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课件(10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课件(10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6:11:53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今别离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广东嘉应州人。清末维新派外交官员、爱国诗人。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诗史”。著作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1877年以参赞出使日本,后历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使馆二等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所至维护祖国权益,尽力改善华侨地位,并悉心了解外情,所作《日本国志》,就明治维新阐发变法思想,成为戊戌维新的启蒙读物。1894年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后官湖南署按察使。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后,参加上海强学会。次年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到湖南任上,又延聘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组织南学会。1898年受命为出使日本大臣,遇戊戌政变,以热心变法遭人弹劾,罢归乡里。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的离别体验。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忧愁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本首诗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表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如何体现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诗人有何感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
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快”字?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诗人为什么写古代的车舟
“载离别”?
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和古诗词有何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题旨:
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的离别体验。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
风格古朴
旧体新裁
探究黄遵宪及诗歌创新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
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共22张PPT)
千古才女李易安
万古愁心李清照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心如晤面。”
————周汝昌
综合运用三种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李易安人生之五大不幸——
国家飘摇
丈夫病逝
再婚不幸
金石遗失
晚年无子
一剪梅
李清照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似,节奏整齐。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情绪?
愁,憂也。从心秋聲。士尤切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绪的?
分组讨论
缘景明情的思路:现景——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析景——分析特点
摹形——描摹形象
溯情——推求感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李璟《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典故:
“回文织锦”
(窦滔之妻苏惠在锦缎上绣841个字,纵横29个字的方图,可写成3752首诗)
“雁足传书”
“鱼腹藏书”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晏殊《诉衷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明月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
——鲍照《拟行路难》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杜甫《春日忆李白》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御街行》
雁回雁过两情境
物是人非别样愁
鸿

鸿

红藕
玉簟
兰舟
锦书



黄花淡酒
梧桐细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甜蜜相思
之闲愁
家破人亡
之悲愁
李清照的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细腻,是宋代婉约派的典范。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婉约派四大旗帜
“闺语”
李清照
“别恨”
晏殊
“情长”
柳永
“愁宗”
李煜
“独上兰舟独守窗,一般愁字两样情”。
“红藕香残上兰舟.黄花堆积梧桐雨”。(共13张PPT)




李白
李白,字(
),号(
),伟大的(

诗人,诗歌风格(
),
被人们尊称为(
),与杜甫
并称为(
),762年逝世于(
),享年61岁。


青莲居士
豪放飘逸
“诗仙”
“李杜”
安徽当涂
浪漫主义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游览
古迹
怀


写作背景
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托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思考讨论:
1、作者前三句选取了哪两个镜头?各自表现了什么?
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前三句选取了哪两个镜头?各自表现了什么?
镜头一:战士凯旋
镜头二:越王宫殿
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
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
的形象
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眼前所见之景
昔日的热闹繁华
现实的衰败凄凉
虚实相生
昔盛今衰


世事变幻、盛衰无常的慨叹
借古讽今
“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小结
《越中览古》内容上,前三句着意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尾句通过鹧鸪这一意象写出了现今的荒凉、衰败;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一种昔盛今衰之感,也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
李白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在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相同:
都是览古之作,思想主旨相同(感慨盛衰无常,讽刺荒淫误国),都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不同: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湄潭文庙内的建筑
湄潭文庙内设浙大西迁陈列馆
游湄潭文庙咏怀


千年尊圣座中无,
至理名言见古书。
德润后生扬正气,
只今吾辈绘宏图。
作业:写一首与本地名胜古迹相关的诗作。(共13张PPT)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29岁之前,居家读书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二岁庶母辞世,常年寄居外祖父家。
29-41岁,时官时隐
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出任彭泽令、辞官,程氏妹去世
41-63岁,隐居田园
隐居田园,躬耕自资,63岁贫病交迫,去世
杂诗十二首其二写于哪个阶段?
写于第三阶段,陶渊明50岁时,因感慨自己壮志难酬,写下此诗。
我们认知中的陶渊明是尽享田园之乐的,这首诗却一改往昔形象。
我们如何理解陶渊明诗中情感的不同呢?
朱光潜“静穆说”
‘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藉、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静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陶渊明浑身都是静穆,所以他是伟大的诗人。
鲁迅“全人说”
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六)
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之类的“金刚怒目”
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七)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我们认知中的陶渊明是尽享田园之乐的,这首诗却一改往昔形象。我们如何理解陶渊明诗中情感的不同呢?
归隐田园使他的心终于得到宁静。可是济世之志未泯,这是不可解脱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
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及冲撞你能理解吗?
当我们的理想陷入矛盾中,该如何选择呢?
孟子: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者也。(共8张PPT)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情达意的探究与实践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主旨:孤独者的哀音
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王粲《杂事》“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2)诗歌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忧思”?
夜晚
明月
翔鸟
清风
孤鸿
外野
北林
(3)诗人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来抒写“忧思”情怀?
隐晦曲折
委婉含蓄
鸜之鹆之,公出辱之。鸜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
外野
创作实践:选择意象,使用手法,表达“忧思”主题。
遣怀中年
曾剑平
渌水漾波菡萏红,荷塘正是赏芳时。
清风扶柳莺声脆,绿薤引蝶翠色滴。
应叹东坡白发早,犹惜稼轩韶华辞。
凭欗把盏酌屈卮,图醉凝神拟愁词。
遥深隐曲远旨意
归趣濉求廨心怀
诗限是什么(共13张PPT)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书?



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掌握中本诗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掌握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学习目标:
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知人论世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书?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朗读
鉴赏品味诗歌
问题导读
1.诗歌的题目是“书愤”,如何理解“书愤”二字?
2、诗人在诗中书写的
“愤”,包含哪些感情?
3、诗人又是怎样书写“愤”的?
鉴赏方法
1、诗歌写了什么?(从意象、意境、氛围、图景等入手)
2、诗歌表达了什么?(从情感入手)
3、诗歌是怎样写的?(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炼字、炼句、
字眼、语言等入手)
能力拓展(检测)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问题探讨: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有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
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感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锦绣河山收拾好,
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共20张PPT)
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
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
他走出书斋,登临绝顶,
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贫穷成就伟大,困窘坚守内心
满目疮痍他却仁厚深沉。
1.运用诵读法体会诗意;
2.通过改诗法探究诗歌中的“炼字”;
3.体会杜甫的伟大情怀。
第一环节
了解诗人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第二环节
诵读品味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使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得稍慢
读得深沉




第三环节
变换诗歌的“言”
五言诗
关山月
作者: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六言诗
田园乐
作者:王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寂寞和感伤
寄寓
冷清寂寥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独自
——白白地
意境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三件大事
颈联
蜀后主建兴12年即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的军队在陕西渭南对垒,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之服送给司马懿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坚持不战,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于这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死时才54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同点
讨论?
?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怀古咏史诗
课堂小结:
1.诗歌中“炼字”的答题步骤
2.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拓展延伸: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琦君《泪珠与珍珠》
难度1
课后作业
难度2
难度3
背诵并默写杜甫的《蜀相》
注意字音字形
理解全诗含义
对这首诗中你欣赏的诗句做点评,写一篇三百字的鉴赏短文。
尝试运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与诗人杜甫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共12张PPT)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教学目标
1、在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进行比较。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拟行路难》(其四)

李白《行路难》(其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情感
愁苦茫然、自信乐观
愁郁、愤懑、无奈
表达技巧
比喻、用典
比兴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长风破浪:《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①,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②?安能蹀躞垂羽翼③!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④,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⑤!
注释
  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②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③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zhòu]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mì
dī)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李白《行路难》(其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盛唐气象
门阀制度
情感
愁苦茫然、自信乐观
愁郁、愤懑、无奈
表达技巧
比喻、用典
比兴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蜀相》与《书愤》中都提到了诸葛亮,但意图不同,请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异同。(共8张PPT)
“我”是湘君
“我”是屈原
“我”是“我”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
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
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
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
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
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
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
世态炎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争:怎。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
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
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共35张PPT)






吊白居易 唐宣宗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1)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

(2)渔阳鼙鼓动地来,______________。
(3)君王掩面救不得,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两处茫茫皆不见。
(5)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
_。
(6)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长恨歌》内容给四幅图排序,并用富有美感的语言描述画面情景。
内容概述: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隆基重色思倾国,专宠隐患暗滋增。
安史乱生,玉环殒命:
殒命皆从美色来,兵祸便由倾国生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归来尽日不能忘,长恨天人永相隔
人间天上,相思难忘:
上穷碧落下黄泉,仙山太真寄钗钿
☆核心问题: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
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学习目标
学习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手法,进而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哪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什么手法?
☆合作探究1:
杨之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尽日君王看不足。
对比、夸张
侧面衬托
杨之美貌?
云鬓花颜金步摇
风吹仙袂飘飘举
动态描写
温泉水滑洗凝脂
雪肤花貌参差是
梨花一枝春带雨
比喻
《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
手如柔荑tí
(白嫩的茅草芽),
肤如凝脂(脂膏),
领如蝤蛴qiú

(天牛的幼虫儿),
齿如瓠hù犀xi(葫芦子),
螓qín(螓儿:似蝉而小)首蛾(蚕蛾触须一样)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的两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睛分外娇。

杨之美貌?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与白居易写玉环之美有何相同之处
都是虚处落笔
作用: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启发读者想像。
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大美无形
回忆最近学过的诗词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1)《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2)李白的《蜀道难》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夸张地形容蜀道之高的诗句是

(3)《琵琶行》?从侧面描写琵琶声感染力的句子有:
李隆基如何宠爱玉环?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失度荒唐
“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杨家显贵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夫人
八姐→秦国夫人
“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
天宝十四载(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陕西马嵬驿,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合作探究2:
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心情的句子
入蜀道上:
归途的思念:
回京后的思念:
黄埃散漫风萧索
旌旗无光日色薄




以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夜落时。
乐景衬哀情。面对春风桃李,朝夕不能忘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
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又可叫作“移情入景”,或者“寓情于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
触景生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触景生情。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景抒情之景情关系:
1、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
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2、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
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乐——哀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离家)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归家)思,雨雪霏霏


你会如何评价这两个人物形象?
唐玄宗
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玉环的痴心男
自由陈述:
杨贵妃
祸国殃民的红颜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唐玄宗
杨贵妃
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最终玉环身死,玄宗退位。
☆合作探究3:
遗憾、悔恨、沉痛
诗人?
读者?
有关《长恨歌》的主题的争论
一、讽喻说
二、爱情说
三、双重主题说
诗歌主旨
讽喻说。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诗歌主旨
爱情说。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知人论世:
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诗类中。而且,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潜别离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诗歌主旨
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有关《长恨歌》的主题的争论
一、讽喻说
二、爱情说
三、双重主题说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
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后《早春旅舍》诗文主旨的概括。
用第二人称“你”分别写给李隆基和杨玉环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二人的看法和劝谏。
(写在周记本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