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提示:地球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导入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理实践力
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2.综合思维
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出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3.人地协调观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也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不同程度等破坏的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地质灾害。
例:崩塌、滚石加上滑坡,四川水比较多,所以产生了很多堰塞湖。
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5·12汶川地震
里氏震级达8.0
Ms、矩震级达8.3
Mw
震中烈度达到11度
地震等级与烈度
如何避震?
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位置。
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室外远离建筑物,到开阔、安全的地方。
应趴下,降低身体的重心,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着身体,抓住身体牢固的物体,防摔倒或身体位移。
低头,用手保护头部和后颈,有可能用毛巾,被子顶着保护头颈,闭眼,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或毒气。
不要随便点明火,可能会引发爆炸。要避开拥挤的人群,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地震波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较快
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速度:较慢
传播介质:固体
质点运动
波向
质点运动
波向
地震波的类型:
纵波、横波的特点差异
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位于震中的上面)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想一想
分类
纵波(P波)
横波(S波)
概念
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因而使一种压缩波
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状况
速度
快慢
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慢
原因
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
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
介质
固体、气体、液体
固体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都是弹性波(或叫弹性振动);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人们可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特性来确定地球内部结构和分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划分依据--地震波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请据此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壳
地幔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大洋部分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部分厚,平均39—41千米。
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分内核和外核,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地
壳
组成元素: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面
地
幔
地壳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60-70
km
33
km
6
km
均厚17
km
高厚低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特征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1、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2、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为岩石圈组成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很大
2、内核可能呈固态
1、岩石为主,固态
2、厚度不均,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
硅镁层
硅铝层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条件,与地球外部的哪些物质息息相关呢?
想一想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看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讨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讨论
大气圈
包围着地球,由
和
组成的复杂系统。
气体
悬浮物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
地球表层生物
的总称。
生物圈
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因此,生物圈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及其生存环境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
,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你们觉得这三个地球外部圈层有什么关系吗?
想一想
【典题训练】
在短暂沉寂了20天后,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于当地时间29日再次迎来剧烈喷发,大量岩浆和火山灰喷薄而出,景象十分壮观。据此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
A.岩石圈
B.地核
C.地壳
D.软流层
(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D
A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不连续面
划分依据
三大圈层
地震波、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地壳、地幔、地核
组成
联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课堂小结】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4日,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震中所在区域图,●为震中。读下图,完成1、2题。
【随堂训练】
1.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2.本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莫霍面时波速变化是(
)
A.纵波、橫波波速均变小
B.纵波波速变大、横波波速变小
C.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大
D.纵波波速变小、横波波速变大
B
A
3.图中①表示(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4.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幔
B.地壳
C.外核
D.内核
5.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④地核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A
D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