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07 08:4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振动大小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难点:利用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振动大小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聚焦:
播放雷声变小和雨声变大的声音、喇叭逐渐变小的声音,引出强弱。
解释声音的强弱概念、引出用音量来描述声音强弱,单位是分贝。
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什么有关系呢?
吊镲实验: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观察锣的振动,我在吊镲的表面,粘了一个带细绳的乒乓球;为了记录声音的强弱,老师还用到了手机里的分贝仪APP。
实验现象:乒乓球跳动得高,说明吊镲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此时分贝值较大。
形成假设: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提出方法:形成假设后,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收集证据。
探索
实验一:拨动橡皮筋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橡皮筋、燕尾夹和空盒子(或用盘子、盆替代)。
实验现象:轻轻拨动橡皮筋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橡皮筋时,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实验二:敲击小鼓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小鼓、鼓槌和茶叶(茶叶也可以用塑料小球、黄豆等代替)。
实验现象:轻轻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研讨
问题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问题二: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音响绿豆实验,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个实验现象:音量小的时候,绿豆跳动得很低,这是因为喇叭的振幅小,音量大的时候,绿豆跳动得很高,这是因为喇叭的振幅大。)
问题三:用今天的科学知识解释实验(音叉小球实验,轻轻敲击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弱,音叉振动幅度小,小球被振开的距离小;用力敲击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强,音叉振动幅度大,小球被振开的距离大。)
拓展
观察音叉的振动可视化(看到敲击音叉后,光点在黑板上形成了波,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变小,声音逐渐变弱。这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强弱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思考钢尺振动发声(用力拨动尺子和轻轻拨动尺子,有什么不同呢?)
练习
准备下节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