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西汉建立初期,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皇帝的马车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由此,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
( )
A.发展社会生产
B.巩固封建统治
C.吸取秦亡教训
D.推行“以德化民”
2.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图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
A.发展生产
B.巩固统治
C.吸取秦亡的教训
D.减轻人们的负担
4.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
①提倡勤俭治国 ②士兵还乡务农 ③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④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八王之乱
D.“王与马,共天下”
6.“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下列是庐江某学校学生排演的“文景之治”课堂剧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农民李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令张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景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豪华宫殿
7.秦朝速亡和“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政府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8.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其客观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9.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国古代也有提倡节俭的帝王,他们是( )
①秦始皇 ②汉文帝 ③汉景帝 ④秦二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这是《汉书·食货志》对汉景帝后期西汉社会状况的描述。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汉文帝、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
B.汉高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C.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D.汉武帝实行了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咸阳,史称西汉。
改正:
【 】(2)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文帝、景帝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改正:
【 】(3)汉景帝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改正: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
材料三 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哪一治世局面?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A 2.A 3.B 4.D 5.B 6.D 7.D
8.C
9.B
10.D
11.(1)【×】
“咸阳”改为“长安”
(2)【√】
(3)【×】
“汉景帝”改为“汉文帝”
12.(1)景象: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治”。
(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