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8 07: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标要求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一
根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材料二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事》
材料三
“巴黎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可。”
——陈独秀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政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际:民族矛盾激化;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原因
国际:日美加紧侵华,民族矛盾激化;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国内
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政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开始时间
1919年5月4日
1919年6月5日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斗争形势
示威游行(罢课)
罢工、罢课、罢市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结果:
取得了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根据北洋政府的指示,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材料二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与意义是什么?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的性质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反帝反封建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概况:
①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③1920年,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概况: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陈独秀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意义: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建党活动;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2.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3、中共一大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③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④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阅读124页史料阅读,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与条件是什么?
原因: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中共总结教训,寻求同盟;
③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有威信、有实力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④孙中山斗争失败,转变思想,同意合作。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1)原因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中共总结教训,积极寻求同盟者;
③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政党,有威信、有实力;
④孙中山斗争失败,转变思想,同意合作。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1)原因: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标志与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也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时间:1924年1月
②地点:
广州
③主要内容:
A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B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C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新旧三民主义之内容比较
新发展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
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
(后提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
明确提出反帝;
反满到民族平等
增加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强调民权普遍性;
反帝反封相结合
“新”在反帝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
联俄
联共
扶助
农工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2.国民革命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巩固革命根据地: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东征成功
高潮:北伐战争
(1)开始时间:1926年
(2)对象: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3)初步结果:
①歼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
(4)最终结果:失败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2.国民革命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巩固革命根据地: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东征成功
高潮:北伐战争
失败标志:
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历史功绩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思考: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主观原因:中共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
什么是机会主义呢,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什么是右倾: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主张搞阶级合作;右倾机会主义在思想上是保守主义,行动上是逃跑主义,组织上是投降主义。
——毛泽东
【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随堂检测】
1.1921年夏天,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代表从各地去参加一次“开天辟地”的大会,其中有湖南湘潭人毛泽东、湖北黄安人董必武、山东莒县人王尽美等。他们的开会地点是(
)
A.长沙
B.上海
C.北京
D.武昌
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下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A.工人罢工
B.农民起义
C.军警支持
D.士兵参与
B
A
【随堂检测】
3.习近平主席在某次讲话中说,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运动是(  )    
     
     
A.护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4.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这一评价主要是强调(  )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
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C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