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颐和园》
略读8篇
选读8篇
日积月累
培养读书看
报能力积累
收集资料能力
7单元
设说听说
读写练习
口语交际
习作
多种方式积
累运用语言
我的发现
6单元
8单元
4单元
3
单元
自主找资料、
交流、评价
把看到、听到、
想到又续写下
围绕主题交流
讨论、辩论
三年级语文下册
习作
教学
基本
结构
全册知识树
与阅读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
相联系
开展合作
学习
选读课
文教学
学生自己
阅读检测
充分读书思考
质疑阅读时间
自主阅读感悟
内容
加强词句训练
重视朗读
写景(1、2)
写人(3)
写事(4、5、7)
想象(6、8)
国际理解
和友好
神话故事、
传说
感受大
自然美好
1单元
大量更新课文,
题材丰富
体现课程标准
的理念和目标
图文并茂
围绕专题
组织单元
保持语文
园地框架
强化导
学功能
散文诗歌神话
寓言科学小品
注重学生
实践性
设置综合
性练习
初步把握
文章主要内容
学会生字
词会用工具书
安排适量
小练笔
热爱祖国、大自然科学
友爱他人了解中国文化
学习
目标
教材
特点
单元
主题
口语交际
教学
方法
略读
教学
课文
导语
知识
能力
情感
语文
园地
精读24篇
爱护周
围环境
全员
参与
内容
目标
创设情景
进行交流
明确要求
培养能力
怎样看问题
想问题
2单元
阅读
教学
精读课
文教学
神奇的
科技世界
体现学生
自主性
5单元
可贵的亲情
、友情
培养学生
兴趣
学会读
书方法
粗知课
文大意
促进学生学
习方式转变
积累优
美语句
丰富多彩的
儿童生活
世界遗产
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描绘了北京颐和园
的美丽景观,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
的赞美之情。
从长、高大坚固及展开
的联想等方面,不但表现了
长城的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劳动
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
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
日积月累
口语交际
我的发现
略读课文
宽带网
21长城
写导游词为内容
语文园地六
描绘了九寨沟的自然景观
和异兽珍禽,包含作者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2颐和园
24秦兵马俑
一是用翔实的数据
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
二是从身体体格、衣着披挂、动作
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
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
个性鲜明。激发了民族
自豪感。
23九寨沟
精读课文
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
激发探究兴趣,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的意识与习惯。
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教材及学情
教法和学法
教材
教学程序
学情
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颐
和
园
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作业
板书
学法
教法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教
材
分
析
《颐和园》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说教材分析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的浏览顺序
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另外,本文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游览过,所以很难理解其中的优美,为此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来充实学生,增进其对文章的理解。
依据高青县小学语文阅读新授课教学模式,课前教师精心编制前置性自学提纲,以前置性自学提纲为着力点,引导学生课上通过预习反馈、展示交流、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利用情境再现法,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说教法
说学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以读促读。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让学生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用体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本单元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世界遗产——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处世界遗产(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引出课题。随机指导“颐”的书写笔顺。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众所周知,生字词是学习文章的拦路虎。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提纲对于生字词的掌握已经达到了八成,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课上反馈,为流利朗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另外,省教研室、市教研室近年来明确指出课上要将写字环节重视起来。因此,针对预习提纲中学生写字出错率较高的“廊”字,我重点指导了书写。
生字词环节完成以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首先引入情境,这篇课文就像一位导游的解说词,将我们带到了那拥山抱水,景色优美的境界中。现在你们小组就是颐和园中的一组导游,你打算怎样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解说呢?小组长确定解说方式(可以一人说其他组员补充,也可以一人说一点)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具体介绍。
A游览长廊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交流作点拨,得出以下知识点: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色彩丰富。(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龙卧在万寿山脚下。(出示课件)(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史料记载横槛上的画有八千多副每幅画都不相同,而且非常精美,由此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绘画技艺怎么样?(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四季不败。(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教师小结:游人沿着长廊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没好的 。
B学习万寿山部分,学生通过交流,能够感悟到景物的美,体会湖面的静。教师点拨1课文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引导学生把描写景色的关键词圈出来。并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得出结论: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这样的层次。揭示: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那就是总提分说,层次分明。教师点拨2写法上的特点:(课件)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运用了形容词、比喻手法以后,显得格外生动形象。
四、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继续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的特点: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当学生回旋于情感浪尖,心潮澎湃的时候,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此刻,适时地开启他们心灵的闸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因此这样设计: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可使他们的阅读感受得到升华。以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
说板书设计:
长 廊:长
22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总) 昆明湖:静 (总)
(分)
【词语式板书是根据教学内容,提炼精髓,把握重点词语,运用几个有代表性、存在内在联系的关键词,有逻辑地进行排列组合。它能简明概括主要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减少学生认知负荷,培养思维能力。】
作业设计
课文小练笔,师引导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重点描写。这样让学生立即把悟到的,学到的用出,其对写好小习作更有兴趣,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