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 )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掌握钻孔技术 ④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某纪录片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4.河姆渡遗址是1973年夏天罗江公社在建造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下列哪一技术是河姆渡人不会的
( )
A.象牙雕刻技术
B.铸铁技术
C.建造房屋技术
D.制作陶器技术
5.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虫兽较多,深深影响着农耕时代的农耕文化。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此地农耕时代人类定居要求的是
( )
A
B
C
D
6.“民以食为天”,从采集、狩猎到农耕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农作物粟的起源地是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北京周口店
D.珠江流域
7.在半坡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8.“他们先在地表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最后架设屋顶。”这段材料最可能是对下列哪一先民生活状况的描述
(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9.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游牧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 ④会制作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下列哪一内容体现了半坡人比北京人进步( )
A.会制作石器
B.会使用火
C.过群居生活
D.种植粟
12.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人们居住条件发生改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种植技术的发展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饲养水平的提高
13.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稻、粟和玉米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改正:
【 】(2)距今约7000年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改正:
【 】(3)半坡遗址中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改正:
【 】(4)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过着定居的生活,主要原因是原始农耕的出现。
改正:
14.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工具说进步】
(1)请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食物话变迁】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住房见发展】
(5)图五这种建筑有什么重要地位和影响?是什么因素造成图五、图六房屋结构的不同?
(6)除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外,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条件还有哪些?
答案
1.A 2.C 3.D 4.B 5.B 6.A 7.A 8.B 9.D
10.D
11.A
12.(1)【×】
“玉米”改为“黍”
(2)【×】
“7000年”改为“6000年”
(3)【×】
“半坡遗址”改为“河姆渡遗址”
(4)【√】
13.(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采用打制方法制作。图二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采用磨制方法制作。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
(4)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
(5)图五建筑类型是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地理因素。
(6)远古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