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7 15: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哪三次社会转型?是如何进行的?
导入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特征、趋势与影响。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这一基础知识。
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改革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3)概况
内容
意义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情境探究】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中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措施。
(历史解释)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政治: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初步建立职业官僚制。
经济: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
话、通婚姻。
(3)作用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④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⑤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5)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明世宗宠信道士,烧炼丹药引起社会上炼丹求仙风气之盛。
(2)内容
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1)看改革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拓展提升】
认识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原因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9月。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3)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4)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4.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
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
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拓展提升】
多角度认识清末新政的影响
【情境探究】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中国发起的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政变原因答客难》
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策略过于激进。不同意。
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②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依靠人民群众。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6)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7)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情境探究】据史料与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历史解释)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
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课堂小结
1.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
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
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B
随堂训练
2.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
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
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B
3.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
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对普通民众有利
B.推动社会转型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能够富国强兵
4.有学者指出:19世纪的君主(中国)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帝国主义,20世
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革命。下列史实符合作者后一说法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清末新政
B
D
5.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
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
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