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测试习题
第一课时
1.给加点字注音
趱行
怨怅
虞侯
怄气恁地
罗唣
省得
逞辩
气喘
聒噪
还言语
吹嘘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你们两个好不晓事!这ɡān
xì
须是俺的!
(2)如今正是ɡān
ɡà
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
(3)便是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也容我们说一句。你好不知疼痒!只顾chěnɡ
biàn
。
(4)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ɡòu
dànɡ
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3.为下面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直这般做大!
(A.真的
B.竟)
(2)且睡了,却理会。
(A.再作计较
B.不能领会,不懂得)
(3)你也没分晓了。
(A.不明白,糊涂
B.没主意)
4.为安全及时地把生辰纲送到东京,杨志一路上对军健们打骂不断。对杨志打人行为分析不当的是
( )
A.杨志鞭打军健,是他一意孤行,蛮横不讲理的性格特点的反映。
B.杨志鞭打军健,是激化他与军健矛盾的重要原因。
C.杨志鞭打军健是因为他不满军健们的言行。
D.杨志鞭打军健赶路,一面在于使生辰纲安全送到东京,一面也在为自己升官努力。
5.下列关于《水浒传》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情节跌宕起伏但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忠义”二字贯串全书,暗线深刻揭示“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反映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
B.《水浒传》中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例如智取生辰纲,策划得极其巧妙;又如三打祝家庄,一打、二打都失败了,后来总结教训,采取恰当的对策,终于获得成功。
C.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好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与其他英雄好汉都有不同之处,金圣叹称之为“上中人物”。
D.《水浒传》中的武松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英雄好汉中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6.文学常识填空。
(1)《智取生辰纲》选自《
》,作者是元末明初人
。这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2)本文的主人公是
,他的绰号是
。“生辰纲”就是
。
第二课时
1.阅读《智取生辰纲》选段,完成各题。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路上糌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里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便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要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恁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的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岗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1)《智取生辰纲》节选自
,该书与
、
、
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作者是
朝小说家
(姓名)。
(2)对文中“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更歇。五七日后,杨志却要辰牌(7﹣9时)起身,申时(15﹣17时)便歇”。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说明杨志为了及时送去“生辰纲”日夜兼程,表现他办事干练。
B.这都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前面防备中暑,后面为了防劫。
C.说明标志熟悉押送之差役,处事小心谨慎。
D.因为他料到了在黄泥冈晁盖、吴用等的行劫,所以后来他才早晚没有行走,在大白天行走。
(3)为安全及时地把生辰纲送到东京,杨志一路上对军健们打骂不断。对杨志打人行为分析不当的是
A.杨志鞭打军健,是他一意孤行,蛮横不讲理的性格特点的反映。
B.杨志鞭打军健,是激化他与军健矛盾的重要原因。
C.杨志鞭打军健是因为他不满军健们的言行。
D.杨志鞭打军健赶路,一面在于使生辰纲安全送到东京,一面也在为自己升官努力。
(4)对下列语言或行为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杨志道:“你理会得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酒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B.“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诱惑力。
C.杨志拿来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D.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一桶里当面也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仔细,处事谨慎,虑事周到。
(5)对杨志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杨志性格粗暴,不善于笼络人。
②杨志与都管、虞侯各怀私心。
③黄泥冈地势险恶,天气炎热。
④生辰纲是奸臣所获的不义之财。
⑤杨志刚愎自用,不能体恤下属。
⑥押送生辰纲的兵马太少,寡不敌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6)对文中引用白胜所唱山歌表达作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山歌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
B.山歌是白胜为消除走路寂寞、恐惧而唱给自己听的。
C.山歌在结构上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D.山歌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农民反抗的心声。
第三课时
1.阅读课外内容并回答问题
时迁偷甲
[明]施耐庵
(为赚金枪班教师徐宁上梁山,宋江、吴用派鼓上蚤时迁去东京徐宁家盗取徐家祖传的一副雁翎圈金甲。时迁溜进徐宁家院,看见盛甲的大皮匣拴在卧房梁上。)
①约至二更以后,徐宁收拾上床,娘子问道:“明日随直也不?”徐宁道:“明日正是天子驾幸龙符宫,须用早起五更去伺侯。”娘子听了,便吩咐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时迁自忖道:“眼见得梁上那个皮匣子,便是盛甲在里面。我若趁半夜下手便好;倘若闹将起来,明日出不得城,却不误了大事?且捱到五更里下手不迟。”听得徐宁夫妻两口儿上床睡了,两个丫鬟在房门外打铺。房里桌上却点着碗灯。那五个人都睡着了。两个丫鬟一日服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
②看着伏到四更左侧,徐宁觉来,便唤丫鬟起来烧汤。那两个使女从睡梦里起来,看房里没有灯,叫道:“阿呀,今夜却没了灯!”徐宁道:“你不去后面讨灯,等几时?”那个梅香开楼门,下胡梯响。时迁听得,却从柱上只一溜,来到后门边黑影里伏了。听得丫鬟正开后门出来,便去开墙门,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梅香讨了灯火入来看时,又去关门,却来灶前烧火。两个使女也起来生炭火上楼去。多时汤滚,捧面汤上去,徐宁洗漱了,叫烫些热酒上来。丫鬟安排肉食炊饼上去,徐宁吃罢,叫把饭与外面当直的吃。时迁听得徐宁下来,叫伴当吃了饭,背了包袱,拿了金枪出门。两个丫鬟点着灯,送徐宁出去。时迁却从厨桌下出来,便上楼去,从隔子边直踅到梁上,却把身躯伏了。两个丫鬟又关闭了门户,吹灭了灯火,上楼来,脱了衣裳,倒头便睡。
③时迁听那两个丫鬟睡着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正要下来,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么响?”时迁做老鼠叫。丫鬟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门。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
(1)下面句子里加粗的词语对表现时迁的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
答:
②(时迁)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
答:
选文三次写到时迁的“溜”。这三次“溜”,分别由哪里溜到哪里?
答:
选文两次写到时迁用芦管吹灭碗灯,每次的目的是什么?
答:
(4)选文体现了时迁哪两个特点?请用简略的语言分条概述。
答: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zǎn;chàng;yú;nèn;zào;shěng;chěng;chuǎn;guō;hái;xū。
2.答案:(1)干系
(2)尴尬
(3)逞辩
(4)勾当
解析:(1)干系:指牵涉到责任的关系;
(2)尴尬:处境困难;
(3)逞辩:卖弄口舌。“辩”通“辨“;
(4)勾当:营生;行当;事情(现一般指坏事)
3.答案:(1)B;
(2)A;
(3)B。
解析:(1)从感叹号中得知是一句感叹句,语气较强,所以选B。
(2)从句子意思:应该是“先睡觉,其它的以后再说”的意思,所以选A。
(3)从“没了”与后面词语的搭配,以及“分晓”此处句子意思看,应是“主意”,可以确定。所以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水浒传》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语句表述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对故事情节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选项中描述的情节是我们教材中《智取生辰纲》的内容,相对容易。联系这个章节的内容可知,杨志押送生辰纲,一路鞭打催逼军健赶路,是因为他太想顺利完成任务,为自己以后得到梁中书的重用捞取资本,并非对军健言行不满。这鞭打催逼就激化了他与军健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出杨志刚愎自用,蛮横无理、做事简单粗暴的性格弱点。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定ABD分析恰当,C分析不当。
5.答案:C
解析:ABD.表述正确;
C.有误,金圣叹称之为“上中人物”有误,应该是“上上人物”。金圣叹原话评价说,“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6.答案:(1)水浒、施耐庵。(2)杨志、青面兽、编队运送的大批寿礼。
第二课时
1.答案:(1)《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明
施耐庵
(2)D。
(3)C。
(4)B。
(5)D。
(6)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是《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作者是明朝的施耐庵。
(2)本题考查了文章句意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在理解前后文的作答。A、B、C项正确,D项错误,后来他杨志才早晚没有行走,在大白天行走,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杨志绝不知道晁盖吴用等的计策。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人物行为分析,解答时需要理解杨志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杨志鞭打军健是因为他们见了林子想乘凉,还想早起乘凉起行。
所以A、B、D项正确,C项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小说人物语言、行为的理解,解答时需要结合故事情节的理解加以判断选择。A、C、D项理解正确,B项错误,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绝不是为了增强诱惑力。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全面理清文章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A、B、C项正确,D项错误,一路上从赶路的速度,快点时间,黄泥冈都可以看出杨志谨小慎微,其失败与④⑤⑥无关。
故选:D。
(6)本题考查小说细节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完成。A、C、D项正确,B.错误,山歌是白胜为消除杨志等人的猜忌而唱给他们听的。
故选:B。
第三课时
1.答案:(1)①符合小偷的行动特征,显示时迁娴熟的技艺和高度的机警,文笔传神贴切;①表明事情已成功在望,但时迁仍很小心,同时也有几分得意。
(2)①第一次:由楼檐到楼窗;②第二次:由楼窗到地面;③第三次:由梁上到楼上。
(3)第一次:使丫鬟打开厨房后门,出去讨灯火,趁机溜进厨房并潜伏下来。第二次:便于黑暗中解下盛甲的皮匣,即使有些微响,也便于潜伏。
(4)①技艺超群的职业小偷;②胆略过人,头脑冷静,擅长应变的英雄。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①句,需要从时迁的身份和表现分析。“贴身”说明时迁动作谨慎,作为盗贼出身的时迁,他潜入厨房时,表现得娴熟、机敏。②句,可以从语句的位置和人物的心理上分析,阅读可知语句出现在文章末尾,这时的时迁已经基本成功,“款款”有从容之意,表现了时迁的得意之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信息筛选。需要抓住“溜”的关键词筛选即可。根据“时迁溜进徐宁家院,看见盛甲的大皮匣拴在卧房梁上”“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开了楼门”等语句总结即可。
(3)本题考查对情节的理解。需要结合时迁两次用芦管吹灭碗灯的具体境况理解。第一次是在厨房,从后文中丫鬟的表现和时迁溜进厨房的情节理解;第二次是时迁得手后。黑暗中便于行动。由此理解作答。
(4)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句或表现理解,如时迁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说明了时迁在偷盗一技上的出众;整个过程中运用芦管吹灯、沉住气潜伏等,表现出时迁胆略过人,头脑灵活等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