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导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有无相生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无为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越是不治)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学海导航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的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整体感知
朗读第1、3、4、5、6则
梳理内容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第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探讨
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明确:伟大得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处理问题要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总结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1、3、4)
有无相生
伟大来自于平凡
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有无相生》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选文第1、4、5、6则;
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 基础梳理
1、 文学常识填空:
《老子》一书又称( ),今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 )章,分上下篇。上篇( )章,又称( );下篇 ( )章,又称(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
2、 注音
斯恶已 音声相和 共一轂 埏埴 户牖 自矜
赘形 为大于其细 其脆易泮 起于累土 枯槁
3、 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4、 特殊句式
抱怨以德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 重点实词
斯恶已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当其无 企者不立 自知者明
图难于其易 生于毫末 常于几成而败之
6、 翻译四则选文
二、 合作探究
1、 解读四则选文的含义;
2、 选文谈到了哪些哲学思想及人生智慧;
3、 结合现实,举例说明这些思想或智慧对自己的启示。
三、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 同步测控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 形:形状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慎终如始 慎:慎重
D、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安易持
A. 其微易散
B. 其孰能讥之乎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吾其还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人之生也柔弱
民之从事
B. 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 故有道者不处
知足者富
D. 死而不亡者寿
常与几成而败之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结合你对道家学说的了解,请你谈一谈对上面文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