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课件(37ppt+3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课件(37ppt+3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7 16:26:52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朝代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西周
整体感知
约公元前
207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
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厉王
根据预习和课本内容,快速完成表格
夏朝的建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大禹治水像
带冠冕的夏禹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思考: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家——按血缘继承的世袭制;
由“公天下”过渡到“家天下”。
夏朝的统治
中心地区: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概况




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
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夏历”
统治措施
夏朝的统治
文明见证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地基图
“中华第一王都”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
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
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夏朝的统治
文明见证
绿松石牌饰
网格纹青铜鼎
青铜器是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种类齐全。其中,鼎、爵、斝、盉等属于礼器……礼器可以反映等级身份……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夏朝的灭亡
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时,国力衰弱。





(传14世、17君,历经471年)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
-泄-不降-扃(jiōng)-厪(
jǐn)-孔甲
-皋-发-桀(jié)
夏桀把人当坐骑
“时日(桀)曷丧?予及汝皆亡。”
夏桀的统治残暴,引起人民反抗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史记?殷本纪》
商朝
汤(成汤)
约公元前1600年
亳(今河南郑州)
朝代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建立都城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盘庚迁美土,陶侃效兼庸。——(唐)陈元光
《史记·殷本纪》以及《尚书·序》来看,商汤之前到契一共有过八次大的迁徙。商汤建立了商朝之后,一直到盘庚继位又几番迁都,共五次。
思考: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战乱、环境变化等
盘庚迁殷后保持了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盘庚迁殷
商朝灭亡
纣王的暴政
酒池肉林
建造豪华宫殿
1、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2、修建豪华宫殿
3、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
4、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原因: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
周武王(姬发)
公元前1046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
武王伐纣
周朝建立
朝代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建立都城
西周建立
西周利簋,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尚书·周书·牧誓》
牧野之战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如何管理如此巨大的国家?
周武王
怎样才能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周公
“使各居其宅,
田田。”
——《尚书》
昔武王克商,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氏之后于宋。
——《唐律疏议》
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吕氏春秋》
阅读材料,思考西周实行什么社会等级制度?
分封制(封建制)
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的依据
封哪些人
被封者有什么权力
被封者有什么责任(义务)
西周的分封制
周公创制礼乐制
西周分封等级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奴隶
平民
统治
阶级
(贵族)
被统治
阶级
“封建邦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镐京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分封制作用:
积极—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积极:稳定政局,保证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弊端:诸侯的独立性较大,容易不服从中央的统治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域
对象:
宗亲、功臣、古帝王后代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权利),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义务)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进行再分封。
作用:
积极—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实质:
确定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奴隶的悲惨生活
西周的衰亡
周厉王·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
周幽王·
西周灭亡
犬戎灭国(公元前771年)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前771年申国和犬戎灭西周
前769年烽火戏诸侯之秦族勤王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申国和犬戎族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历约276年)
夏商西周的更替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西周
东周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
亳—殷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洛邑
/
1.二里头遗址中有中国最古老的帝王宫殿遗址,宫殿遗址向人们展示了昔日奴隶制王朝的繁华。据此判断二里头遗址是(
)
A.夏朝遗址
B.商朝遗址
C.西周遗址
D.东周遗址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等级界限和文明进程,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2.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答案】C
【详解】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以及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幽王,他们统治都残暴或腐败,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故C符合题意;夏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皇帝此时尚未出现,排除B;处理犬戎部族的关系只适合西周时期,排除D。故选C。
3.《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反映了(
)
A.天子权力至高无上
B.诸侯每年应朝贡三次
C.诸侯必须随军作战
D.诸侯应定期朝觐述职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题干材料反映出诸侯应定期朝觐述职,故D符合题意;天子权力至高无上和诸侯每年应朝贡三次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B;诸侯必须服从周王调兵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故选D。
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分析可知:材料大意是说周武王推翻商朝,控制了天下,他的兄弟之中有一半封到了国土,而姬姓的国主有四十人,都是周武王的亲属。由此可见,材料记载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管辖辽阔的疆域,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赐给贵族、功臣等,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巩卫周王室,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A排除;秦朝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排除;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