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心声》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1 21: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心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个性阅读,整体感知。
2.小组合作,探究主题。
3.体悟人物,品析小说特色。
【教学重难点】
1. 小组合作,主题探究。
2. 体悟人物,品析小说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1)生字。
蓓(bèi)   誉(yù)   契(qì)   诃(hē)   窸(xī) 噗(pū)  瘾(yǐn) 蜷(quán)  簪(zān)  剌(là)   琅(láng)  桢(zhēn)  窘(jiǒng)  祷(dǎo)  噎(yē) 
(2)生词。
呵斥:大声斥责。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此文贬词褒用。
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郑重:严肃、认真。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从容不迫: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2.学生熟读课文。
3.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
教材的编写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一篇《孤独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人在孤独中完成了成长的历程;但是很多时候,相信大家还是希望有人倾听自己的心声吧!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三、复述故事,把握情节
师:大家已经读过了这篇小说,请大家再回忆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1.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的心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学生能说出中心事件,语言通畅即可。)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部分进一步梳理。
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四、个性阅读,各抒己见
师:读完此文后,你有说的冲动吗?有,就请说出来。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她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
以上是预设的学生个性化阅读情景,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再补充。
五、小组合作,理解主题
师: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读起来很令人感动,你读懂了吗?请各小组就本小说的内容和手法,合作学习,谈出自己的阅读理解来。
教师展示所设计的话题供学生选择讨论。
1. 小说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从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的,善良而宽容的,自信而勇敢的,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的,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成长中的少年特别要学习他的宽容和执著,不要轻言放弃。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他的心声?
学情预估:
观点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观点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观点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观点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教师小结:从课文看,我们很容易把握李京京的心声就是“想朗读课文”,但这只是一种浅表层的理解,只要结合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就不难理解他的这个“心声”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一切都包含在“想朗读课文”这个小小的愿望中。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小说作者想通过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什么?
明确:小说讲述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出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对中小学基础教育问题的关注。
六、小组合作,探究手法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回小小文学批评家,把眼光投射到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上,可以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倾听并加以点拨。可重点突出“心理描写”。小说题为“心声”,顺理成章地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和教育诚信等多方面问题的思索。
七、拓展延伸,自由表达
师:你从本文得到哪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完成。
1. 请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的爷爷写一封信。
2. 请以程老师的身份拟一篇公开课获奖感言。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黄蓓佳,从在上海《朝霞》丛刊发表处女作《补考》起,至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儿童文学、电影视剧本五百余万字。
已出版的作品有:
《小船,小船》(儿童文学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唱给妈妈的歌》(儿童文学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芦花飘飞的时候》(儿童文学集)上海少儿出版社
《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儿童文学集)上海少儿出版社
《在水边》(中短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这一瞬间如此辉煌》(中短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给你奏一支梦幻曲》(中短篇集)广东花城出版社
《玫瑰房间》(中短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藤之舞》(中短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忧伤的五月》(中短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
《生命激荡的印痕》(散文随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窗口的风景》(散文随笔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午夜鸡尾酒》(长篇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
《何处归程》(长篇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
《新乱世佳人》(长篇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
《世纪恋情》(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
《夜夜狂欢》(长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
《想象出婚姻的流程》(长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
《派克式左轮》(长篇小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我要做好孩子》(长篇小说)江苏少儿出版社
《瞬息存亡》(电视剧本10集)南京电视台拍摄
《新乱世佳人》(电视剧本33集)江苏电视台、福纳文化公司等拍摄
《闺阁》(电影剧本)为美国蒙斯通文化传播公司所写
《追你到天涯》
 根据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有:
《小船,小船》(曾两次获国际大奖)
《在房间那一关》《夜夜狂欢》
《芦花飘飞的时候》《电梯上的故事》
《阳台》《我要做好孩子》
《危险游戏》
2.文本欣赏
勇敢的挑战  顽强的呼喊
——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朗读
唐建新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发表于1982年第3期的《儿童时代》,因其特有的时代思考和艺术感染,被选入了《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小说是发表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行各业包括教育在内的拨乱反正时期,教育也是处在百废待兴阶段。一方面要求大干快上,一方面却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精英教育的陋习中,形式主义和无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情况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妨碍着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心智的成长。
小说《心声》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呢?区教育局要来学校组织公开课,程老师就在放学以后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说事;为了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就预先指定六位同学反复操练;对李京京这样的居然敢于提出自己要求的学生是呵斥,皱起眉头;李要求读一小段却被老师以嗓子沙哑念不好而断然拒绝。而在学生的头脑里,教师的绝对权威已根深蒂固。“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当赵小桢不敢起来朗读程老师脸上急得“发白”时,“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这些似乎不经意的描写,实际上为我们重现了当年的教育秩序,即教师的话语是绝对真理,它决定和主宰一切,学生只有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所追求的便是形式主义的所谓的完美,至于家庭或心理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或者有自己想法和要求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限制。
 但是,要完全禁锢住学生的成长是困难的。小说一开始,就预示出了李京京对当时教育的一丝不满。放学了,大家都下课了,只有李京京班还不下课。一开头,不喜欢拖堂的心情就表露了出来,对“认真好强自信”的程老师的占用时间很不高兴:“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一种揶揄并且略带嘲讽的不满,跃然纸上。当老师钦定好朗读顺序时,李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在老师批评之后仍然举手要求“念一段”,遭到拒绝之后,李京京独自在小树林子里轻轻地选一段念直至最后大声地从头念,以自己感同身受的体会,以自己的实际行为间接地去抗争读的权利。在六位同学预先操练的时候,不顾及自己的学生身份,去指出赵小桢朗读的“不对”。公开课上“全班都没有人举手。”因为是“事先说好了的”,这是多年教育所期待的:按照老师钦定的秩序运行。就在这时,李京京救场了,内心经过激烈的矛盾斗争,不怕同学的嘲讽,也不怕老师的鄙视,下定了决心,“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程老师仍然不愿意让李京京朗读,在继续扫视全班,“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时间也许只有几秒钟,然而却是漫长的挑战与跨越,李京京能够勇敢面对自己,面对全班的尴尬,面对同学们异样的眼光,面对老师可能的再次拒绝,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在这漫长的几秒钟里,除了勇敢,还需要坚韧,如果轻言放弃,把手缩回来,那就不是李京京了。
 李京京毕竟是孩子,十来岁的孩子。他的挑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个性发展的本能,是一种因为与《万卡》产生了共鸣而急迫想把自己憋在心里的情感在公众面前倾泻以引起注意的本能冲动。在小树林子里的朗读,在六位同学预先练习时的不由自主的关注与批评,都源于自己对故事的深切喜爱。这种纯真的情感,是李京京不自觉、无意识挑战了师道尊严和旧有教育秩序的非理性的真实基础。
 李京京的形象是生动饱满的,李京京发出的心声也是富有鲜明的社会意义的。他有与爷爷长时间的至爱深情,与妮儿两小无猜的纯洁友谊,有对乡下淳朴民风的深切呼唤,有对家庭和睦的强烈期待。丰盈的童年,扭曲的少年,病态的教育,使得李京京产生了对美好时光,对美好亲情的呼唤,也饱含着对教育机会平等、对教育对象个性尊重的强烈呼唤。
程老师也是一个真实可信的鲜活人物。年轻负责,追求完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工作一丝不苟,珍视学校的荣誉。为了区教育局的一节公开课,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力求给区上给同行一个完美的印象,这是不该厚非且值得充分肯定的一种品质。就是在赵小桢怯场,只有李京京一人举手救场时,程老师还希望其他的“嗓子”不那么“沙哑”的学生起来朗读,这不是程的错,更不是程的个人品质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她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就是师道尊严时代的教育,就是追求完美的教育,就是形式主义占上风的教育,忽略了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么多年旧教育思想的积累与积淀,在程老师的骨子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程老师毕竟年轻,李京京“两颗晶亮的泪珠”的“叭嗒”声震惊了自己固有的教育规则,李京京的发自内心的真情朗读唤醒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过了好一会儿”,在历经短暂的然而又漫长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痛苦地告别自己的过去,“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课文全部读完。一位能够告别昨天顺应教育发展潮流的一代青年教师的形象慢慢凸现在了我们面前。
李京京的顽强破土,程老师的痛苦告别,这就是八十年代初新教育的希望所在啊!
学生写教师上课的作文很多,留下深刻印记的却很少,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写上课的更是凤毛麟角。除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和老舍的《最后一课》外,写上课的作品似乎很少有给人难以忘怀的。也许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于是大家习焉不察或熟视无睹了。
小说《心声》却把一节区上的公开课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感人。女作家黄蓓佳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思,抓住上课朗读这一极其平常的事件,通过细节描写,挖掘事件本身蕴含着的时代意味。小说多次写到了公开课的课文《万卡》,而其中的原文引用就是六次,这是很容易犯忌的事情,或雷同或琐碎或拖沓。
然而小说《心声》却很好地处理了故事套故事的戏中戏手法,使得课堂上对课文的引用等艺术处理,都很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全文59段,在第一部分,李京京在小树林子里朗读的时候,作者出示了两段,一是19段,即《万卡》故事里写信的开头,由圣诞节引出“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以此引出京京对爷爷的回忆与怀念,以及对自己家庭现状的恐惧和害怕。第二次是22段,由礼物收藏“问奥尔迦·伊格纳捷芙娜小姐要”,引出对好朋友妮儿的怀念。第三次是26段,在前两次朗读的基础上京京从头念起来,“三个月前”,被“送来做学徒”,进一步暗含和强化了自己远离爷爷的景况。在小树林子里朗读的三次原文引用,各有侧重,把京京的童年生活,与爷爷的关系,与妮儿的友情,与家庭的不满,都一一串联并暗示了出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做了厚实的铺垫。
第四次在31段,是赵小桢朗读课文时引用的,因为赵缺乏生活体验,对“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读不出那种真切的感受,京京自然而然地就会出来说“不对”,这里的原文引用也为正式上公开课赵小桢不敢站起来朗读,以及听了感同身受的京京的朗读后被感染得轻轻抽泣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第五次第六次是在公开课上,是课文的54段和6段,京京满怀感情地朗读。祝愿爷爷“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而引出京京晶亮的眼泪的句子是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呼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这里,万卡的形象,京京带血的呼叫,字字句句都咄咄逼人地直压着我们的呼吸,把大家的情感搅动起了惊天的波澜。
作家犀利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地描摹人物的心理活动,勾画其灵魂。如第一部分写京京对小说《万卡》的喜欢:“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对朗读的渴望,“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京京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又折回去,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听。”心里难受,“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最后下定决心之前的不可抑制的冲动:“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作品发表距今虽然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其间提出的许多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思考价值,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乡村生活对童年的深刻影响,受教育权利的平等问题,教育的形式与实效问题,公开课的价值导向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学生个性的发育成熟的条件问题,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无论是题材选择创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借鉴学习和鉴赏品味的地方。
3.名家话《心声》
心灵的呼唤  个性的回声
——《心声》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
周崇典
第一部分:教材赏析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这篇儿童小说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艰深的话,没有一个不好理解的词。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三五个字一句的话比比皆是,长句则极少,符合了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黄蓓佳深谙了儿童小说语言的真谛,就是靠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心声》不以情节设计引人,也不以形象塑造见长,却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读者。
《心声》顾名思义就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这个题目既代表了主人公的心愿,也代表了作者的心愿。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著的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心声》情节清楚、线索分明、悬念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分析小说题材的文章就应抓住小说的线索。《心声》则是以李京京为中心人物来展开,李京京的性格又十分复杂,为了更充分的展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窥探一些有关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问题。小说的另一个关键的人物是程老师,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是个工作认真、爱荣誉的老师,为了上好公开课而精心的准备,但她又和许多教师一样,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不过小说结尾还是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
综观全文这篇小说的主题非常具有针对性,它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应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注意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把教改落到实处。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
2.学习体会心理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解李京京的“心声”的深层含义。
4.体会插叙的表达方式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领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2.理解“心声”的深层含义。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别人接受,一路走到今天,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 感悟“心声”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为后面研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运用工具书给学生正音。)
2.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感情。
3.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
故事的开端:公开课前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的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公开课时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故事的结局:李京京的朗读得到好评。
4.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片段朗读、分角色朗读、选择性朗读(根据朗读和表现需要自行取舍)。
5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质疑“心声”: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老师可补充话题让学生讨论。
例:a、小说着重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是谁?
b、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他的经历和小说《万卡》有什么相同之处?
c、你喜欢文中的李京京吗?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d、讨论李京京的“心声”的具体含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根据小说中具体的语言和段落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出答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
主人公“心声”的几点含义:
1.在公开课上读课文。
2.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3.渴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第二课时
(四)领悟“心声”的艺术特色
1.组织学生找出并朗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采取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通读课文、朗读心理描写片段,认真感悟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渴望情感倾诉和宣泄的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品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文章中李京京回忆乡下生活的部分在小说中是以插叙方式出现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李京京的乡下生活和万卡的生活有相似之处,插叙有利于将二者的生活和感情融为一体,更好的表达和升华了李京京的感情。)
3.《万卡》那样的打动李京京,你能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允许学生多角度的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成理即可,可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回答。)
例:阅读文学作品应融入到作品中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作品。
4.在小说中为什么李京京朗读的课文能读的那么有感情,你能从中总结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最应注意的是什么吗?
(五)重温“心声”鲜活的小说形象
(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说明,切忌人云亦云,既要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也要保持正确的导向,避免偏颇。)
例:李京京:纯洁、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程老师:对工作认真、好强、自信、但有些虚伪,在教学上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但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六)拓展延伸
1.你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加深体验。)
2.这篇文章实际暴露了当今教育行为中的一些弊端,你能站在公正的立场,请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中提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浩瀚如烟的资料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此环节的安排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拓展到课外,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将学生的视野从课本引向生活,给学生一个大的发展空间,舞台有多大,学生的表演就会有多精彩,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认识自己。)
第三部分:教学后记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引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强调语文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感受”。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学就必须从情感体验上做文章。语文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在《心声》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
1.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感悟。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我就在我的教学里设计了感悟“心声”这一块,先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梳理故事的情节,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初步体验小说带给人思想上的冲击,在教学中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选择地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合作的快乐。通过朗读的揣摩、体味,对下一课时理解小说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真正把课改的要求落实到了语文教学中。
2.让学生“议”,议出小说的主题。
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但老师还是应该把握一个中心,不能让学生的答案过于离谱。
(1)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在小说中为什么李京京朗读的课文能读得那么有感情?程老师开始为什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但后面却又让他读完呢?类似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的阅读,加深体验;也使学生在感悟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创设“生疑”情景,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心声》值得争论的就是“心声”的深层含义。含义的种类多,让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引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可以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品”,品出文章的艺术魅力。
成功的小说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让学生找主人公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这样既体会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又学会了对小说人物的赏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让学生“悟”,悟出人生的道理。
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去解读小说的主题,我在教学设计里通过“表露自己的心声”这一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总之,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自身的多方面真实的体验中才能不断积蓄,最终在积蓄的各种体验中真正拓展、升华、飞跃。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