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ppt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ppt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4 09:20:39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学案
教学目的:
了解荀子的思想及生平。
学习荀子著名篇章《天论》节选,了解“人定胜天”的思想。
探讨“认定胜天”的两个方面,比较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作点初步的分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习重点:字词积累,人定胜天的思想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理解分析,读诵
学习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文阅读,字词积累
课前三分钟
作者及思想
荀子,名 ,字 。又称荀卿。荀子是战国后期 家的主要代表。
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课文阅读,字词积累
给下列字注音。
蕃长于春夏 ( ) 辍广 ( ) 啜菽 ( ) 田薉稼恶( ) 籴贵民 ( )
雩而雨 ( ) 卜筮然后决大事 ( ) 楛耕伤稼 ( ) 礼义之不愆兮 ( )
2.指出下列各句加点通假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21世纪教育网
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 其说甚尔,其灾甚惨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意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
三者错,无安国 雩而雨,何也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21世纪教育网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3.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1)判断句
治乱非天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2)省略句
禹以治,桀以乱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3)宾语前置句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此之谓也
礼义之不愆
(4)状语后置句
繁启、蕃长于春夏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21世纪教育网
(5)定语后置句
物之已至者
4.一词多义:(道)
天有常道矣 策之不以其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四.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对这一思想你有怎样的看法?
2.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第二课时 课文讲解 探究21世纪教育网
课文朗读
课文整体理解
回顾课文主题内容。21世纪教育网
2.请简要概括各段的大意
课文主要段落讲解
(一)学习选文第一段。
1.请同学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及词句讲解
① “治乱天邪”、“是禹、桀之所同也”和“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这三句的古汉语句式有什么特点?
②本段运用历史事实驳斥了哪几个观点?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本段最后两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二)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内容点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内容点拨
(四)学习选文第四段
1.请同学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及词句讲解
①再次理解以下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星队木鸣 怪之,可也
怪星之党见 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②讲讲本段的意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学习选文第五段。
①再次理解以下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人祆则可畏也 楛耕伤稼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其说甚尔,其灾甚惨
②本段中提到的“人祆”指什么?作者列举了哪几个方面的反常现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
③“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本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六)同学朗读课文第六段,内容点拨
(七)同学朗读课文第七段,内容点拨
(八)学习选文最后一段。
①再次理解以下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②依照本段中的意思,请结合生活所见列举一下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于民的例子。
四.课文总结探究
1.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以及条分缕析的缜密,同时更加富有抒彩和感染力。请同学朗读时理会。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五.课文内容延伸
“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是信心。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是。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
目前我们人类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艾滋病,超级细菌,核危机核污染等。上述现象,反映了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及人事灾祸所造成后果。
人定胜天,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记住,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地利用大自然。(共20张PPT)
荀子作品选读
作家作品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是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 。
《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
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主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传世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
理解荀子在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治乱天邪
禹以治,桀以乱
繁启、蕃长于春夏,
畜积、收藏于秋冬
大王荒之
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耶)
(使动,使天下安定;
使天下混乱)
(状语后置)
(太)
(形容词使动,使……安乐)
(宾语前置)
小结:治乱(天邪,时邪,地邪)→非→
诗曰由人(君)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地有常数矣
君子道其常
礼义之不愆兮
(汹,形容喧扰)
(古今异义,经久不变的必然性)
(名作动,遵循)
(愆,名作动,犯过错、违背;宾语前置)
小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万物有常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
非知也/知虑明
小人错其在己者是以日进也/是以日退也
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智)
(措)
(名作状,一天天地)
(数作动,一样)
(悬)
小结:
君子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 日进;
小人错其在己,而慕其在天 日退
→君子尽人力,小人听天命
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
星队
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
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党见
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坠)
(定语后置)
(形容词意动)
(古今异义)
(傥现)
(尝)
小结: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 天也(非人)→天不可畏
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
枯耘失岁
田 稼恶
夫是之谓人祅
本事不理
勉力不时
其说甚尔
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定语后置)、(妖)
(楛)
(秽)
(宾语前置)
(古今异义,农事)
(古今异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
(迩)
(磋)
小结:人袄有三,甚于天灾
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
第六段:
雩而雨
(名作动,下雨)
小结:
天由天,非由人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于礼义
则光晖不赫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小结:国之命在礼(义)
→隆礼尊贤 王;
重法爱民 霸;
好利多诈 危
(状语后置)
(辉)
(名作动,称王)
第8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大天而思之
因物而多之
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
(形容词意动,认为…伟大)
(形容词使动,使…增多)
(动词使动,使…变化)
(名词使动,使…成为有用之物)
小结: 顺应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艺术特色:
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 。
运用大量排比手法
思考:
①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
②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1\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
1. 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 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
2\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课堂小结】
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课后练习三
(1)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2)本事,指农事。
(3)白,显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