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
你记得哪些关于“土”的成语?
土里土气
土生土长
水土不服
故土难离
寸土必争
安土重迁……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趣味乡土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种菜?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中国人西方人在亲属的称谓上有不同吗?
为什么中国人对“土地”有这么深厚的感情?
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请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篇《乡土本色》第2-3段找一找答案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为什么中国人的称谓这么“复杂”?
请阅读《乡土中国》第四篇《差序格局》第四段找一找答案
西方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社会的基本单位就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这种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讲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张冠生《费孝通传》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内容概述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首次出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这本书是费孝通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
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浏览内容
总论乡土社会的特点
从空间阻隔角度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讨论中国乡土差序格局特点
从时间阻隔角度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讨论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特点
讨论乡土社会家族的特点
讨论乡土社会感情定向问题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浏览内容
讨论乡土社会的秩序模式
讲述乡土社会以教化解决争端的习俗
讨论了从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的长老权力。
阐述乡土社会的权力本质是无为的
讨论了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的性质和关系
讨论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阐述“社会变迁”背后的由科学技术带来一种新的时势权力——知识权力。
全书逻辑:
乡土性产生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带来相应的道德观念、社群性质和感情定向,同时也产生了特定的礼治秩序和权力结构。
思考:如何去读?
学习目标:
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1.中国社会是
的。
2.我们的民族和
是分不开的。
3.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土气是因为
而发生的。
5.
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6.即使因为
,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
然会与土地保持
。
7.不同聚居社区间是
的。
8.
对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
。
10.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
。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1.乡土社会是
的、
没有
的社会。
12.乡土社会是
社会。
13.
是“习”出来的礼俗。
14.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
的熟悉。
15.
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中得来的认识是
的,
并不是抽象的
。
17.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
。
乡土性
泥土
土
不流动
农民黏着土地,人口相对固定
繁衍
密切关系
孤立和隔膜
聚村而居
原因
地方性
熟悉
陌生人
礼俗
规矩
行为规矩
人与人彼此熟悉
个别
普遍原则
流弊
任务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结构
思维导图可以是多样的
拓展延伸
1.挂了大牌子广告的牙医最后“生活没法维持”,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乡土本色》中的内容加以阐述。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乡土社会的信任和信用都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而这个牙医是个“洋医生”,她对于呼兰河这样的乡土小城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因而人们无法对她产生信任,即便是大大的广告也无法建立起她在这个小城的信用。
读《乡土中国》的思考?
1.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吗?
2.深圳是否已经摆脱了乡土性?
3.为什么每到春节就会出现“回乡潮”?
4.为什么会出现“北漂”、“深漂”这样的名词?
5.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去当村官?
6.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长期住在大观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