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温斯顿·丘吉尔评价:贞德远远超越于普通人之上,在一千年里无人能同她相媲美。她完美地体现了人类本性的善良和勇敢。不可征服的勇气,无限丰富的感情,单纯者的美德,正直人的智慧,这一切都在她身上放出了光彩。她解放了养育自己的土地,因此赢得了光荣。军人们都应该读一读她的故事,思索一下这个真正的军事家的言论和行动。她虽然没有学过战争艺术,却在短短的二年时间里在各种形势下揭示了制胜的诀窍。
法国奥尔良姑娘贞德为何受到如此高的赞誉?
她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创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女。
导入
1.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
2.了解国际法的发展
1.搜寻有关中世纪以来王权加强、民族语言形成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2.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演进历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专制王权国家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2)表现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英王亨利八世
法王路易十四
朕即国家
【情境探究】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
(历史解释)
1337—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原因:战争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2.民族国家
(1)背景
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西欧的崛起奠定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2)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的诞生,它要远远优越于老的落后的封建制度,西欧的崛起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3)西欧的崛起起到关键作用的应该是首先开始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业革命的出现成为可能,整个工业革命的完成改变了世界的整个格局。
【拓展提升】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因素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过程
(1)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格劳秀斯
(1583—1645)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博丹和格劳秀斯国家主权观的异同。
(史料实证)
让·博丹(1530—1596)认为,国家主权即“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掌握主权的统治者“绝对地和完全地”掌控整个国家和人民。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2)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他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彼此均受制于国际法的最高规范——“普遍至高的正义原则”。
——摘编自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等
同:都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异:博丹侧重对内主权的阐释,格劳秀斯则侧重对外主权的阐释。
(3)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4)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意义
(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外交人员享有人身和名誉不可侵犯、司法管辖豁免、捐税和劳务豁免等特权。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关系。
(2)国际法的创立方式是国际法主体间,主要是国家间的协议。
(3)国际法的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
【拓展提升】归纳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非战公约签署现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
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遭破坏。
(2)表现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a.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b.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属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如1994
年,国际法庭经过审议,裁决利比亚与乍得有争议的地带属于乍得,从法律上结束了持续了
22
年之久的边境纠纷。
海牙国际法庭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历史解释)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立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联合国宪章·序言》
理念:人权,平等,和平。
(“重视人权”“尊重人格”“和睦相处”等亦可)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民族国家的形成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
国际法的发展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国际法的缘起及演变
一战前后
二战后
国际法的历史作用
国际法的发展
【课堂小结】
1.“民族国家”指在同一政府治理下,有共同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民
众共同体。在欧洲历史上,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事件有( )
①文艺复兴促进各民族文化形成 ②黑船事件引发日本民族危机
③宗教改革推动各民族意识高涨 ④国际工人联合会在伦敦成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随堂训练】
2.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
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
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D
3.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
国家。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
4.《联合国宪章》规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须“五大国一致”,各常任理
事国享有“否决权”。这一规定( )
A.有效地解除了战争的威胁
B.体现了美苏两国霸权主义
C.顺应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D
5.《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国际法都明确规定,必须遵守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
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2003年,
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说明( )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