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阳明中学 韩文澜 第一单元 人生轨迹
一、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所选五篇文章,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读后会使我们对生活的底蕴有更丰厚的认识。
《藤野先生》:侧重讲述在自己陷入困境中时,师长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学生要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我的母亲》:侧重讲述自己年幼时受到母亲的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尊敬的道理。
《我的第一本书》:侧重讲述的是自己年幼时的一段读书经历,父亲和生活给我的 难忘记忆。告诉学生人生的际遇是不同的,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刻画的是伟人的肖像,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人生世界观变化的一段经历。告诉学生 人应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再塑生命》:讲述的是凯勒从黑暗世界中走向光明的经过,引领她的沙莉文老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告诉学生走过逆境固然需要自己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但也不能忽略一个好老师。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建议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受“自传”的语体特点和叙事风格,在读中悉心揣摩作品贴近生活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并适当选用相关的背景材料,课外相关作品,拓宽阅读视野,使学生既有丰实的“积累”,又有开阔的“视野”。
二、设计重点
1、主问题的引领(寻找主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
3、多角度阅读 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设想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了解,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教学设计 】
一、导入
1、作者介绍导入法
师生共同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与作家鲁迅。
2、师恩难忘,共同情感体验法导入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
2、感受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敬仰、怀念三、跟踪阅读
1、理解明线,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 一是初识藤野先生
☆ 二是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具体事例。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 说说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理解暗线,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感
☆探讨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激发强国志向
看电影事件——国民的不觉悟,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从作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3、两线交会,体会我对先生的深情
小组交流,讨论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1、与恩师阔别已二十年了。“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先生的照片……”“我”一定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请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的口吻,写一段与先生的对话。
2、师恩难忘——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生命中曾有的感动。
五、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资料链接
鲁宝元 《访问藤野先生的故乡》
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设想:
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
三、探究:
1、给作者极大极深影响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
2、为什么母亲会给他极大极深的影响?
通过具体分析课文中写的有关母亲的事情来分析母亲的为人和品质,从而来理解母亲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拓展
你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人影响过你吗?请你回忆一下,说一说。 资料链接
◇课外选择阅读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父亲·童年》 林语堂
《种在诬蔑里的决心》 唐 弢
《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我的母亲》 老 舍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母亲 》 碧 野
……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由人该怎样对待生活的道理导入。
二、探究
1、作者的童年经历了些什么事情?哪些事情对他影响深远?
2、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为什么对他有这样的影响?你从他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三、拓展延伸
1、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假如乔元贞也能继续上学,请你设想他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链接 课外阅读
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设想
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学习,体会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感受他心灵产生的变化。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有关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重点收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评价方面的资料,形成对托尔斯泰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托尔斯泰墓地图片。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没有墓碑,没有姓名,无人看守,他的朴素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墓穴里的伟人是谁呢?
二、交流资料 初识托翁
1、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重点介绍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心路历程和相关背景。
2、根据交流的资料,用一两句话勾勒你心中的托尔斯泰形象。三、探究
1、托尔斯泰的外表是个怎样的?
抓住托尔斯泰的须发进行分析。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总结外貌特征:普通
2、托尔斯泰的内心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分析,同样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四、赏读
1、作者为什么要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与《音乐巨人贝多芬》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对感受最深的语句进行品味,谈谈各自的理解。
五、拓展
1、说说你对“人不因美丽而可爱,却因可爱而美丽”这一名句的理解。
2、试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六、课外作业
1、有条件的话让学生阅读茨威格《三作家》
2、选择性地浏览代表托尔斯泰创作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爱娜·卡列尼娜》、《复活》。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走出黑暗的过程来体会成功除了需要别人的帮助还需要经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才能取得的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的资料,了解她们的生平及重大的文化贡献。【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交流资料,从介绍海伦的一生导入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2、围绕再塑生命,课文写了几件事?
3、从这些事情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挖掘内涵
1、选择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味并诵读积累。
2、课文说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海伦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指一个人重新获得了生命吗?请谈谈你对课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1、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你还能列举一下古今中外通过艰苦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例吗?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一篇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 有一定的联系,但有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互相联系、逐层深入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一、教学设计
1、根据第一个栏目的提示,分小组寻找资料。
2、找母亲聊聊天,了解母亲的经历和生活感受。给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观察母亲的表情和反映。
3、根据了解的情况,结合自传和小传的学习,给母亲写一个小传,送给母亲作为礼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用制作一个包括照片、说明、音乐、对妈妈的了解、妈妈的小传等内容的课件送给妈妈。 第二单元 心灵之声
一、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北方的雪景,在两幅雪景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
《雷电颂》想象瑰丽奇特,在屈原与风雷电物我同化的境界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激情。
《日》和《月》是巴金在建国之前创作的散文诗,主要表达了对人生和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海燕》是高尔基于俄国大革命前夕创作的欢呼革命风暴的来临,赞美无产阶级的颂歌。在今天的阅读,除了理解创作的背景,我们更应该从时代的角度,从文章中读出新的东西来。
《组歌》是被誉为哲理诗人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作品,文章形象丰富感人,学生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不同的感受。二、设计重点
学习本单元要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作品诗情、诗意和理趣,初步提高对文学作品和散文诗的欣赏能力。还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促进对人生、生活的美好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些名言警句不妨让学生摘录下来积累。 雪 鲁迅
教学设想:
通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比较,抓住重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受作者所倡导的精神。
课前准备
上网查看有关资料,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简介,了解散文诗集《野草》及《〈野草〉题辞》,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诵读感知
1、学生自由颂读,读后畅说南北雪景引起的联想,把握雪的不同形象。
2、男女生对读。女生朗读“江南的雪”,男生朗读“朔方的雪”。读出不同情韵,体会不同形象。
二、分块欣赏
1、朗读前三段,找出写江南雪的语句,逐一品析。
① 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它的特点?
② 作者对江南雪的态度怎样?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
2、朗读后三段,找出写朔方雪的语句,逐一品析。
① 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它的特点?
② 作者对朔方雪的态度怎样?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
三、对比鉴赏
1、对江南雪和朔方雪的描绘,看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对比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3、小组合作,自选角度,对文中两幅雪景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鉴赏。四、拓展延伸
1、阅读课后附文《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说说作者的观点及你读后受到的启示。
2、对比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雷电颂 郭沫若
教学设想
用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神像林立、阴森可怖的环境。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屈原的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介绍历史剧《屈原》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感知
1、听读录音,体会文字所孕育着的激情。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大声地读出自己感受到的激情。
三、诵读体会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① 小组诵读,讨论品读感受。
② 个性演读,就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读出其中所孕含的激情。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配乐朗读
全体激情演读,体味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朗诵比赛
举办班级朗诵会。学生自行选取《雷电颂》片段激情诵读,优胜者给予嘉奖。
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设想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日》和《月》,
虽然两文写法不同,但表现的是共同的主题。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设计】
一、神话导入
学生绘声绘色讲述“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试问巴金的散文日、月是否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于光明的热烈追求呢?
二、朗读感知
日和月自古以来就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写日大多是歌颂光明和希望,写月也就是赞美温柔和恬静。在巴金的文章中,写日和月的目的也是如此吗?
三、默读分析
1、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通过写哪两个例子,表达了对光和热的追求?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
在《月》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作者提恒娥奔月的故事是为了什么?
2、两文的主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你有什么启示?
3、介绍写作背景,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追求的?
四、朗读探究
《日》和《月》两文最后一段的内涵怎样理解?
五、拓展延伸
1、结合古诗文中对 “月”的传统的用法,说说:本课中的“月”,作者的思维方式有了哪些突破。
2、运用象征手法,将你从“日”或“月”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 。
【资料连接】
1、课外扩读 《星》、《繁星》、《灯》
2、关于作者 见网址:http//www.ba-jin.com
海燕 高尔基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老课文,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课文可以赋予时代的特色,产生不同的联想。
【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激情的朗读导入课文
二、初步感知
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探究
1、这种情感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的?
2、作者为何要以海燕为赞美的的对象?
找出有关海燕的句子来大声地朗读和感受。
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来分角色朗读感受。
3、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他海鸟?
4、导入写作背景的介绍
高尔基写的不仅仅是海燕,他是借海燕在赞美什么?环境也 都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
在现代社会里,你觉得海燕还值得赞美吗?你觉得他还可以象征什么精神?
五、激情演读全文,读后尝试为课文拟一个副标题(例:冲破黑暗的勇士,胜利的预言家等)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海燕的形象和作品的感情。
六、赛读。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吟诵,注意感情和节奏,读后简评:“这段写得美,美在 。”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教学设想
纪伯伦虽有哲理诗人之称,但他的散文诗形象丰满,因此,首先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然后再分析深含的哲理,更适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设计】美读赏析
一、配乐颂读 品味诗的音乐美
1、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轻声和读。注意节奏、停顿、重音,标明韵脚,把握节奏。
2、全班配乐齐读,要求抑扬顿挫,体会诗在辞色、声音上的美感,读出诗的音乐美。
二、想象颂读 品味诗的画面美
学生带着想象颂读,品味“浪”和“雨”的生活图景,以“我读出了这一幅美丽的画面”领起,描述诗中的画面。
三、深情演读,体悟诗的情感美
我觉得浪是 的形象。
我觉得雨是 的形象。
四、模仿创作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 。请选取自然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创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五、课外延伸
1、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2、课外阅读纪伯伦组歌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美读简评。
综合性学习 寻觅春天的足迹
一、教学设想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春、绘春、颂春等活动,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感受和创造的能力。
二、活动建议
1、小组分工协作,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与均衡性,注重活动的准备过程与资料的搜集工作。
2、本次一共三项活动:寻春;绘春;赞春。教师可根据教材所安排的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
3、教材对本次活动的定位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写作和口语交际”,因此寻春、绘春、赞春三 项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作,但口语交际与写作活动不可不作。
一点启示: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
高阅读质量。然而在课改逐步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我们却遗
憾地发现一种倾向——高举自主旗帜的平行的浅易的阅读教
学,课堂上看起来是热热闹闹、思维活跃,但在其背后,留
下的则是一地琐屑:学生既没有“跳起来摘到阅读果子”的收
获,更没能在“最近发展区”让能力有所提高,久而久之,连
仅存的阅读兴趣也慢慢地消逝。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践履
自己的阅读教学圭臬,真正提高阅读教学含金量呢?重要的
还是让语文教学充满着灵气,时刻关注天地间有一个“我”。
课件22张PPT。 兰江中学 黄真
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备课点滴第三单元单元指要: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这些课文,要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和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感受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学会缜密地思维,严谨地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求得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3、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学科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第三单元:关注自然
确立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理解比喻、拟人、反问
在说理中的作用认识滥用水资源
是非理性行为运用对比手法、列举
数字材料进行客观说明确立人口发展忧患意识运用对话组织文章爱护野生动物,让人类生活获得自然之趣品味赏析生动的描写正视城市环境污染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一、运用生活体验和积累理解语文
《敬畏自然》
如理解:1、看看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2、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
前人的错误。
3、这个宇宙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又如:1、以“我还不理解的是……”的句式说说你的困惑。
(意在以学生自主的形式解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2、以“我赞同(不赞同)……的说法,因为……”的句式谈 感受。(意在巩固并延伸文章内涵,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
■《旅鼠之谜》人类是否有一天也像旅鼠一样,被逼得做自我毁灭的事?
■《喂——出来》
如:1、故事真假?
2、文章中写的几类人和生活中的哪些人很相似?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过这样的“无底洞”吗? 二、让窗外生活丰富语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提供有关罗布泊的图片资料
提供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目前长江水质问题等最新动态
■ 《大雁归来》
提供《可可西里》电影资料 ■ 《旅鼠之谜》
提供最新人口发展数据
■ 推荐阅读
《寂静的春天》(美国 蕾切尔·卡逊)中的部分篇目
《我眼中的香格里拉》(赵鑫珊)
《大山的报复》(吴岗)三、让语文书写生活 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周围环境破坏的具体事例或现象,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公开信。如:《请保护我们的最良江》
四、让语文改变生活◆组织《拯救地球,我可以做什么》的小型讨论会
◆畅所欲言:如果老师请你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准备做什么?学了《敬畏自然》,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
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活动过程分三个阶段:
1、小组内交流科学家的故事,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每小组推荐1—2篇,班级交流。
2、小组内自由畅谈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也可以谈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3、教师提供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等例文。学生范读、听读。根据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和同学的 启发,思考自然之谜,仿写一 篇探究科学的作文。(从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
小组交流作文,自评、互评,选择优秀作文在班级展示。第四单元单元指要:本单元的文章以民俗为主题,写节日风俗,说民间艺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画卷。学习这些课文,要注意结合当地民风民俗,用心灵去感受体验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深厚文化和无穷乐趣。要加强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学习本单元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2、要通过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还应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发课程资源,搜集 并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第四单元:民风民俗
领略民歌文化品读赏析多种描写手法感受节日文化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体会带有浓郁地方
特色的吆喝的情趣学习独特的结构安排关注过年风俗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关注民间艺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云南的歌会》 ■ 播放流行歌曲演唱会、交响乐演唱会、电影
《刘三姐》片段。
■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沈从文笔下的云南歌 会有没有迷人之处?有哪些迷人之处? ;
■ 到课外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并在课间传唱。
■ 借鉴沈从文运用的描写技巧,描叙一次意趣盎然的歌会。(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让语文和生活结合 《端午的鸭蛋》■ 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就这么一只咸鸭蛋,作者却津津
乐道,究竟有没有意义?
■ 文中除了写端午节吃咸鸭蛋这个风俗外,还写哪些风俗?
你觉得哪一种比较有趣?
■ 你觉得你自己在过端午节时,哪件事让你难以忘怀?
尝试着运用恰当的口语或穿插方言进行介绍。
■ 到长辈、书籍、网络中了解、调查端午节的几种起源版本、端午节的若干别称以及人们用包粽子、插桃枝、熏艾草等
端午习俗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智慧和生存背景。
■ 评论“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消息。
■ 推荐阅读〈端午日〉(沈从文)
让语文和生活结合 《吆喝》■ 借助录音、录象等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吆喝声,回忆自己在街头听到的各种吆喝声。
■ 结合自己的听后感,说说作者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北京的吆喝声?
■ 找出文中的几例吆喝,读一读,体会其中浓郁的地方特色,体会吆喝的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 记录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抢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 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手法,将收集到的林林总总、多而且杂的吆喝用文字记录下来。
■ 如何看待当今城市的吆喝?
让语文和生活结合 《春酒》■ 提供春节家庭欢聚的照片、录象带,或请
同学漫谈自己过年时的故事、体会。
■ 作家在故乡过新年,有哪几件事让她难忘?你觉得哪一件事最有趣?我们过年,有哪些习俗,有哪些快乐的事?
■ 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 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记录过年的故事。
■ 推荐阅读《北京的春节》(老舍)
让语文和生活结合《俗世奇人》■ 结合当时生活实际,说说“俗世奇人”奇在何处?
■ 学习本文人物速写的方法,写写我们身边的有绝活的人。
■ 思考:我们身边的“俗世奇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 推荐阅读《市井人物》(冯骥才)
让语文和生活结合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整理成小论文或倡议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活动准备1、做好动员、阐明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希望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2、教师可提供探究方向,如:
①乡土地名溯源
②方言的世界
③行业(特产)的天地
④写(画、摄)下一个民俗活动场景(节日、婚嫁……)
⑤你觉得本地哪种民俗可以列入民俗游线路,写一段解说词。
……
活动过程1、学生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课题,调查方式。
2、学生自由组合,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
3、墙报展示:(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展示本组的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方法等。
②展示调查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拍摄到的相片等。
④展示调查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建议书等。
每个阶段都要组织好学生对展示资料等进行评议,挑选其中优秀的小组作品,以保证活动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性。课件17张PPT。余姚市实验学校 柳 嫣 玉语文八(下)文言文单元备课建议一、文言文教学中的误区
二、单元教学要点
三、内容介绍及目标简介
四、教学建议误区二: 方法上
摒弃讲练,只重“演”“说”误区一: 内容上
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误区三: 手段上
摒弃板书,独尊“多媒体”一、给学生以阅读的兴趣二、给学生以积累的平台三、给学生以文化的底蕴四、关于综合性学习如第五单元《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片断:
一、五柳先生是谁?
二、放声读,找: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三、齐读,问:你对他的这些爱好怎么看?
率直自然;洒脱放达;淡泊名利
四、从哪里还能看出他的淡泊名利?
——“环堵萧然,……,晏如也。”
五、作者知道先生是谁吗?再如第六单元《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片断:
二、齐诵
要求找:作者情感的变化。
视诵读情况正音,并明确:乐——凄
三、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为何乐?
自己有选择地读、找,小组交流,同时疏通词义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游鱼——潭源”
预设提及:“词类活用、一字多义”等现象
(二)为何凄?
潭上景物及感受
(三)文中传递的到底是乐还是凄?
介绍作者写永州八记的背景
问:既然写凄,为何还要写乐?一乐一悲不矛盾吗?如第五单元《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片断:再如第六单元《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片断:
二、文中写“游”的文字。
齐读全文,找着力描写满井周围景物的文字
(第二自然段)
三、再读,思考描写了哪些景物?
柳 土地 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风 鸟 鱼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着力于白描、拟人、比喻;以及对于景物描写
的独特感受)如第六单元《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片断:
第三段到第四段的迁移再如第五单元《马说》:
作者(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
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
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第三自然段“岂真不知马也”:嘲讽之意如第五单元《与朱元思书》:
突出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还写出作者的
心感触。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再如第六单元《满井游记》:
四、读首尾两段,找写自己感受的句子: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若脱笼之鹄。
“始知… … , … …未之知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
赞美、感叹、寄情山水
五、深层体会:
放荡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再次诵读如第六单元《醉翁亭记》:
如何理解“醉”与“乐”?醉情山水,与民同乐第五单元 古诗苑漫步
(二)作文:
1、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动手写或画的内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
抄照搬,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
2、这单元作文的话题可以是多方面的:
A、用古诗描述风花雪月的自然主题
B、用古诗阐述诗人的经历、追求等形象特点…… (一)活动:
梳理过去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
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
丰富多彩,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感,
提高文化品位。
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的
活动,让学生掌握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和围绕一个主题查找
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
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第六单元 背起行囊走四方(二)作文:
1、“家乡风景独好”。要求学生假日里在家长陪同下
实地游览家乡风景,写一篇游记,介绍家乡的自然、人
文景观。
2、“模拟旅游趣味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旅游风光
碟片,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这个地方的名胜古迹、民俗风
情、风物特产后,写一篇导游词介绍其风景名胜等。(一)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体会语文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运用语文。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真的
应该从语言文字出发,从表层的文
章解释,推进到深层的意味、意蕴
的审美理解,久而久之,耳濡目染,
感悟熏陶,何愁不创造出文言文教
学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