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8 07: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中国历史上是如何管理民众的?又是如何处理社会问题的?
导入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
2.了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
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
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1)编户齐民是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2)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另一方面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拓展提升】认识古代编户齐民
4.隋唐
(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历史解释)
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赋税制度的变革;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
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史料实证)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
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
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官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1)里社、保甲和宗族组织并存是清代乡里组织的一大特点。每个宗族都有族正或族师、族长,族正在宗族组织处理族内事务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各宗族都有严厉的宗规、族规。
(2)乡绅在宗族组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政治上,乡绅是官吏的补充,可参与乡里管理事务。经济上,乡绅享有赋税和徭役的优免权。另外,乡绅还是民事纠纷的仲裁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有关官吏的司法权。乡绅成为乡村社会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3)清代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具有治安、防范和消弭农民反抗的功能,在经济上具有催征、赈灾济贫的功能,在文化上具有祭祠、兴办义塾的功能,是清朝加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
【拓展提升】
认识清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陕西
大荔县
丰图义仓遗址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奉天同善堂: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忧国
重家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
(时空观念)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差异:清前期,未设立专门救济机构,临时差遣;后期,设立专职救济机构;依赖社会筹资。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历代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社会救济
优扶政策
社会治理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课堂小结】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
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
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C
【随堂训练】
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
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D
3.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
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
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
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A.国家税源枯竭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C
4.《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
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
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