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4 09:20:39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一课时
先秦 诸子散文选读
一、 检查预习: (名句默写)
1、知之为知之,_____,是知也。
2、_____,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____。
4、 _________,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_________。
不知为不知
过而不改
非道弘人
躬子厚而薄责于人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
人无而信 不知其可也
其可以行之哉?


7、 岁寒,___________。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然后知松柏之后
不舍昼夜
二、翻译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部分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3)、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6)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布置作业:
1、熟读并 翻译全文
2、 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第二课时
A、探讨: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如下: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请学生尝试翻译该语句,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 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
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
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1、5、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6、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中的名句(书面、按时上交)
2、布置学生课后归纳整理以前曾学 过的虚词“则”的有关句子。
3、完成课后练习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提示: jǔ、fǔ、ní、yuè、diāo)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提示:(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21世纪教育网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提示:(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提示:(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1世纪教育网
  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21世纪教育网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问题思考。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提示: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答案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21世纪教育网
  五、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 '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类。
  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