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0:3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学习回忆录的叙事特点
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叙述思路,塑造的人物形象
3.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中国革命“精神”“情怀”和“人格”,传承中国革命文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体味自强不息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在审美鉴赏中,探究回忆录写人叙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叙述思路,塑造的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体味自强不息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在审美鉴赏中,探究回忆录写人叙事的艺术特色
一、诗词导入,感知长征
二、人物形象,革命品质(首长、领袖、军队、元帅)
三、叙事手法,艺术赏析
四、叙事语言,含英咀华
五、媒体链接,资料拓展
六、思考探究,写作片段
一、诗词导入,感知长征
1.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江城子·忆长征》
李志民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作者参加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艰苦的长征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漫漫长征路,风萧萧,雨飘飘,敌人的飞机大炮的阻挡……勇敢的长征战士没有丝毫的胆怯,浩气比天,大胆前进。
二、人物形象,革命品质
两篇文章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请分别概括特点,体味革命品质。
1.认识一位首长,邓小平是什么形象?
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小鬼”这一独特亲昵称呼,一下子显现出他和战士之间的关系亲密、随和。“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首长没有丝毫的架子。
2.
认识一位领袖,毛泽东的形象?
毛泽东是红军的首长,思想理论家,灵魂导师。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文中借助他在会议上的讲话,展现出他对长征的总结、评价以及深刻意义的认识,对红军干部和战士的思想引领和鼓舞,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特别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总结精辟,本来红军会师,长征胜利大家充满喜悦,他的评价一下子将这种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长征的精神和伟大,更深刻,更深远。诠释出作者喊的“万岁”,不仅仅是会师胜利激动的表达,更是对这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欢呼。
3.认识一支军队: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这篇文章的红军战士形象塑造是一个集体的多个事件形象。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是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消灭反动集团,是为人民服务、爱护人民的形象;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4.认识一位元帅,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远见卓识、富有正义的政治家、军事家。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他精心照料孤女,细心慈爱、和善亲切;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从他给日本官兵的信中,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远见卓识。
三、叙事手法,艺术赏析
1.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人物动作行为描写。如: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親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骑着马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人物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环境描写。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2.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立场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也展现了聂荣臻的远见卓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同情同样不愿意参战的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法西斯,我们要抗战到底。
3.
《大》文章哪里运用了插叙?倒叙?
第一段是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第九段是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四、叙事语言,含英咀华
《长》第4段“任何”“一切”“唯一”“决无”这些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或是涵盖一切可能性,强调“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的不可信,告诫人民要放弃一切幻想,抱定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结尾以气壮山河的排比句式,向人民召唤,向世界宣告。这些满怀革命自信心的豪言壮语,是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最强动力。
《大》第二段,“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该句中的“立即”“送”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
第六段,前文是“我牵着她的手”,后文是“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细节描写,他爱孩子,孩子爱他,对他有安全感、依赖感,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感谢做了铺垫。
五、媒体链接,资料拓展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长征》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电影以中国抗日战争百团大战期间涞灵战役中的东团堡战斗为蓝本,讲述了杨成武将军指挥攻占东团堡据点的故事。
六、思考探究,写作片段
1.为什么将一个元帅、一个将军的回忆录对比放在一课中?请思考,写出文字。(豪迈与柔情,战斗和大爱)
2.请谈一谈现在很多人“重走长征路”的现实意义。(苦难的磨砺,精神的洗礼,走好未来)
走近毛泽东
读过毛泽东的诗词吗?读过哪些作品?我们一起背一些名句
《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七绝·改诗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采桑子·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对比《沁园春·长沙》有什么发现?
两首词长得很相似,句子的字数完全一样,因为词牌一样。沁园春是词牌,长沙和雪是词题。
最酷我的形象、坚毅的内核
毛泽东很多名句被我们传诵,其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为什么被人称为最酷的一句话?
我是孤独的,也是自立的;寒秋叠加了一层季节环境的凄凉萧瑟;湘江水向北奔腾一去不回头,无情之中也裹挟走了时光;橘子洲头,湖南长沙岳麓区的湘江中心沙岛,原面积约17公顷,255多亩,小且被江水包围。32岁帅气英俊的毛泽东站在此境中,冷峻中透着坚毅,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独立,他一个人站在那里扛得住一切。
最灵动的意象、豪迈的景致
1.词中写了什么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2.“看”到的这些景物作者写得如何?为什么?
意象还原法:比较山和万山红的区别,林和层林尽,江和漫江,舸和百舸。数字的夸张,万山、层林、百舸,给人以境界宏大之感,作者喜爱景色、乐观豪迈的情怀表达充分。
意象是作者的意传递到所要描写的物之上,形成作者笔下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意是如何附加在物上的?就是在“物”上加形容词、名词、动词实现的。
炼字赏析法:景物中有“红”“碧”两个颜色词汇,画面色彩斑斓,秋景中没有半点萧瑟之感,反而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感受。
用“遍”“尽”“透”表示万山红、层林染的范围是全部,和江水碧绿的程度,甚是壮观。
用“争”“击”“翔”“竞”四个动词准确地表达了有力的行为,自由的状态,生命旺盛的活力。
万类在秋天这样一个季节,一派生机勃勃,作者不由得感慨,这里辽阔的天地之间,谁能够主宰万类万物的兴衰。此处为下文写人抒情埋伏笔。
最青春的书生、贵我的人格
故地重游,必然会跨越时空,想到当年的自己和周围的人了。作者借助这个过渡,用一个“忆”字,自然而然引出他要写的同学们。
1.
概况“我”的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青春激情、义气奔放,文采飞扬、追求平等、关心国事、凌云壮志
2.
作者立足点在哪里?哪个位置?你的依据是什么?
上片作者在当下的橘子洲头,远望、俯瞰、仰视、俯看可以看到他观察角度的站位点,作者在景物画面之外。
下片作者站在时空的之外,俯瞰天地,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慨。
作者的站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是彰显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一种需要。
此处,我们能够感受到毛泽东的霸气、贵我的人格毛泽东写这首词是1925年,遭遇了政治生涯的低谷,实则搞农民运动,激发农民的热情。没有一样事情,能他毛泽东产生过消极悲观的情绪,他总是心怀天下,乐观积极。
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有的“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雄伟气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怀。
拓展阅读、伟人作品
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撰写心得体会。
《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朱德《太行春感》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陈毅《赣南游击词》(一九三六年夏)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
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看众作家作品,我们看到伟人们心怀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让我们看到青春是一种年龄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境界。犹如李白《早发白帝城》,已到生命尾声,又遭逢流放,结果遇到大赦之后的喜悦,一气呵成,流丽飘逸,自然天成,充满青春气息。
作业
1.搜集毛泽东名句,100字点评。
2.尝试使用意象法,以《沁园春·某某》写一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