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5.说“屏”
陈从周
陈从周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过程
选一组词儿读一读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积累语言—
选一组词儿读一读
提取信息——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抱膝看屏山
美段欣赏——
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欣赏了精美屏风,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对屏风是抱着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习到一种方法:精选
选词——增加积累
选句——提取信息
选段——精读欣赏
谢 谢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2上5
?9必
G粉
EMBR
REATION
c
见
http://www.creation-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屏”》公开课课件详细教案
【教材分析】
《说“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的一篇文章,该单元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来介绍事物,让学生接触多种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介绍有关屏风的功用种类以及在建筑安置上应注意的问题。文章条理清晰,语言平实又有散文的优美,表现了较高的美学情趣和审美品味,应启发学生体会。
【学生分析】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做问题的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本课学习中,教师面向全体,营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屏”的知识。
2、能力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掌握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
(2)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感受浓浓的诗意与韵味。
【过程设计】
一、教学环节:
“激发情趣 ,走进‘屏’”——“自由诵读,了解‘屏’”——“深情美读,说说‘屏’”——“总结学法,走出‘屏’”
二、探讨主问题有:
1、选一组词儿读一读。
2、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3、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辅助教学】制作《说“屏”》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 型】朗读、鉴赏课
【教学方法】诵读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 ,走进‘屏’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1)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展示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屏”图)。这几幅画什么呢?(学生回答:屏)对,屏。可它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它本身起着挡风或缓冲视线的作用,却又能产生似隔非隔、雾里看花的艺术美。因为这,它曾经触发了古代许多诗人的幽幽情思。那么,“屏”是什么东西呢?大家见过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好。今天我们就追随我国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科学小品文《说“屏”》文字步伐,一同走入“屏”的世界,了解“屏”,欣赏“屏”吧。(板书课题:说“屏”)
(2)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说“屏”。(板书课题:说“屏”)
(以上导语任选之一)
2、(多媒体展示或板书)
主要学习过程:(1)选一组词儿读一读;(2)选几个句子说一说;(3)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小声跟读),正音。
不禁(jīn) 擅长(shàn) 伧俗(cān) 休憩(qì) 忒(tuī ) 帷幕(wéi)
2、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屏是什么。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作用。)
[过渡]了解了“屏” 是什么东西,下面我们来做有趣的活动。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1、选词——积累语言
有趣活动之一:自己选一组词儿读一读(多媒体显示要求)。学生自选后充分让学生读。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称道:赞许,夸奖。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伧俗:粗俗,鄙视。 纳凉:享受凉爽。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缓冲:使冲突缓和。
2、选句——概述要点
有趣活动之二:自己选几个句子说一说(多媒体显示要求)。学生自选后充分让学生说。
明确:
A、“屏”——“屏”,一般都称“屏风”,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
B、屏的作用——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C、屏的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D、屏的设置——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E、作者的期望。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试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 一出)。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③“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2)、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选段——美段欣赏
有趣活动之三:自己选一个美段品一品(多媒体显示要求)。学生自选后充分让学生说。
四、总结学法,走出‘屏’
1、我们学习到一种方法:精选
选词——增加积累; 选句——提取信息; 选段——精读欣赏
2、小结:我们装上陈从周先生传授的屏风知识,带上他款款深情与殷切的期待,走出屏风的世界,一起祝福:屏风有一天会大放异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屏”》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文章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这种感觉与印象,起初来源于古诗画,偏于感性;继之则产生于对屏风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第2~3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下文又说从前女子的房中,有了屏风,“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其实我们不难体会到,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随后,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风分出不同类别。
第4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风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它的设置要与整体相称,它的安放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体,等等。
最后一段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染。
1.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2.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并唤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屏风,使读者获得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而主要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有关屏风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风,教学时不要以传授关于屏风的知识为目的。可辅以图片,使学生建立对屏风的直观印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简历:
1918年11月27日 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8—1942年 就读于之江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处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育史、生物学教员。
1950年 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并执教于圣约翰大学。
1951年 任教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苏南工业专门学校副教授。
1952年 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筹划组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5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组组长、副教授。
1978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85年 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9年 应聘为台湾《造园》季刊顾问,并获日本园林学会海外名誉会员称号。
主要论著:
1.《徐志摩年谱》(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
2.《中国建筑史图集》,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3.《漏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4.《窗修集录》,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4.
5.《江浙砖刻选集》,北京朝华出版社,1956.
6.《苏州园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6.
7.《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8.《书带集》,花城出版社,1982.
9.《扬州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10.《说园》,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85.
11.《绍兴石桥》,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2.《中国名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0.
13.《书边人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二、古代的屏风(汪莱茵)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确地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的宝座上,设有雕龙髹金大椅,椅后摆着雕龙髹金屏风。这样陈设,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可说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屏风实物。这是一具彩绘漆插屏,木胎,长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长72厘米,宽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两个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红漆地上满绘浅绿色油彩,中心绘一谷纹圆璧,周围绘几何形方连纹,边缘髹黑漆地,朱绘菱形图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但见一条游龙飞舞于长空之中,昂首张口,腾云遣雾,体态轻盈矫健,形象神奇生动,富有想像力和艺术魅力。绿色龙身,丹赤鳞和爪,边缘菱形图案呈朱红色,色调醒目鲜艳,画工技巧高超,落笔潇洒利落,刚柔结合,奔放有力。
马王堆一号汉墓还出土了许多简册,其中第217简记载:“木五菜(彩)画并(屏)风一,长五尺,高三尺。”简文所记的尺寸,可能是当时一般实用屏风的尺寸。汉代5尺约合现在公制1.2米左右。但出土的这架彩画漆屏风与该简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积要小一些。
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土了184件绚丽缤纷的漆器。就其胎骨质地来说,不外木、竹胎和夹胎两类。这具屏风的胎骨经鉴定为斫木,制作比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拟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实物的明器,专为陪葬而准备的。
经专家鉴定,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年代,在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dài)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侯的妻子。因此这架彩绘漆屏风,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它的首次完整出土,为我国研究屏风史提供了稀有的实物资料。
是否有比西汉更早的屏风实物出土呢?现在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铜器座、错金银犀牛铜器座及错金银水牛铜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风的柱础。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为双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为一銎。三个器座共有四个銎,銎上还残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时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状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围屏的柱础。当然,这一点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比起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屏风迟得多的模拟明器,则有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木屏风架,以及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质屏风。
说起古代实用屏风,则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的一架漆画屏风。这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经朽毁了,所余五块屏板还比较完整。板高约八十厘米,还有四件浅灰色细砂石精雕的小柱础,每个高十六点五厘米。如果复原起来,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风,其形状不同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设置在床头的围屏。
紫禁城宫殿里每个殿堂上的宝座后面,几乎都设有屏风,如“紫檀嵌黄杨木雕云龙屏风”“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围屏”“雕龙髹金屏风”等都是清代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屏面上的纹饰更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有浮雕的云龙纹,有镶嵌和刺绣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它们是我国古代屏风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国手工艺的高度水平。
(选自《文史知识》1983年第6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屏”》同步精品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韶光( ) 伧俗( ) 休憩( ) 相称( )
曲屏( ) 锦屏( )( )
二、下列选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销魂 帷幕 韶光 因地治宜
B.善长 锦屏 缘故 雅俗共赏
C.休憩 徒劳 纳凉 艺术点缀
D.造型 关键 怆俗 缓冲视线
三、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四、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____________
2.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___________
3.恰当,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五、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________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________,色彩又觉伧俗。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六、课内精读。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
(1)( )—( ) (2)( )—( )
2.解释加粗字:令人销魂( ) 齐声称道( )
3.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4.屏风有什么特点?
5.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七、中考链接。
漫话扇子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谜语。稍加思索,不难猜出它的谜底是扇子。提到扇子,我们总会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驱酷暑送清风的功劳。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么?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扇子,而且由于时代不同,扇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工匠们采集飞禽羽毛,选用其中又长又美丽的,按颜色配在一起,制成一把把美丽的羽扇。不过,羽扇刚诞生时,并不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只是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羽扇产生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儒将的爱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孔明军师,手中常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地运筹于帷幄之中。这鹅毛扇就是羽扇的一种。苏东坡在词中这样描写周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出一位风流倜傥的都督形象。由此可见,羽扇在三国时期已经普遍被人们使用。
大约在汉末,又出现了一种新扇子——团扇。用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聪明的艺术家又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团扇就更精美了。
唐朝 A 的《 B 》中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这里的“轻罗小扇”应该就是指这种小扇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团扇渐渐只成为小姐贵妇们的宠物。《红楼梦》里的“宝钗扑蝶”中,薛宝钗拿的就是这种扇子,只不过扇面上的图案是用五彩丝绣成的。团扇上的图案或是花鸟虫鱼,或是古代仕女,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大概在唐代,折扇从朝鲜传入我国,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是由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打开有30~40厘米宽,而折上只有2~3厘米宽,30厘米来长。它比较耐用,携带方便,因而久盛不衰,我们今天大多也使用这种扇子。折扇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扇面是纸的,上面或题诗,或绘画,或诗画俱全。在扇面上作画,宋朝时就有这种风气。北宋画家郭熙年迈时曾在扇面上画了一幅风景画,后来这把扇子被苏东坡得到。苏东坡对郭熙绘画技术赞叹不已,亲自为画题诗,成为宋朝一段佳话。
随着扇子的发展,扇子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明朝画家唐伯虎经常在扇面上作画题诗。他作画题诗的扇子,成为后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到了近代,有许多画家还举办了扇画展览。朱孔阳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他当年在上海卖艺时,曾与陶冷月先生合办扇展。陶先生作画,朱先生挥毫作书,“陶朱公卖扇”,一时传为美谈。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扇子外,我国劳动人民多使用植物的茎叶做成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榈扇等。这些扇子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我国的扇子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巧,有许多是精美工艺品。其中浙江杭州的黑纸扇、湖州的羽毛扇、广东新会的葵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被誉为“扇子之王”,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扇子的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扇子艺术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1.请为A处填上作者的名字________;B处填上作品的名称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文中抓住它的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加以说明的。
3.文中主要说明了几种扇子的样式?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植物茎叶做成的扇子”不能“登‘大雅之堂’”,却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5.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
一、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píng
二、C.
三、(1)作比较(2)作诠释(3)分类别(4)引资料。
四、1.徒劳 2.造型 3.得体 4.因地制宜
五、1 .D 2.C
六、1.(1)善—擅 (2)健—键 2.销:离散,消失。称:称赞。 3.因为小时候受到古诗词中有关绘屏或咏屏的佳句的影响,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 4.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5.起初作者对屏风充满喜爱与向往之情,后来对屏风的认识加深了,认为它实在是微妙,对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七、1.杜牧;秋夕2.扇子;繁多的种类和制作的精巧 3.主要介绍了三种扇子的样子:羽扇、团扇、折扇。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最初它并不是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团扇由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而且可以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折扇是从朝鲜传入我国的,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较为耐用,携带方便,所以今天人们也仍在使用它。 4.它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5.时间顺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8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5.说“屏”
说“屏”
陈从周
折扇
陶 器
剪 纸
屏风
说“屏”
陈从周
快速阅读
“三快”:默读得快,理解的快,记忆得快
“三法”:整体扫视,搜寻要点,把握核心
800字课文
90秒快速阅读
整体把握:搜寻要点,把握核心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
——(三)
——(一)
——(四)
——(二)
——(五)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
总说:引出对象,点出特点
作用
分说:种类
设置
总结:强调作用,点明用途
逻辑顺序
60秒快速阅读
感知细部,理解记忆
①区分各种屏风图形。
金屏
①区分各种屏风图形。
纯银屏风
①区分各种屏风图形。
锦屏
①区分各种屏风图形。
竹屏
①区分各种屏风图形。
画屏
①区分各种屏风图形。
石屏
②下面属于室内屏风作用的是( )
A、分隔空间,形成流动;
B、艺术点缀;
C、挡风;
D、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③判断正误:
解说“屏风”时,全文紧扣着“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这个句子进行。( )
错误:应为“功能与美感结合,关键在一个“巧”字。
问题一:
精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问题三:
勾画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问题二:
精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抓关键词语品味: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精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问题一:
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
①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
②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
③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精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抓关键词语品味: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问题二:
温馨提示:体会对屏的感情要抓角度,可以抓时间角度,分别从“小时候,研究时,现在生活中”三个角度找出相关句子,认真品味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其间的情感表达。
小时候:
“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心生向往之情”。
研究时:
“神秘作用”,“实在微妙”。
现在生活中: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滋味”。
问题二:
小时候:喜爱、向往;
研究后:痴迷、赞赏;
生活中:遗憾、期盼。
问题三:
勾画出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说与旁人浑不解,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一缕沉檀萦佛火,小楼今夜新寒。斜风细雨扑疏栏,残更来永巷,如水梦初还。——引自张恨水原著《金粉世家》
问题三:
勾画出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补 充
南朝《闺怨篇》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
“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 画屏展。”
下面这幅图是学校荣誉室外大厅的景象。正中接待处如果能设置一块屏风,也许能锦上添花,既丰富荣誉室大厅的景致,又提升荣誉室大厅的品味。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美术设计的特长,为荣誉室大厅的接待处设计一块屏风。
梅吟雪老师设计:
实 验 中 学
李佳明老师设计: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课余时间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写一段说明,200字左右。
参考: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屏”》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3.理解诗句引用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快速阅读中快速理解课文信息,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2.通过对语言的精读品味,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和运用诗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郁的诗情和韵味,品味屏文化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和诗词运用的精妙。
难点:品味诗词运用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的城市是一方民间艺术颇为繁荣的热土,有让我们十分自豪的铜梁龙舞,还有綦江农民版画、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九龙楹联、梁平三绝(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竹帘被誉为“梁平三绝”)、接龙吹打、木洞山歌。这些被誉为我们城市的八大特色民间艺术。
放眼华夏,我们更会惊奇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瑰丽多姿的中国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艺术形式的名称。
这是扇来徐徐清风,让生活诗意无比的折扇;
这是历经水与火的考验,荡漾着浓郁生活气息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陶器;
这是将智慧与灵气凝聚,将愿望与生活浓缩,美仑美奂巧妙绝伦的剪纸。
今天我们不说折扇、陶器,也不说剪纸,单说屏风。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走进“屏”的世界,去感受中国屏风的无穷魅力。
(二)速读感知
这是一篇散文,也可以当成一篇说明文来读。我们不妨先当做说明文来读。说明文主要给人以知识,阅读说明文我们要培养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这种能力特别需要着力培养。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1)快速阅读要点。
“三快”:默读得快,理解的快,记忆得快。
“三法”:整体扫视,搜寻要点,把握核心。
指导语言:快速阅读不仅要读得快,还要理解得快,记忆得快。要理解得快,在整体扫视时,要学会搜寻要点,把握核心。比如大家请看第二段,这些关键句就要特别留心和理解:“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这样去理解,一下就可以抓住本段的表意核心词“作用”。
(2)800字课文90秒快速阅读。
请大家运用老师交给的方法,把握每段的要点和核心。
(3)整体把握,搜寻要点,把握核心,反馈小结。
①全文共五自然段,判断下面概括与自然段的联系。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 )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 )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 )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 )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 )
明确: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三)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一)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四)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二)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五)
②排序梳理要点,把握课文内容、结构、顺序。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 总说:引出对象,点出特点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 作用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 分说:种类 逻辑顺序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 设置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 总结:强调作用,点名用途
(4)再次60秒快速阅读
(5)整体把握:感知细部,理解记忆。
(6)快速检测反馈。
①区分:锦屏、金屏、画屏、木屏等各种屏风图形。
②选择:下面属于室内屏风作用的是( )
A、分隔空间,形成流动; B、艺术点缀;
C、挡风; D、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③判断正误:解说“屏风”时,全文紧扣着“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这个句子进行。( )
明确:②D;③错误。应为“功能与美感结合,关键在一个‘巧’字”;或者“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三)精读品味
以上我们通过课文的两遍速读,快速触摸和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下面请大家精读课文。精读我们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和诗词运用的精妙。
(1)出示问题,分两个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一: 精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问题二:精读全文,重点阅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抓关键词语品味: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阅读指导:体会对屏的感情要抓角度,可以抓时间角度,分别从“小时候,研究时,现在生活中”三个角度找出相关句子,认真品味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其间的情感表达。
问题三:勾画出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2)展示交流,点评归纳。
问题一:精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问题一交流点评关键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染。
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
①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
②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
③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问题二:
精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抓关键词语品味: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问题二交流点评关键点:
①小时候:“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心生向往之情”。
销魂——为什么销魂?向往什么?
明确:对一个小孩来说,诗中描绘的情景不能不让人“销魂”(形容人极度兴奋、欢乐或极度悲伤、苦恼时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银烛、秋光、画屏”多么美妙的景象,还有“轻罗小扇扑流萤”这种让儿童着迷的事情,更诱人的还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神话传说相伴,这不销魂都不能。
向往有屏相伴,向往见到更多的屏,向往长大后能够研究屏。
②研究时:“神秘作用”,“实在微妙”。
神秘、微妙——功能多多;阻隔人际;遮挡隐私。
直接称赞: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侧面烘托: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③现在生活中: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缺少诗意的屏风制作和审美素质的下降,深感遗憾。期盼改变现实,超越前人。
④穿插介绍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著有《说园》、《苏州园林》。
⑤总结:
小时候:喜爱、向往; 研究后:痴迷、赞赏; 生活中:遗憾、期盼。
问题三:
勾画出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问题三交流点评关键点: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明确: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明确:
《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这里引得实在有味了——引用之前有一句话很关键,“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者,障也”,障什么?障视线!NO!障风!NO!看一下引用的原文,你就会品出引用之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封建礼教阻碍了杜丽娘对美好事物包好青春、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韵味无穷。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明确:
“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真是引得妙!闲来无事,摆一张小椅,优哉游哉,摇啊摇,视线转到屏风处,这里有天光云影,有风云人物,有世间稀奇怪事,天下间凡所应有都可以无所不有地呈现在那小小的一方屏风上,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④补充: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四)读以致用
(1)学习的高境界是“学以致用”。阅读之后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这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的学习。下面这幅图是学校荣誉室外大厅的景象。正中接待处如果能设置一块充分反映我们城市文化的屏风,也许能锦上添花,既丰富荣誉室大厅的景致,又提升荣誉室大厅的品味。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美术设计的特长,为荣誉室大厅的接待处设计一块屏风。
(2)学生交流设计,或展示草图,或说出设计思路即可。
(3)欣赏美术老师设计作品:
梅吟雪老师将《实验中学赋》设计为书法屏风配以实验中学标志性校徽
李佳明老师设计作品:《向着太阳的方向》独扇座屏。将现代装饰画运用于屏风的创作中,以屏风形式为载体,表现当代中学生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课余时间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写一段说明,200字左右。
参考: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附板书:
板书
总说:特点 情感
作用
分说:种类 逻辑顺序
设置
总结:期盼 诗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屏”》课文原文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屏”》课堂教学实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说“屏”》,能不能描述一下你从课文里读到的屏风的模样
(学生思考)
生:屏风应该是一种似隔非隔起屏障作用的用具吧。
师:它是站着的,是不是
生:对。
师:好的,就要这句话。来,看一看屏风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显示屏风图片)
师:(投影。以下用序号表示)(1)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样式,起分隔作用,能够挡风、缓;中视线,同时也比较漂亮。(2)这个艺术一点,上面有书、有画,是木屏。(3)这是课文里面说的锦屏。(4)这是石屏,庄重、典雅。(5)这个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一般屏的功能了,作为一种工艺品放在家里欣赏,你们看上面画的是“四君子”:梅,兰,竹,菊。好,那么什么是屏呢 我们要理解’屏’的含义,这个含义理解起来很有意思的,大家读起来。
(投影: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学生齐读)
师:原来“屏”的古老意义就是墙,后来这个意义又发生了一点变化。请读起来: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学生齐读)
师:它的意义还有变化: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学生齐读)
师:孔雀开屏的“屏”就是这个意思。
师:“屏”的含义继续发生变化,看: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学生齐读)
师:一个“屏”字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多有趣呀。
师:这节课咱们怎样学习课文呢 两个字:精选。下面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来试一下你们的身手。(师示例)你们看这篇文章的上方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从文章里面摘出来的,放在此文的标题上面。啊,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好有趣呀,就想读下面的文章,这种手法叫做“引读”。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做这样一个练习,从课文里找一句话放在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开始。
(学生翻阅课本,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看法,选哪个句子放在前面最有趣、最吸引人呢
生:可以引用唐人杜牧两句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生:文中的“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生:我觉得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齐声称道”。
生:我选的是“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感觉这个“神秘”会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师:对,这个“神秘”能够激发我们看文章的欲望。
生:我选“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他选的是关于屏的作用的内容。还有其他同学呢
生:“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师:你选的也可以,就是长了一点。好,我觉得你们都挺厉害。其实找这句话要关联到全篇文章,因为这句话一定要和全篇文章有重要的联系,人家才喜欢看嘛,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老师精选的句子)
师:这句话你们没找出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你看把它放在文章最前面,人家也会心生向往之情。
师:这几个都找出来了,不错。刚才的练习是从课文中那么多的句子里选出一句话,这也就是精选练习。现在继续做下面的三个练习。
师: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选一组词儿读一读;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咱们先选几个词儿读一读。你们看这篇文章,它的语言太美了,用词用语非常的雅致,词汇很丰富。现在拿起你的笔,自由地圈读几个词作为这节课的积累。
(生开始活动,师巡视,片刻)
生:我选的几个词有“销魂’“似隔非隔”“齐声称道”“艺术点缀”“因地制宜”“伧俗”“闲滋味”‘文化休憩’。
师:你们看他选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叫短语。
生:我选的跟前边的同学有重复。有“似隔非隔”“齐声称道”“艺术点缀”,还有“因地制宜”。
师: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来,你汇报一下(对下一学生),二样的就不说了。
生:“微妙”“雅俗之别”,还有“徒劳”。
生:还有“帷幕”和“缓冲”。
师:你们选的这几个词呀,有些我觉得太通俗了。比如‘因地制宜’这个太通俗了;“伧俗”这个词又很少用。看,老师给你们选的很漂亮的词,读起来。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称道:赞许,夸奖。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得体:恰当,恰如其分。休憩:休息。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看,这个“休憩”和“休息”一比,那种很雅致的色彩就出来了,它就比“休息”漂亮。你看“造型”这个词,我们常说这个学校的大门模样很好看,就不如说“造型很别致”。再比如我们可以说有的同学“擅长”做什么。所以说,书面语用在口语的表达上就能显示这个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再读。(学生齐读)
师:“得体”这个词应该会用,比如我们青年学生跟家长、老师说话要得体,就是要恰如其分。比较生一点的词是“韶光”,我们常用“韶华”这个词,就是指青春年华,很雅致的词。学习课文要善于精选对自己有用的词语,对生活和写作都有用的词。
师:这是一个简单练习,下个练习稍微难一点: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请注意:从课文中的五段话中各精选一句话(第五段可以不选),这四句话连起来看就是全文的缩影,也就是说全文的信息都被你提取出来了。好,开始选句。(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现在用文章中的句子来概述文章的要点。我先介绍一下概述文章要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引用原文的句子来概括或者把原文进行一点点改动。我们现在试着引用课文的话来概括。
生:我选的是每段的第一句话,第一段是“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第二段是“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第三段是”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第四段是“屏也有大小之分”。
生:第一段我选的是“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第二段是“屏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第三段我和他选的一样;第四段是“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师:你选择得比较准确的是第二段,第三段你们两位同学选得都有问题。你们看第三段的前面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话,它能够概述全段内容吗 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我觉得第三段应该选“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师:好,概括一下写的是什么
生:屏的分类吧。
师:分类,把分类再说准确一些,对,是种类。
生:我第一段和他们选得不一样,我选的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师:作者这段话的主要用意就是表现这屏太美了,这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美。
生:我觉得第一段中应选的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师:“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总说屏的特点,也很好。还有什么
生:我选的第四段和他们不一样,我选的是“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你为什么要批驳原来那个观点呢
生: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错误,我就觉得我对。
(生笑)
师:行,还有吗 没有了 那我说我的观点。你们很了不起呀,已经能够从课文中提取重要的信息了,只要把它们组合起来,就能把全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了。
(师投影展示并解释)
师:“屏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这是总体说明屏。说明一下,那位同学说的“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这句话也可以。这是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屏。然后说的是“屏的作用——分隔、点缀、挡风’。作用之后是“屏的种类,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然后是屏的设置,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安放才是最得体最漂亮的,要讲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在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第五段说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现在我们把前四段的内容总体看一下:什么是屏,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的使用。每一段话都说明一个方面的内容,以此来构成全文,这种说明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好,我们已经提取了全文的基本信息。下面是一个更难的练习,选一个美段品一品。现在把我们的视点放在第一段上面,大家读一读,看能够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朗读课文时语气很平淡)
师:停,刚才的朗读有问题,你们听老师读一遍。
(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
师:注意,读这样的段落一定要有一些情感在里面,下面请各自体味,各自通过大声朗读来体味这段文字中的情感,开始。
(生各自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好,下面就来欣赏。这一段话值得欣赏的地方很多。欣赏时要注意到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大家要品味一下哪些字词句用得好,可以说理由,也可以不说理由;第二个层次,可以探究一下句子的深层含义,找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在纳凉的时候,母亲总要背诵唐人的诗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呢 背后一定有意思的。所以我们的欣赏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浅一点的,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用得好;一个是深一点的,要看它文字背后的意思,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好,开始认真思考。
(生思考,师巡视指导)
生:我选的句子是“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句话中他引用了杜牧的诗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意境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你的表达很不错,用词也是比较典雅的书面语。简言之,这句话的好处就在于使用了引用的手法,并且意境很优美。这句话还有可以赏析之处。
生:我觉得“总”字用得比较好,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经常受这种诗意的熏陶,所以对屏产生了向往之情,才有了后来对屏的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描写。
师:你的体会太深刻了,大家听老师读这两个短句:“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母亲总要背诵……”“很”“总”其实都是情感的抒发,你说得非常有道理。继续。
生:我品味的也是这一句,加上前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自己也有一点看法,就是说通过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说明屏古往今来一直是被人们所崇尚的。
师:这里面已经有了第二层意思了,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好用具。哪一位再谈谈其他的地方。
生:我品味的是文章中的“巧”字,“巧”字把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表现得很充分。
师:这个品味很到位了。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觉得“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这句话中“神秘”“似隔非隔”和“微妙”这几个词用得不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微妙,也就是玄妙、不清楚,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词用得太漂亮了。还有吗
生:我品味的词是“不禁”,写出了作者不由自主地就心生向往之情,表现了古代的屏非常具有吸引力。
师:品味得很准确、很到位。
生:我选的是“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表现了咱们的屏从古到今对外国人的吸引都是相当大的。
师:对,从国内写到国外,换了一个角度,同样是表现了我们的屏是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好东西,说明外国人很崇尚它,写出了屏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品得很好,还有吗
生:我选了一个“似隔非隔”,因为通过这个词写出屏的一种朦胧感,把空间分成两部分,通过这个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众生笑)
师:我替你补充,是聪明才智,智慧。现在我们再来简单体会一下第二层次的内容。母亲为什么能够背诵唐诗呢 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还有“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后面那句话我觉得是表现了屏的影响力非常大。
师:不准确,再想想,因为研究 古代建筑表明了作者……
生:喜欢屏。
师:是喜欢屏、向往屏吗
生:说明了作者的职业和身份。
师:对,身份。作者就是一个研究古代建筑的学者,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解释一下母亲背诵唐诗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作者的家庭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师:对,表明他是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母亲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大家看,背后隐藏的意思就出来了。还有“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现了作者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师:对,饱读诗书,作者的文化修养也很高。咱们来总结一下这一段值得品味的地方。(师投影讲析)
师:第一,美在用词非常雅致,比如纳凉、销魂、向往之情、微妙、擅长等。第二,美在虚词中的情感表达,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比如“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第三,美在赞叹话语的运用,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一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很多。第四,美在引用诗句的手法,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意了。还有就是老师刚刚讲的,语言的表达作用,揭示了作者从小就是在一个有文化的氛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己喜欢读书,而且自己的专业是研究古代建筑。第五,美在精妙的概括,比如“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此外,还美在这一段是一个抒情式的开头,并且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还美在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屏。最后还有它的层次美,你们看:先是“童年”,然后是“后来”,再就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三个层次,就写出了作者从童年时代到中年时代感受屏、研究屏这样一个过程。以上,就是这段话值得品味赏析之处,所以老师说这段话意味无穷。这就是精读,精读就要把文章的表面含义、一般含义不回深层含义都品味出来。
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个重要练习,其实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通过精选词语,我们增加了积累;通过精选句子,我们提取了文章的信息,理解了全文的内容;通过精段赏析,我们能够提高品读欣赏课文的能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非常的努力,谢谢大家。
点评:
引领学生“美读”文本
陈树元:目前许多语文阅读课缺乏引领方法,要么放任学生自读,学生往往抓不住文本要领:要么牵着学生去读,学生只好跟着教师被动地走。而余映潮先生运用“精选”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的教法很值得推崇。它从学生阅读实际和文本特点出发,通过几个“精选训练”进行教学,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便于操作,效果不凡。
郭英凤:确实如此。该课例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并将美育贯穿始终,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生机盎然。语言欣赏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余先生注重挖掘说明文的语言美,精心设置了“读一说一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理解品味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对于语言的品味,我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余先生在词语品读和总结语言欣赏的五个方面时注意了词语的雅致、优美,却忽略了说明文语言美的本质——准确美和科学美。事实上,说明文语言之所以美,在于它准确地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的真知。本文毕竟首先是说明性质的文章,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准确、缜密的语言表达应成为教学的一大重点。
陈树元: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不过,我也认为,美教,还是应该努力体现文体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读懂同类文章的途径和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