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9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9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6:00:51

文档简介

燕歌行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韵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发挥审美想象,朗读时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情感起伏变化,读出特殊作品的诗境出来。《燕歌行》是高适的“第一大篇”,其音韵之美正如“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在学习中要在这整饬铿锵的诵读中,体会诗境的悲慨、雄浑。
二、学情分析
唐朝是我国诗歌蓬勃发展时期,诗歌的种类也极为丰富。唐朝的边塞诗歌展现了当时人们极为豪迈的壮志激情。高适的诗歌对于同学们是高中以来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但此诗作为边塞诗歌中的翘楚对同学们学习和理解边塞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划块赏析。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的音韵美。(过程与方法)
(二)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知识与能力)
(三)析诗歌之旨,察边塞之情: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学科核心素养
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后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再到近代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战场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的向往的地方,而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几千年的这一场战争,看看这群热血男儿在战场上遭遇了什么……
(二)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提示:本诗,四句换一韵。全诗平仄相间,抑扬有节。
1、初读:读“音”。读准字音,认清字词。
2、再读:吟“韵”。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三)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出师、战败、被围、苦斗
1、出师
①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②“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飞”字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表现了敌人的来势凶猛,超出将士们的预期。
2、战败
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3、被围
①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②补: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苦斗
②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四)析诗歌之旨,察边塞之情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
)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课堂小结:盛唐诗歌,虽是一场惨痛的战役,但却能看到唐朝磅礴的浪漫气质,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七、板书设计
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拼死作战、流血牺牲、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骄傲轻敌、贪功冒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
一场正义的战争……
八、作业布置
结合所学诗歌,探讨边塞诗常见主题,及常用意象。
PAGE
-
4
-菩萨蛮
温庭筠
教学目标:通过对温庭筠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唐五代词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用诗句导入
二、花间词派
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多写闺妇或妓女们的爱情,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之作,代表人物人物有韦庄,温庭筠等。?
3、置身意境
读一读:?
找出全词的物象:?
小山、金、鬓云、香腮、蛾眉、镜、?
?花、人面、绣罗襦、金鹧鸪?
?构成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诵读体验——美好而又绵密的意象?
四、理解词的内容,整体感知?
(一)赏析上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2、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3、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4、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在词人的联想中,发鬓如云,故生飞度之感。“欲”度,则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6、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8、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女子化妆为人欣赏,无人欣赏爱悦,所以慵懒?
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百无聊赖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写女主人起床前后的情态、动作。
(二)赏析下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罗襦:丝绸短袄。
2、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3、梳洗打扮过后,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拿出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花与人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下片梳妆已罢,照镜观看及穿衣登活动及内心的感触。
五、课堂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6、议一议: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分组讨论)?
??明确:结合作者经历及古代屈原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7、比一比
展示韦庄的菩萨蛮,和本词做比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历代文人以女子意象寄予情感的诗作
PAGE
-
2
-国殇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作品的特点。
2.
揣摩诗意,分析多种艺术手法。
3.
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音频资料《芈月传》中一段关于《九歌·少司命》的舞蹈。
2、
诵读诗歌:
教师指导:《楚辞》为七言,上四下三拍。此诗的朗读节奏可分为:操吴戈兮/披犀甲,“兮”拖长声。
3、
解题:
1.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殇”是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士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2.《九歌》相关情况介绍。
四、整体感知文章:
1.
时代背景、楚怀王和秦楚战争的情况介绍。
2.屈原的政治态度。
3.本诗可分为两部分,根据结构关系理清诗歌两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五、赏析内容:
1.
本文塑造的形象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
2.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暗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六、探究题:
你是怎样理解“爱国”这一命题的?
板书设计:
国殇:
1.
为祖国殊死搏斗
2.
战斗中英勇不屈
渲染、夸张、描写、抒情
作业:
你觉得你该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国?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作为此篇文章的读后感。
PAGE
-
1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学习主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1.整体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学习价值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渐染,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情感、启迪思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诗歌赏析成为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学习诗歌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为: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缘景明情——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鉴赏表现手法
思考探究——感受诗人伟大的思想境界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步骤、方法,能够完成对诗歌的独立赏析。
2.目标设计(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①了解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②品读赏析,掌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③感悟诗歌背后博大的思想境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习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内容结构分析,重点难点分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之一,在教材中的位置极容易被忽视,但这首诗从题目到作者,从内容到结构,从主旨到表现手法以及诗歌背后的精神内涵都极具典型性,所以我将这首诗作为这本教材教学的起始课,想以此让学生们了解古诗赏析的一般步骤,从而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柳宗元这首诗乃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写景赋中有比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于之前所学借景抒情的诗歌,前三联均为写景,学生在手法分析上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为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区别;明确写景赋中含有比兴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此外,诗歌内容没有直接体现诗人高尚境界的诗句,学生最后的体悟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从诗歌走向诗人,从诗歌情感走向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背后诗人伟大而高尚的思想境界就必然成为此课的教学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现状与需求分析)
尽管学生们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习诗歌,到如今已是高二的学生,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学生们对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状态知之不多,使得多年来诗歌鉴赏就是老师讲授、学生生硬接受的过程。接触陌生的诗词依旧无从入手,茫然无措。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程度是能够理解浅显诗歌的内容,基本把握诗歌情感,但对于表现手法则含混不清,对柳宗元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只知道柳宗元被贬永州。但是对于诗歌鉴赏部分《高考考试说明》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项内容为探究。这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赏析方法,让学生看到陌生的诗词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进一步达到自主赏析探究的程度。进而使学生慢慢地走进诗歌的天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背后博大的思想内涵。
5.教与学的过程设计(课堂教与学的每个步骤的情境任务及其意图分析)
步骤1: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提供资料:1、题目、作者
2、注释①方法与活动:学生阅读注释,整合分析信息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结合注释分析题目中存在的信息学习效果预设:
柳州——被贬之地
漳汀封连——同时被贬的四个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第二环节提供资料:1、《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2、柳宗元去世前的资料方法与活动: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整合,思考资料与题目的联系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触动学生思维,落实创作背景,初步把握作者创作情感学习效果:登、寄:登高抒怀柳州城楼:被贬永州十一年之久,诏回后再贬柳州漳汀封连:分割各地、同病相怜、友情真挚的四个人柳宗元:一贬再贬,命途、情感均是大起大落(完成创作背景的分析解读)步骤2:阅读诗歌,疏通诗意,感受诗歌情感
由于课文下有注释,课前还有一段阅读提示,学生在把握内容和基本情感上不存在难度,所以本环节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教师不做具体总结归纳。结合引言中:“愁”是此诗的感情基调,像苍茫的海天,像曲折的江流,弥漫全诗,但你是否知道作者的愁思因何而起?将问题做拆分,其一你从哪些内容读出了弥漫全诗的“愁”?其二这些愁思因何而起?方法与活动:学生诵读诗文、根据注释疏通诗意,自由发言,完成问题设计意图:排除字词干扰,疏通诗意体会情感,为手法的分析打基础(完成对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把握)步骤3:作者是如何表现“愁”的?(分为两个环节)设计意图:缘景明情——思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环节方法与活动:学生品读诗句,自由发言,赏析手法学习效果预设:谈到手法学生会集中在诗歌的首联和颈联,因为全部是写景的诗句。探究问题:诗歌的首联和颈联,同样是写景,同样是抒发心中的愁绪,两句话的表达不重复吗?区别何在?学习效果:明确首联乃借景抒情——因景而生情,重在景的烘托颈联是融情入景——依情而绘景,重在情的抒发第二环节提供资料:沈德潜云: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探究问题:联系诗歌的颔联,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评论的?
学习效果:明确象征手法——诗句以自然景象暗指人事,狂风暴雨中的景象实乃作者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完成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步骤4:诗歌到诗人,进入诗歌探究(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设计意图:触动学生思维,激发其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探究问题:点明题目中的“寄”字,诗人要“寄”什么给友人?即使是在再次被贬,滞留异乡,音书不通甚至是生离死别的境况之下依然要“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深化“寄”的内容,感悟“寄”背后诗人的形象学习效果预设:学生在体会诗人个人愁思的基础上,回扣颔联,表明诗人对国家的忧虑第二环节提供资料:清.沈德潜,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馀意。探究问题:结合诗歌颔联,思考柳诗得《骚》之馀意仅“哀怨”之情吗?设计意图:触动学生思维,落实“香草美人喻”手法学习效果:明确疾风骤雨侵袭的“芙蓉”“薜荔”实乃是诗人高尚的情操。潜在问题:于疾风骤雨中,诗人能否坚守自己的高尚情操?第三环节提供三段资料:柳宗元从入仕到被贬几个时间点柳宗元被贬后的做所所为柳宗元的政绩体现探究问题:结合资料,联系诗歌颔联,再次分析“寄”的内涵?方法与活动:学生整合资料信息,完成探究问题设计意图:完成对诗人思想境界的解读学习效果:从“寄”的内涵,感悟诗人伟大的思想境界——惊风乱飐,芙蓉依然坚挺;密雨斜侵,薜荔依旧攀爬设计意图:探究思考——感受诗人伟大的思想境界(以此展开,推及其他,感受文人的伟大境界)(完成对诗人的感悟)课后作业:1、分三个步骤(知人论世、缘景明情,诗人境界探究)赏析陆游《临安春雨初霁》2、作文《惊风密雨中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落实课内知识,拓展课外内容,提升思想境界板书设计:知人论世——创作背景缘景明情——鉴赏手法思考探究——感受境界
6.教学设计特色分析(教学设计的特色或个人风格分析)
教学构想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
课堂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
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
师生讨论,提升思维深度突破教学难点
落实大语文观,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7.实践反思(生成性成果与具体问题及改进措施)
1、本节课完成了教学预设,落实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2、课堂教学中“香草美人喻”环节安排有待改进,与诗歌探究部分联系不很紧密。3、给予学生思考分析时间较短,学生的思维展开略受限制
附:学生学习资源
资料一: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资料二:(柳宗元)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中山刘梦得君,并于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八日,遗响千古的大文豪——柳宗元就这样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
当刘禹锡获知好友病故的噩耗后,顷刻间便泪如雨下。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兄弟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并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资料三:象征手法: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资料四:
香草美人喻: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资料五:柳宗元二十六岁入仕,四十一岁去世,为官二十一年,贬谪生活十四年!资料六:
他改革弊政,解放奴婢;挖井开荒,发展生产;兴办文教,传播儒学。四年之中,使柳州地方的经济、文化事业出现了新的气象。他在柳州四年中,写下了一百零几篇诗文,在整部《柳宗元集》中占了近五分之一。
资料七:“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修洁,猪牛鸭鸡,肥大蕃fán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资料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PAGE
-
5
-苏幕遮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把握一个意象——风荷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一种情感——思乡
【重点】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揣摩语言
【难点】理解揣摩荷花的描写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语: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自主标记要点。
一、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作词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极尽能事,是婉约派之大宗。其词富艳精工,但多是些泛咏之作。周词以雕刻取胜,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周词中可算是少数的例外。
2、教材助读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3、自主学习
1、初读全诗,查阅工具书,依据注释,疏通诗意。
2、仔细预习课文内容,完成预习案中学习成果检测题。
3、明确探究案的内容,并思考,初步得出探究结论。
四、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1、字音识记
燎(liáo)
溽(rù)
楫(jí)
浦(pǔ)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点燃)
消溽暑
(湿润)
鸟雀呼晴(欢呼)
梦入芙蓉浦(水边)
侵晓窥檐语(
偷看)
侵晓(快天亮时)
3、
作家作品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婉约派派词人,子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其词富丽精工,有《清真居士集》。
4*、(温故知新)阅读下面的诗句,在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运用想象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我的疑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



一读
诗之韵
1.示范诵读,感知情韵
2.自由朗读,把握节奏
3.代表朗读,以意会之
4.集体朗读,感受情志
朗读指导: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朗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朗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读出英姿飒爽。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三句写此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二读
诗之意
【学生活动】
(1、借助注释,发挥联想与想象,小组内每两人一组,翻译课文,读懂每一句。
2、提出并解决不懂的诗句)
1、翻译全词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它们偷偷在屋檐下向外探察,发现天已放晴,叽叽喳喳,大声呼叫,互相转告。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在梦中进入了荷花塘。
2、解答下列问题
①、上阕写了哪几个小画面?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先写室内燎香消暑图,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图,再写室外风荷摇摆图;(烦闷---欢快)
②、下阕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3、齐读全诗
三读
诗之情
探究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
详解:五月盛夏的汴京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已经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探究二、上阕三四句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试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窥”“语”。采用拟人手法。“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侵晓窥檐语”的“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还是视觉的形象。更是鸟雀多情,窥檐后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探究三、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⑴、?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故乡遥,何日去?”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他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回去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思乡之切以至梦中飞度,恍若已回故乡,与友人小楫轻舟畅游于芙蓉浦。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深情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⑵、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对写法)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⑶、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思乡之情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梦中之荷与眼前风荷虚实莫辩。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教师小结: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
思乡之苦隐藏在清圆的荷叶下,遗忘在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上……
探究四、《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并作简要赏析。
“风荷”
诗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风荷”。词人由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学生活动: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四读
诗之美
探究: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这个评价?
1、该句具有简约的构图美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颇具层次感。
“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所以说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
2、这两句非常注意炼字。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举”字形象地描摹出荷叶出水的风姿,他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点总结】
1、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炼字;拟人,白描,由景入情,情景结合;直抒胸臆;设问反写;虚实结合。
2、上下转接自然,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3、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
【知识积累】
阅读有关于“思乡”的古诗名句
描写荷花的诗句
(可再搜集),试把握“思乡诗”的特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
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而不可亵玩矣。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夜半不还家。
?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
我的知识网络—归纳梳理、整合内化
高考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
考题类型:诗歌语言鉴赏类试题
命题特征:风格是指由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侧重对语言风格的整体评价,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指津:答题时包括三个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1、2点必答,第三点点可灵活处理)
体验高考: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12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温馨提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国破家亡之痛和忠贞的爱国之志,风格苍凉沉郁,激昂悲壮,语言朴素,不事雕琢。作为友人之间的酬答之作,全诗熔铸了正义、友情、亡国亡家的大悲大痛、爱国洁身的大忠大义,所以使得诗篇超凡脱俗,格调风骨显得峻拔孤奇。这种诗风和唐代诗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极为接近。
参考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相关术语:
作品语言风格:清新、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凝练、含蓄、明快等。???
作者主体风格:朴素自然(陶渊明)、雄奇飘逸(清新俊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朦胧隐晦(李商隐)、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乐观放旷(苏轼)、缠绵悱恻(李清照)、慷慨激昂(辛弃疾)、深沉悲凉(陆游)等。(有些诗人风格可能多样)
有关术语解说: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作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诗,赵树理的小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歌等。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另外,还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模仿练习:


打起黄莺几,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思路点拨: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引用诗中词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小组齐背诗歌。小组内两人一组,互相抽查,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2、填空: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后面的练习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07年浙江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
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①刘诗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②吴词笔姿盘旋空灵,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③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完成《活页规范练习》中本课的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
(风荷)
见景生情
下片:抒情
(思乡)
【教后反思】
PAGE
-
9
-虞美人
教学设想: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是众所周知的千古绝唱。但通常语文教学多落在字词意象的分析上,而忽略其本身作为宋词的音韵美。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可以采用吟诵的方法,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朗诵所不能达到的。我打算使用吟诵的方法,还原最原始的宋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了解中国古代的吟唱文化传统。将对文本的理解贯穿其间。
学情分析:?
?所教的学生是高一的实验班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扎实,而且本身的音乐素养也较高。通过学生的个体展示、以及老师与学生的配合,采用吟咏和弹唱的方法,引导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首词的情感---亡国之恨
(2)把握写作手法。
(3)了解唱、吟的区别以及吟的要求
2、能力目标
(1)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传承文化传统,学会吟读其他古典诗词作品。
教学重难点:1、悟李煜的愁情
2、
吟的要求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好,我是高二的语文老师傅丹莉。初次见面,多多关照啊。古代诗词鉴赏中经常会采用三种方法:
1、知人论世?2、缘景明情
3、因声求气。知人论世很好理解,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生平,来把握他在作品里的情感。缘景明情,会让我们想到最近学过的课文《雨霖铃》,置身诗词的意象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因声求气?这个概念似乎有点陌生。什么样的声音?求什么样的气呢?我先卖个关子,先听听课文里《虞美人》这首歌吧。我们该请谁上来唱一曲呢?那就请民意所向—王心恬同学上台吧。听的时候,请大家找个词来概括歌曲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1、师生合作弹唱《虞美人》。教师弹琵琶,女生唱。2分钟
谢谢大家,谢谢心恬。刚才大家听到的是,课后附录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音乐人谭健常的作品《虞美人》。听完能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感受呢?好听?悠扬?伤感?
板书

好听
宋词在古代都是唱的歌词。不过现代人的曲调和原先古曲关系不大。这首歌曲是小调式,简单的说就是6这个音结尾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3
53
23
17
6。小调给人的感觉,音乐旋律比较委婉.
2、现在,我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虞美人》。大家一边听也一边想个词来概括自己感受到的情绪。
教师个人吟诵
二、对比唱吟《虞美人》
1、唱吟区别点
大家听到了我的读法,知道这是哪种方法吗?有同学说是唱,不是的,我们已经在开头唱过了。也不是朗诵。这是吟。听完会用哪个词概括情感呢?
板书

悲痛
吟和唱的区别大吗?这也不是老师自己发明的方法。它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是古人的传统读书方法。吟要按照汉语特点和诗词格律拖长腔地唱。没有固定的乐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刚才我们的唱是一种歌唱,它有固定曲谱。大家平常课堂和早读的朗诵,是20世纪30年代从西方传入,通过话剧和朗诵诗而发展定型。它是抑扬顿挫的朗读,注重节奏。
打出ppt
唱:有曲调,固定,目的在曲
诵:无曲调,艺术化
吟:有曲调,即兴,目的在词
2、大家刚才听完了唱和吟的方式所展现的《虞美人》,觉得哪一种表达会更接近作者李煜的情感呢。可以结合课文里字词内容谈谈。
学生自由发挥
(先借词的文字内容,解决李煜本身的情感。再谈及吟的悲愁,唱的闲愁。这里有点难。唱对曲子的迎合,吟对情感的迎合。)
总结板书:
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教师参考内容:
手法:对比
设问
比喻
夸张
反衬
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美好景象???????????——亡国之痛
往事:锦衣玉食,九五至尊?????——往事之叹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故国之思
手法上
①对比?????
人生短暂无常????????今日阶下囚
运用对比手法。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②设问、比喻、夸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比喻的妙处上,比喻的重点既不在以水喻愁,也不在以“一江”喻愁之多,重点应该放在“春水”的“春”字上,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点出了春水急的特点。具体来说春天的江水汪洋浩荡,喷薄而出,而且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而且春水有一种生长的特点。把作者潜藏内心深处的忧愁悔恨如磅礴奔涌的春江洪流般,强烈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李煜的“一江春水”将满腔哀愁形象化,“向东流”更是将愁之无边表现得酣畅淋漓。
③虚实结合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自然永恒----景
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生无常----情
④乐景衬哀情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朱颜、月明、春水的意象,比如面对乐景生哀情的共性与深层原因的探讨。杜甫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原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原因……人在极端苦痛的时候看到美景反而会生悲情。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第二个春天来临了。与其在说时间,不如说是重复囚徒般屈辱的生活
“朱颜”的含义是什么?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明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自己的家国,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尤其在这春风拂动,月明之夜,心绪难平。
?????雕栏玉砌应犹在,李煜曾经最熟悉的地方,这里留下他无数次的欢歌笑语,留下他美好的回忆,亦是自己皇权和尊严的象征。“应犹在”,推测这些应该还在。但物是人非。如同朱颜改
三、吟诵意义和原则
1.用什么形式创作,就应该用什么形式来欣赏和学习。古诗文是以唱吟的形式创作,白话诗文是以朗诵形式创作的。那么古诗文唱吟之,白话诗文朗读之。
举例:课下附录这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和《虞美人》所表现的意境情感很相似,都是抒发亡国之痛。我用朗诵和吟读的方法来对比一下情感。开头第一句,帘外雨潺潺,我们在朗读中,一定是雨这个字读的低,潺潺后两个字读的高。(教师朗读本句)雨是倒着往上流的。而吟词中的读法(教师吟读)帘外雨潺潺(
LIAN

WAI-

铲铲----拖音降调两拍),雨是往下走的。下一句“春意
阑珊”,阑珊是指哀残,可是朗读春意
阑珊,有点春意怒放的感觉。吟读春意-阑-珊---,看春意是不是没有了。最要命的是这句一晌贪欢,朗读起来显得很高兴,吟读是一晌--贪-欢----,很难过。如果我们朗读错了,诗词的意思就变了。
2、吟读曲调在各地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同遵守的原则。我今天重点说说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我们唱歌时候经常会根据曲子内容把字原先的音调改变了。例如曲子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秋唱成求,何时唱成喝石,是不是音调变了。而在吟读里的依字行腔就是和原先音调一样,吟读
春花秋月何时了
平长仄短,平声长,仄声短。汉语里第一声、第二声为平声,要读的长一些。比如春-花-。仄声是第三声第四声,以及消失的入声字,我们要读的短一些。比如往事。
入短就是入声字本身就读的很急促,比如福州话的梨子,你们怎么读。粒!白色的白,怎么读?八。我们这首词里的入声字是月和国,这两个字要读的重而且短促。入声是一种顿挫。可以表现出痛苦。韵长就是每句话的末尾一个字,拖长音调,显得韵长有味。
3、集体吟诵
吟读的咿咿呀呀,大家一开始可能觉得并不好听,不过吟读的重点不是好听不好听,而是在于能否正确表现情感。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吟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低沉缓慢的吟诵里,大家读出凄凉哀伤的感觉了吗。有点像三味书屋里老先生那种沉醉吟读的样子。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它完全靠口传心授,真是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今天我借<虞美人>这篇课文,让大家用唱吟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更重要是能让大家感受到百年前古人吟读文章的那份投入。
四、拓展延伸
1、都说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考验大家的时刻到了。ppt上的《钗头凤》词两首,这是南宋陆游和唐婉的作品,描写了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我们可以把刚才的基本吟读原则带入这两首词中。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tén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po,不能读bao或者bo。类似日薄po西山。欢情刚一接触刚开始就没了。不是厚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so)。错、错、错!(co入声字,一定要顿促重音,体现心情的痛苦)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yì)鲛绡(jiāo
xiāo)透。桃花落,闲池阁(go)。山盟虽在,锦书难托(TO)。莫、莫、莫!(入声)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bo,这里是情感的厚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lo)。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教师先讲解个别字的读音。
先注意红字部分为去声和上声,要念得短促一些。绿色为入声,读得顿挫一些。
错、莫,压入声韵,展现埋在心中压抑的痛苦
而唐婉的平韵是难、瞒,与陆游不同,直接抒发绵长的愁绪。
大家先自己吟读一番后,再请个代表现场展示一下。
2、请沈采丰同学吟读
3、教师带着同学吟读
4、时间是有限的。我把唐婉的词留给同学们课下吟读。可以交互吟读,男生一句陆游,女生一句唐婉。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关注以下资料,掌握更多吟诵知识。
五、附录参考
中华吟诵网
www.yinsong.org
叶嘉莹《迦陵说诗之说诗讲稿》
徐建顺《中国式读书法大纲》
希望借今天这堂以虞美人为例的因声求气吟诵法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诗词情感。不过这个方法考场上可不适合用啊,余音绕梁、隔墙有耳。
PAGE
-
7
-李凭箜篌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结合诗人生平,挖掘诡谲多变音乐风格背后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歌内容。2、学习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挖掘诗歌中诡谲多变音乐背后的情感。
四、教学手段:讨论、探究、多媒体演示
五、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归纳
六、教学过程:导入1、我们先回顾一首学过的诗——《雁门太守行》,请同学们齐背诗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首诗作者是谁?——李贺。请同学再来一起回顾关于李贺的资料。(学生介绍李贺资料,教师补充。)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是没落的宗室(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后来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首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描写音乐的手法。(2)结合诗歌和作者生平,体悟作者的情感。诵读诗歌,走入文本看视频,学生初读课文解题:李凭:梨园弟子,宫廷乐师,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顾况《李供奉谈箜篌歌》)箜篌:箜篌:古代一种弦乐器,体制不一,本文应该为竖箜篌。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体。背景:大约作于811-813年,诗人在长安任奉礼郎。(从九品上,掌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赞导跪拜礼仪,隶太常寺。)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合作探究本篇课文描写的是“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请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笔下的这段音乐,它的旋律是怎样的?明确:富于变化。音乐的主旋律是凄怆激昂的,中间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甚至还有稍纵即逝的欢快情绪。这首诗用瑰丽的词采、天上人间的想像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通过李贺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凤凰、芙蓉香兰、城门紫皇、秋雨、五色石、神妪鱼龙、吴刚玉兔,众多驳杂的意象,虚虚实实,使人有满天花雨的神奇感受。诗人又通过“啼”“愁”“碎”“泣”“冷”“破”
“湿”“寒”等表示消极情感的语汇来渲染乐曲悲伤清冷的情调。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明确: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四)拓展延伸唐代诗人杨巨源有两首《听李凭弹箜篌》,细细品味诗歌内容,发现李凭的乐曲当以优美流畅为主,或许略有些悲伤,但和李贺笔下的描写是迥然不同的,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明确:感基调基本上等同于音乐的情感基调。——“言为心声”一方面,李贺此时是一名小小的奉礼郎,自己才华横溢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走上仕途来获得皇上的赏识,而李凭作为宫廷乐师却深得朝野内外的喜爱,“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所以在诗歌里,就会多了一分凄怆的色调。小结这首诗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这首诗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很快,所以要找到诗中情感的起伏脉络,把握诗歌的节奏。练习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比较三首诗歌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七、板书设计:李凭箜篌引
李贺
仕途失意
凄怆激昂
侧面烘托
哀婉柔和
通感、夸张


神话、想象
八、作业设计:完成练习,背诵全诗
PAGE
-
3
-阁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感知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解析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作品,理解诗人将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扩大胸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掌握解析诗歌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方法点拨,提高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学生已经通过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对杜甫及其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1.
作者生平的四段经历,即读书漫游、困守长安、陷敌为官、西南漂泊,对这些学生是有了解的。尤其是第四个阶段,因为《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这对学生解读《阁夜》很有帮助。
2.
学生对作者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在学习完《登高》和《秋兴》等诗歌之后,也应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回顾《杜甫诗三首》,学生齐背。请学生谈一谈在自己心中杜甫的形象。
预设:体弱多病的老人、漂泊孤苦的腐儒、忧国忧民的诗圣、乐观旷达的狂夫……
学生可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2、
联系背景,解读题目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3、
初读诗歌,初步感知
1.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情况,教师进行点评。
2.教师范读,务求读出深情和顿挫。
四、再读诗歌,咀嚼鉴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由意象明意境。
要求:边朗读边联想,前两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提示:应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进行赏析,比如:岁暮、短景、霜雪、寒宵、五更、角鼓、三峡、星河……。还应联系先前所学的杜甫诗歌,帮助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比如可将“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与“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进行对照。
总结:此两联意境辽阔,气象雄浑。以此为契机应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杜甫诗歌沉郁的特点。
2.颈联历来有两个版本“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及“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你认为“几家”好?还是“千家”好?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人阐明观点,给出理由。
提示:①“几家”:野外的几家哭声传来了战争爆发的消息,此句紧承上文对夔州寒冬景色的描写,入笔自然,与下文“数处”相对,突出了此地偏远的地理环境特点。这就和作者漂泊的身世不着痕迹的联系在了一起。
②“千家”:战争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爆发出响彻四野的哭声,“千家”极言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创伤之深,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使诗歌的意蕴更加深厚。
总结:不必要求学生的看法一致,无论是“几家”还是“千家”,都能够表达作者关于个人和国家的深沉厚重的情感,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3.诗人在颈联之中表达了郁积在胸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否迸发了出来?请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本诗运用了诸葛亮和公孙述两个典故,让作者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让诗歌的韵味更加隽永。一贤一愚进行对比,无论贤愚终归黄土。而战争噩耗传来,千家万户之中不知有多少人要战死沙场,多少家要忍受骨肉离散之痛了。与之相比,我的种种痛苦又算什么呢?人事与音书,就都任其寂寞吧!此联看似自我安慰之语,实则将自己功业难成、抱负难展的忧愤之情寓于其中。
总结:这种情感并没有迸发,这恰恰是作者顿挫风格的体现。
4、
三读诗歌,总结升华
(一)规律总结
补充材料:
1.
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
“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千秋鼻祖”。
2.《杜诗详注》:
卢世?云:杜诗,……,一题不止为一事,一诗不止了一题,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当与《古迹》、《秋兴》诸章,相为表里,读者宜知其关系至重也。
3.沉郁顿挫:
①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袁行霈)
②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从前人的评价可知,这首诗是杜诗中的典范,也能体现他沉郁顿挫的风格。我们在之前也学习过一些他的沉郁顿挫风格的作品。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谈谈你对其这一风格的理解。
(二)领悟升华
学完本课,你是不是对杜甫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结合你的收获,完成下题。
仿写
离群孤雁,天地沙鸥,漂泊潦倒一腐儒。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PAGE
-
3
-将进酒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风格。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
3.引导学生体会悲而能壮,哀而不伤的“李白式的悲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悲而能壮,哀而不伤的“李白式的悲哀”。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象神奇丰富、语言清新淋漓,显示出了瑰丽的盛唐气息。李白的诗才,我们从以往学习过的篇目有过深切的体会。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走近李白。
请大家齐读ppt上的这首诗
饮中八仙歌(节选)
杜甫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畅所欲言)
李白被称为“诗仙”,又自称“酒仙”,他不仅善于饮酒,而且善于劝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劝酒歌:《将进酒》(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要求旁若无人,大声朗诵)
2、全班齐读一遍
3、个别朗读(同学点评优缺点)
4、ppt呈现朗读指导:注意高低,轻重,缓急
注意诗人的感情变化
5、教师配乐范读(PPT呈现诗歌原文)
三、赏析
1、思考题:通过诵读,同学们认为这首诗属于哪种风格?(豪放)
2、合作探究:李白想通过这种豪放的风格表达哪些情感?
(请大家回归文本,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将具体分析出的情感归纳在板书上。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矛盾而复杂的。(PPT上呈现《将进酒》中复杂的情感)
悲:时光易逝,奠定悲怆的感情基调。
乐:坚定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
愤:蔑视权贵,对荒唐社会的愤激和嘲讽。
狂:引吭高歌,纵酒作乐后的狂放。
愁: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后的借酒销愁。
四、朗读提升
1、学生根据诗歌的感情变化,去书中标注:哪些句子应读得高亢,哪些句子应该读得低沉?哪些句子应该读得快些,哪些句子应该放慢语速?哪些句子应该读得轻,哪些句子应该读得重?并试着把它读出来。
2、个别朗读,同学点评。
3、吟咏诗韵,品读经典(师生一起配乐诵读全诗)。
4、小结
这首《将进酒》全篇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有都基于一个“愁”字。(完成板书的“酒瓶”)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激愤,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白正提着一坛老酒邀你我共饮,可以想见这坛酒喝来味道如何?(定是:五味杂陈)
李白以豪放的风格,表达愤激的情感,这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PPT呈现)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李白的诗——《金陵望汉江》。这是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第二题,大家结合注释,试分析: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
五、拓展练习(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李白生性豪迈坦荡,绝无矫饰造作,他向往建功立业,以“我辈岂是蓬蒿人”自期。他蔑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一旦失意沦落,则用“古来圣贤皆寂寞”强自排解,却绝不妥协。
希望下次再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同学们能通过诗句走入李白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启发。
七、板书设计











PAGE
-
3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