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上课内容: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一、第二目)
上课要求:提前三分钟侯课,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教师寄语:梦想本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你。
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1、唐朝面对儒、道、佛三教采取什么政策?
三教并行政策
2、诗仙、诗圣、书圣、画圣分别是?
李白、杜甫、王羲之、吴道子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
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佛教是哪里产生的宗教?何时传入中国?
学习聚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1.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1)两汉: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鸡鸣寺
梁武帝萧衍,分别于527年、529年、546年和547年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引起朝野震动,但每当大臣用钱将其赎回时,萧衍又都"顺从"地回去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梁武帝四次出家的时间都非常短暂,最短的仅有4天,最长的仅有37天,一时间,"佛家天子"的名声响彻海内外。
▲
顾恺之《洛神赋图》(北宋摹本·局部)
▲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
佛像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的雕像代表。
佛教影响
雕刻
绘画
佛教的传入,使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表现:
统治者:“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民间反佛:南北朝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北魏“龙兴寺佛造像”青州博物馆
(4).佛教的曲折发展——“三武一宗灭佛”
道教三清
(1)东汉末年张道陵(张天师)正式创立道教组织。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道德经》是最高经典
(2)魏晋南北朝: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道教的“八卦”和“五行”学说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历史纵横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山涛
王戎
刘伶
阮籍
▲
唐朝《高逸图》(局部)——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另外三人是:嵇康、向秀、阮咸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儒学的发展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在佛、道影响下,儒学正统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探究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佛道儒呈现三教合一趋势。
(4)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
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汉武帝“推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
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C
D
历史时期
文学形式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东汉末年
建安文学
曹操父子
《短歌行》《龟虽寿》
东晋
田园诗
陶渊明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南北朝
骈文
徐陵、庾信
《哀江南赋》
民歌
北方
南方
南朝《西洲曲》
北朝《木兰诗》
唐朝
诗歌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静夜思》等
《望岳》《登高》《春望》等
1、文学
注:下列红色字体内容不要求掌握
二、文学艺术
唐朝,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李白(诗仙)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诗圣)(诗史)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科举制的推行。
①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二、文学艺术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1)书法
2、艺术
▲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王羲之《姨母帖》
(摹本)
▲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
柳公权《金刚经碑》
怀素《自叙帖》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2)绘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3)雕塑
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
佛像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的雕像代表。
艺术形式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书法
(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东晋:王羲之,“书圣”
隋唐:颜真卿(颜体)
柳公权(柳体)
王羲之《姨母帖》
颜真卿《金刚金碑》
怀素《自叙帖》
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雕塑
(三大石窟)
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艺术
1.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
A.唐代文化多元繁荣
B.宋代文化继承创新
C.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2.唐代李白的诗显示出超凡的创造力、博大雄伟的气魄,代表着自由与解放。唐太宗对南朝书法的风气表示不满,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由此可见( )
A.时代变迁影响艺术评判尺度
B.唐代诗歌书法艺术成就突显
C.性格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认知
D.艺术风格是社会时代的产物
A
D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上课内容: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三、第四目)
上课要求:提前三分钟侯课,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教师寄语: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1、唐朝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雕版印刷、火药、地球子午线长度、《千金方》、《唐本草》
2、唐朝时期西行天竺和东渡日本的两位高僧分别是?
玄奘、鉴真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科学技术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
(2)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四大发明之一):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
历代和当时医学成果,且有创新;
唐高宗时修编的《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隋唐时期
此为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卷子,高23厘米,宽843厘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它原藏于敦煌藏经洞,1899年被发现,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三、科技
科技类别
代表人物
历史时期
科技成就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医学
孙思邈
唐朝
《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地理学
裴秀
西晋
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天文学
僧一行
唐朝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雕版印刷
隋朝发明
唐朝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1.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4.交流融合:民族交融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5.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
(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链接高考
B
时
期
交
流
概
况
(基本史实)
东汉后期
至北朝
①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
①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③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东传:
东晋法显西游天竺
佛教东传:
唐朝玄奘西游天竺
佛教外传: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
佛教外传:
日本空海求法中国
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①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
唐朝首都长安城
▲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3.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②交往领域全面。③交往渠道众多。
④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2)影响
①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②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2.公元8~10世纪时,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超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专门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还出现了一些将舶来的商品进行加工的新型行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得到发展
B.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C.中国的海外贸易地域更加辽阔
D.广州外贸发达已成为国际化都市
C
D
注: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风格各异、流派纷呈
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新发展
隋朝:“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小结
中外文化交流
科技
文学
艺术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数学、农学、地理学
隋唐:建筑、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学、医学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