缺点。
示例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