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07 07: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知识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会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以及发挥主动性,切身感受笔算乘法的整个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具:习题卡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以做游戏的方式复习整口算乘法的内容(3×8
=
9×6
=
20×3
=
200×3
=
2000×3
=
60×8
=
600×
8
=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大家知道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什么节日吗?
生:母亲节
师:看来大家都是好孩子,记得母亲的节日,母亲节就快到了,三一班的小朋友们要亲手给妈妈做贺卡,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生:彩笔,纸板
,铅笔。
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生2:12×3=36
,因为12=10+2
所以12×3=10×3+2×3=36
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生: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师边听学生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
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出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计算,强调计算方法与书写格式)。
师:刚才老师说过,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现在我们把最后的得数就叫做积。知道了这些,谁能把刚才的计算过程用文字表述出来?
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读)。
3、
运用所学知识
(1)、大家来填顺口溜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2)、我会填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学生谈学到的知识,教师重点强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书写格式)。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
一共有几支粉笔?
(1)12+12+12=36(支)
(2)12×3=36(支)(因为12=10+2
所以12×3=10×3+2×3=36
(3)3×12=36(支)(因为12=9+3,所以3×12=9×3+3×3=36)
七、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课下来,有可喜的成绩,也有不足。同时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有了一定必要的启示。
 一、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绘画场景为教学情境,从学生熟知的彩笔这一数学信息引出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提出了“他们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这个数学问题,很自如地引发到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怎样计算12×3”。
二、扩展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对于12×3的计算结果,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算出其结果,他们可以用口算的方法,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可以用摆实物的方法来求出他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当我把问题明确提出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然后再和他的同桌交流,鼓励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不足
一、教学内容较于简单化,解决的问题过于单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新接触的学习内容,但竖式的书写学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竖式的计算有些学生也已掌握,这一内容已经不能够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的问题。
二、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有所了解,不陌生。因此在教师讲解完他们不太明确的算理后,教师还是一味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没有被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吸引,失去学习的兴趣,促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不活跃。
计算教学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学习起来也很枯燥无味。在教学上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挑战的形式将会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比赛这一形式就是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开展口算比赛,比哪个小组算得多且算得准;可以开展口算积分比赛,比哪个小组抢到的口算题最多,并算得准等。
这样补充设计后,教学内容就会充实些,教学难就会深刻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活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