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方教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方教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6:00:07

文档简介

方山子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神情风貌与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同时体会作者隐约委婉的叙事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内容、过程:
1、
引入。
苏轼在诗中刻画方山子“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是一个怕老婆的形象,方山子真是诗中描写的这样一个不堪的人物形象吗?让我们再从苏轼为他做的传记《方山子传》寻找答案吧。
2、
明确学习目标。
3、
进入内容学习。
1.
生齐读课文。
2.
问题一:本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与一般传记相同吗?
(明确:倒叙)
3.
问题二:用文中的一个词表明作者为方山子作传的原因。
4.
(明确:异)
5.
问题三:方山子的“异”,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生活经历、生活态度、行为作风、精神风貌)
6.
问题四:作者対方山子隐逸一事及价值观持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赏识)
7.
问题五:文章的主旨?
(明确:1.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2.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知人论文:介绍作者的经历。(课件)
四、艺术特色。
(1)奇妙的构思:结构
概述:方山子其人,别号的由来。
叙述:他乡遇故知
倒叙:一世豪士
补叙:放弃富贵
议论:类比光、黄异人(对方山子之赞颂)
(2)隐约的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小练习。1.我想对方山子说(用一两句古诗词)
例: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2.
例:我想对方山子说(用一个对偶句):
慕侠读书,使酒好剑,谈兵论史,亘古男儿陈季常;
徒步高冠,庵居蔬食,抛宅弃田,岐亭隐士方山子。
五、现实意义。
炫富(课件展示图片,显示在当今社会下,一些人的“异”)
小练习。
我想对土豪说(用整句):
珠光宝气,难以掩盖内心的空虚;奇装异服越发显出文化的贫乏;炫奢夸富,更加昭示品位的低下。
六、练习:(略)
七、课堂小结。
1.文言学习;
2.艺术特色;
3.现实意义;
结束语:方山子是有一个有非凡抱负的人,但是不幸而生在那样一个时代,只有退隐山林。苏轼作为世不多出的杰出文豪,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被多次贬黜,可不叫人感叹!我们幸而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应全方位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报效国家,不负于这个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好社会表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道德规范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播放音乐:《走向复兴》)
八、作业。
1.
熟读课文;
2.
配套作业。
附:板书设计
方山子传
苏轼
生活经历
生活态度
行为作风
精神风貌
高洁的品德
赞贤士
卓异的才干
叹不遇
少:侠士
壮:学士
晚:隐士
(苏轼)(异)
方山子
PAGE
-
3
-大铁椎传
课题
《大铁椎传》
教学目的(目标)
1、梳理古文基础知识,翻译理解文章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塑造方法
3、探究作者塑造大铁椎这一人物形象目的。
重点
理解人物形象,并落实重点字词、翻译。
难点
梳理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关键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手法。
课类
新授课
教学方法
以点拨、释疑为主,以思考、研讨为辅
教具
PPT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组织教学新授(一)交待学习目标:1、梳理古文基础知识,翻译理解文章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塑造方法
3、探究作者塑造大铁椎这一人物形象目的。
(二)分小组进行课文重点语句翻译1、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2、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3、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家。
4、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
5、子灿寐而醒,客则酣睡炕上矣。
6、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7、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8、久居,祸且及汝。方期我决斗某所。
9、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10、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11、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12、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教师点拨:结合上下文语境,抓住关键字词,根据句式变化
对号入座,字字有落实(三)一词多义且
1、祸且及汝贼能且众且欲观客所为省
1、省兄河南
2、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引
1、相如引车避匿
2、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3、左右欲引相如去。
4、引壶觞以自酌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四)人物形象分析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教师点拨:借鉴有关《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关贾宝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分析大铁椎人物形象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
豪爽深沉
粗犷威严
仗义除暴
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等人衬托
武艺高强
胆识超人
勇气过人(五)作者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教师提示:知人论世
,结合作者魏禧生平事迹作者希望有一个像大铁椎一样的英雄出现,完成他反清复明的夙愿(六)课外引申、扩展阅读:
A《陌上桑》中关于秦罗敷美貌的描写
B《三国演义》片断:云长温酒论英雄作业:课外延伸拓展第二题
PAGE
-
3
-阿房宫赋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赋体特点,学会鉴赏分析“赋”的手法;2、通过作者对阿房宫描写,归纳出秦“不爱人”而亡的观点,理解作者选材组材的精妙,体会“赋”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运用旁批法,分析“赋”的特点;2、在反复诵读点评中,加深对赋的表达效果的理解——明写君奢暗写民苦,体会“赋”对于表达文章“以史为鉴”主旨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探究,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爱纷奢苦生灵的暴政。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体会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尚情怀。
三、学习者分析在之前的课程中,第一课时,学生关注“文言”理清字句,完成了解“写了什么”这一任务:疏通文意,概括主要内容,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归纳主旨。第二课时,学生鉴赏“文章”,完成分析“怎么写的”这一任务:梳理结构层次,分析修辞格和手法及其作用效果。本节课前,学生借助老师自己录制的微课学习了“赋的知识”对于赋的一般特点有所了解。但是学生们对如何具体鉴赏赋的手法缺乏实际的操练,作者对塑造的华美、富丽的阿房宫到底蕴含什么样的感情似懂非懂,进而对于作者精妙的选材、组材——为什么选用“赋体”写讽谏性质的文章,难以理解。因此本课将从学情出发,指点迷津,学习鉴赏赋的特色,体会作者选材行文的匠心。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格物致知,分析鉴赏《阿房宫赋》对阿房宫富丽奢华形象的塑造,体会作者明铺其华,暗控君暴的创作意图。学习鉴赏赋的特色,体会作者选材行文的匠心(为什么选用“赋”表达文章主旨,“赋”对表达主旨起到作用)。研读文本勾画字句,采用批注法鉴赏阿房宫形象的奢华,看出君王之奢及背后暗写的民生之苦;采用诵读法进一步揣摩作者情感将自己含混的体悟用声音表达,以声带评。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回顾全文结构,导入新课
00‘01-2’17
回顾文章内容、全文结构、主旨,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检查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读懂作品。简单回顾第二课时归纳出作品写作手法,明确本文“怎么写的”——检查学生能初步赏析作品艺术特色。设疑,思考本文为什么以不再流行的“赋”行文——引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这样写”,对作品创作进行探究评价。
回顾:前面的课中,我们曾对全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导入:这节课我们在前面课的基础上,推敲一下,在赋已经很少有人写的唐末,作者为什么要用赋这一文体行文,体会为什么这篇作品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
与教师一起回顾阿房宫赋的文章结构:一上来,杜牧描绘了阿房宫建筑风貌的雄奇,借助华丽的词藻和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宏伟、壮丽。接着,描写阿房宫中美女之多、珍宝之富,“六国美女集一堂,金块珠砾不甚惜”写宫女珠宝就是在写皇帝,看出秦人极度荒淫奢侈。对此,第三段作者展开议论,秦王对于“取之尽锱铢”的民资民物“用之如泥沙”,写出了其剽掠浪费。而文末点明议论中心,不爱人是族灭的根本原因。以此劝谏当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以史为鉴。
Ppt播放结构图,直观清晰的梳理文章结构
理清思路
2‘18-9’37
理清思路,探究评价作者结构安排上的匠心。
明确从作品主旨和写作意图分析作者行文方式。即从最后一段入手探究。1、文段中作者分析六国和秦灭亡的句子?追问:筛选这句话中一个关键词,并借助这个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灭亡原因?2、读全文,分析“不爱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统治者为什么不爱人。(1)结合前文,找一下文中哪句话直接体现“六国不爱人”。(2)文中哪句话可以直接体现“秦不爱人”?怎么体现的?(3)为什么统治者不爱人呢?作品中有一个词语直陈统治者不“爱人”的原因。
3、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哪些内容表现出“秦爱纷奢”的?
理清写作思路:作者铺叙阿房宫宏伟,宫内奢靡为下文写统治者爱纷奢不爱人做铺垫,后面议论痛斥奢靡亡国,以史为鉴向唐皇进谏。师:同学理清思路或者分析文章结构是容易做到的,老师希望你们今后还能独立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评价作品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明确勾画本文最后一段反映作品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内容。学生上台勾画“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明确:不“爱人”。
思考作答: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明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
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将国人人数和,房屋的柱椽比较,国民人数比不上房屋椽柱,宫殿中微不足道的部件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所用粟粒、线作比较,居然还多于。足见宫殿宏大,也看出秦搜刮了大量百姓的财物。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无论占据一方的六国还是坐拥天下的秦,爱人则国存,不爱人则国亡这个道理。】
明确:爱纷奢分析思考“秦爱纷奢”的表现。1、阿房宫的雄伟壮观。2、宫内的豪华奢靡(宫中美女、财宝)。3、秦横征暴敛、纵欲纷奢。明确:前三个自然段写阿房宫的宏伟、生活的奢靡、秦的“取之尽锱铢”都是为了写明秦“爱纷奢”的。了解这一写作思路——描写的内容为议论作铺垫,议论总结教训是谏言的前提。
PPT出示文章最后一段话,学生回答并在白板勾画。在白板上勾画,圈出关键信息,分析句子板书:叙——议——谏
勾画评注,品读赋体
9‘38-31’35‘
以作品第一自然段为例,分析赋体特点,探究用赋体是否是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写作意图的最佳选择。
1、课前同学们借助我录制给大家的微课,学习赋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赋的一般特点是什么?2、赋的特点在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怎么具体体现的?和周围同学交流探讨。一会将几位同学的赏析与大家分享交流。学生充分交流,采取旁批法写出见解。教师巡视、指导。3、为什么把阿房宫写得如此富丽堂皇?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深入思考“爱纷奢”会给百姓带来哪些负担?这第一段每一句明写君王的奢侈,暗写是——4、总结为何选用赋体:作者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华丽,让读者体会到这里每一根柱都是民脂民膏,每一处建筑都凝聚百姓的血汗眼泪。赋这种文体形式要求要用华丽的辞藻,作者借助这一形式将思想情感写透彻,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所以这篇作品被评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修饰文词)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学生拿出学案,认真审题,利用批注法完成赏析。重点分享几位同学的点评。并修改完善自己的赏析参考:一、辞采华丽,运用夸张、比喻、铺叙、渲染、联想、想象等手法;二、从宫殿规模、建筑繁复等方面描写阿房宫富丽堂皇,为下文议论做铺垫;三、语句以四字句为主,骈散结和,句式错落有致;
四、声律谐协,朗朗上口。(对统治者)批判、痛斥、愤恨明确:搜刮百姓的财富,占用百姓劳动时间,影响百姓农耕创造财富;还因为男人建造宫殿,百姓家人分离。民生之苦总结体会用赋行文的原因:采用铺陈渲染,华丽辞藻,极言宫的华美,越华美,越体现君之奢和民之苦,越看出作者的愤恨与对民众的痛惜。
利用iPad与白板同步传屏功能,拍摄学生赏析的内容。传到白板上师生交流分享、勾画点评。板书:愤恨君之奢板书:痛民之苦
以诵代评,品读赋体
31‘35-43‘36
1、以诵代赏,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体会恰当的运用语调、语速、轻重音,表达作者借助文字传达出的情感态度。2、以诵促评,同学互相评价他人用诵读能否准确反映作品内涵,深入把握作品语言表现力。促进学生品评作者用赋体痛斥统治者奢华、用尽民脂民膏的做法。
刚才我们采用批注法鉴赏文章,有的同学可能不能不善于用文字把自己的体悟说清楚,我们可以朗读,假想自己就是作者,用声音节奏传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假如你是杜牧,面对现实,你怎么向皇帝进言?要求:读准字音、句读;本段可分为三层,揣摩作者每句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以及赋的气势。
1、自己揣摩、自读,选一位同学诵读,同组两位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巡视指导点评。2、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如何读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速、语调、轻重音几方面入手分析。交流评点其他小组的心得。3、大家推荐或个人自荐,做文段示范性诵读。
Ppt投影文段利用iPad与白板同步传屏技术,录制讨论过程,播放,师生一起对讨论内容点评。
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43‘37-44‘3644‘37-44‘44
强化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与巩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对比探究诗人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旁批、诵读的方式鉴赏了赋的特色,理解到赋对于体现主旨举重若轻的作用。我们评价文章的好坏,主要看它的选材、组材、行文是否可以准确反映主旨,达到写作效果。好的文章,它的形式可以恰当的表现主旨。而“赋”这种铺陈、华美的语言,可以使形象更饱满,有力突出宫殿华美、宏伟,而宫殿越是华美,越见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对百姓的涂炭。也就越反映作者对当朝统治者“勤政节俭”的讽劝的必要性。希望同学们学会通读文本,了解作品“写了什么”;细读作品,揣摩作者“怎么写的”;精读作品,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深入品味文学之美。咏史?阿房宫唐?胡曾新建阿房壁未干,
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
大业沙崩固不难。
聆听总结,明确本课重难点
Ppt展示本课重难点Ppt展示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PAGE
-
16
-项羽之死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如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所言,
《项羽之死》记叙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刻画出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精神气血”。
  2、作为选修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之前学生学习过《鸿门宴》,学生对项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评价,项羽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所以内容容易把握。在预习疏通文章字词文意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探讨人物形象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2、
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
探究项羽性格“优柔寡断”一说的偏颇,培养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意识和思考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插入微课质疑探究,师生共同研读,音乐渲染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重点: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五、教学难点:
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整体设计
1、从忆英雄----感英雄---知英雄----评英雄----祭英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围绕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作深入探讨。
2、制造课堂小高潮:如插入微课,对项羽优柔寡断的评价提出新的创见、启发学生思考;配乐《英雄的黎明》慷慨悲壮的朗诵《垓下歌》,感怀祭奠项羽。
7、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忆英雄)
之前我们学过一篇有关项羽的文章《鸿门宴》,还记得宴会后范增怒砸玉斗,大骂项羽的那句话吗?“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历史不幸被范增言中、曾经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相争中败给刘邦,最终落得了诸侯反叛、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鸿门宴》是楚汉斗争的开端,而《项羽之死》则是楚汉斗争的最后一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走进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认识一个更加完整的项羽。
(二
)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悲剧英雄形象(感英雄)
1、师生用四字共同概括项羽之死的三个故事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2、根据以上关键情节复述项羽之死的整个故事情节
(三)细读文本,深入探究项羽人物形象(知英雄)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项羽性格的鲁莽直率、轻信他人、骄傲自信的一面,《项羽之死》则刻画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具体如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说说每个场景刻画项羽怎样的形象?
1、垓下之围中的项羽
(1)、《垓下歌》的理解
一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展现了一代英豪西楚霸王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霸业将尽的悲壮,以及穷途末路时仍挂念爱妾、霸王别姬的柔情。
[PPT出示补充虞姬回应项羽的和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英雄末路的无限悲痛和苍凉。]
(补充材料:虞姬帐中自刎并诗:“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歌罢,自刎身亡,极其悲壮。)
(2)、“莫能仰视”的理解
[PPT出示补充“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在巨鹿大战后,各诸侯对他是无人敢仰视,霸王的声威和气势,威慑天下!试问天下,谁与争锋?到如今被围垓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从’”敢”到“能”写出了霸业将陨,四面楚歌后的凄惨极其悲壮哀婉,令人痛心。
(3)、“惊、起、饮、歌、诗、泣“一系列动词的理解
四面楚歌时用了5个动词描写项羽,惊、起、饮、歌、诗、泣刻画出项羽作为一代盖世英雄面临末路的时悲壮和柔情。其中,最悲壮最能渲染悲凉气氛的是一“泣”字,纵观史记,威风凛凛、自负一生的项羽只有这一次落泪,也是他生命时刻最后一次落泪,一“泣”字,写尽英雄的无奈和大势已去的痛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两次语言描写和“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哀叹表现项羽极度的自信自负,不知自省;
(2)、“快战”非“死战”展示出项羽不愿服输、宁死也不愿英名受辱的自傲和英雄主义情结;
(3)、田父欺骗展示其不善笼络人心以及轻信他人的性格缺点;
(4)、东城快战的三次行动表现其西楚霸王的彪悍英勇、盖世神威。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理解
渡,意味着生;不渡,意味着死,项羽毅然决然选择了不渡,展示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和傲骨。
(2)、赐马赠头的理解
临死之际,还在牵挂爱马,是项羽为人不忍、仁善的表现;赠头给追杀给自己的故人叛将司马童是其重情重义的表现,司马童的蝼蚁之微和项羽的泰山之高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项羽之死》记叙了项羽生命的最后阶段,从垓下之围到东城快战到乌江自刎,项羽不再是鸿门宴上那个高高在上、气势汹汹、威风凛凛的霸王项羽,而是一个走向末路悲壮苍凉的项羽,是一个侠骨柔情、重情重义的项羽,他骁勇善战神勇无双最终却因羞愧和保全名节自刎乌江。
(四)评价历史人物项羽(评英雄)
1、插入微课,对项羽性格“优柔寡断”一说进行探讨(评英雄)
项羽优柔寡断似乎已成定论,结合《项羽之死》以及史记其他篇章,你认同项羽的优柔寡断之说吗?我认为,项羽不仅不优柔寡断,反而更多的是行事果决、断事如流。(插入我的微课《项羽优柔寡断之辨》

2、后人对项羽评说不一,成者王,败者寇,唐代杜牧恨其不渡:“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有人赞其气节,李清照诗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敬其精神,你如何评价项羽?(评英雄)
小结:
生以践志,
死以明志,正如太史公在史记中评说:“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
‘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是一位悲剧英雄,他未曾称帝,司马迁却让他位归本纪,故事列入帝王之列。
(五)齐诵《垓下歌》,祭奠英雄项羽(祭英雄)
归纳诗文形象的区别,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1、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清?吴乔《围炉诗话》
诗歌
写意的
想象升华;
散文
写实的
生动形象
2、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了天下,但他仍然不断引起人们的凭吊和赞叹,这也正是这个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所在,这得益于作者太史公司马迁的描写,联系已学人物传记类散文,那么,本文究竟用了哪些方法成功刻画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呢?
(1)
在矛盾冲突和场景中塑造人物
(2)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去刻画人物。
(3)
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
郑板桥曾言: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正是得益于这些手法,史记取得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七)、作业
比较阅读诗歌和《项羽之死》同样是描写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有哪些不同?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

PAGE
-
4
-庖丁解牛
教材分析
1、高二选修内容,有一定难度,对高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有一定挑战性;2、有较为集中的实词、虚词等语言现象,有利于学生体会“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过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整体程度中上。在文言文学习上比较盲目,对于课下注释、参考书和老师的依赖情绪较重,尚没有养成主动查找工具书、主动积累语料和认真猜读文言文的习惯。
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中”“释”等实词的学习,体会“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的过程;通过对于“官知止而神欲行”“视为止,行为迟”“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等语句的猜读,体会文言文阅读的真实过程,强化“结合语境,努力猜读”的意识;通过对“族”“伐”等多义词的学习,体会“词义引申”在语料积累和建构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于“中”“释”等实词的学习,体会“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的过程
难点
通过对于“官知止而神欲行”“视为止,行为迟”“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等语句的猜读,体会文言文阅读的真实过程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课遵循“先教后学”的原则,学生提前预习30分钟,借助工具书和少量注释自主疏通全文,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到教师手中,教师根据这些难点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这篇文章承载了我高中学习的一段快乐时光。那时候我迷上了金庸小说,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小说中主人公陈家洛被强敌追赶逃进一座沙漠迷宫中,在一具骸骨旁找到了一本“武林秘籍”。陈家洛大喜,于是打开了这本“秘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陈家洛非常失望,这不就是《庄子》吗,怎么变成了武功秘籍?我当时也很失望,同时很好奇。可后来陈家洛最后真的从这篇《庖丁解牛》中悟出了武学真谛并打败了大反派“火手判官”张召重。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这篇“武林秘籍”,看看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妙。
趣味性;2、为第二课时思考和理解本文的核心观念张本。
版块1:积累语料
活动1(教师诵读,读出轻快感和节奏感)通过老师刚才的诵读,大家应该感觉到了,这个厨师真的不一般,杀牛这样血淋淋的勾当,居然让他们演绎出了美感。大家感觉他杀牛像是在_________?
文中那句话能给我们这种感觉?
倾听、思考、回答莫不中音
引出“中”字,从而引出“预料建构”这个话题
活动2:这里的“中”是什么意思?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文中、或是我们熟悉的成语、日常用语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回忆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1.文言文、2.成语3.日常用语三个维度思考)
通过这个比较简单又经典的例子,体会到在已经占有的语料建立“有机联系”的过程。
活动3:释刀对曰进乎技矣
回忆并回答
强化“有机联系”
版块2:积累言语经验
活动1:猜读并修正预习中的第一个难句:“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结合语境猜测、交流、修正
活动2:完成下面的补写题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岁更刀,割也;
________,
______。
补写、交流
这道题的完成建立在对于“依乎天理”到“若新发于硎”这几句话的整体理解上,就句论句是无法完成此题的。通过这个环节,深化学生对于“语境”概念的认识。
版块2:积累言语经验
活动3:猜读并修正预习中的难句:“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猜读、交流、修正
活动4:猜读并修正难句:“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版块3:一词多义的建构和梳理
活动1:梳理“伐”字四个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考、画“思维图”、展示
用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搭脚手架,方便学生体会“词义引申”的过程
活动2:梳理“族”三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思考、交流、展示
印证强化上述过程、积累本课重要实词
版块四:
文惠君: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陈家洛: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武道焉。齐白石: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画境焉。老师: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育人焉。
诵读、思考
1.呼应导入;2.切入第二课时
PAGE
-
3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自己朗读课文,分小组翻译,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知、想象景物特点。
合作探究共享,追随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赏沿途秀丽的景致,并勾勒出景物特点呈现景物风貌。
鉴赏评价,学习游记丰富细腻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
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检验自学情况:
(一)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力争准确流畅。
(四)检查对文章中重要字词句的积累: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
(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   (4)碧峰巉然孤起
B、?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
(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虫又何知
D、而
(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2)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3)掠江东南去 
(4)如宝装屏风
(
5
)岸土赤而壁立
(6)上干云霄
3、检查几个句子翻译。
4、自己通译全文。
二、再读课文,带着问题整体感知: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做到字字准确,句句贯通。
2.配套练习。
PAGE
-
2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