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纠正字音,疏通文意。
2.把握文脉,因声求气,感知情感。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官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又是书香门第,先辈均是饱学之儒。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尤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解
题
本文是作者张岱为自己的作品
《陶庵梦忆》写的序。
《陶庵梦忆》(共八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
该书写于明亡(1644年)之后,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
反复朗读
自由读
扫清障碍
示范读
纠正字音
理解读
疏通文意
一、
初步感知
纠正字音
駴駴(hài
)为野人
今日罹(lí)此果报
以蒉(kuì)报踵
以衲(nà)报裘
以苎(zhù)报絺(chī)
以粝(lì)报粻(zhāng)
以瓮报牖(yǒu)
仇爽垲(kǎi)也
自啮(niè)其臂曰
余今大梦将寤(wù)
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效果反馈,板书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2.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3.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4.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5.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陶庵国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文学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二、整体感知
张岱的往昔与现今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自为墓志铭》)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2、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①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昔之梦
②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古人二梦
③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痴人之梦
1、问题探究: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
①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亡国之痛
悔恨之情
②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反省
忏悔
③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
自喜。
喜——喜而实悲
④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故国之思
黍离之悲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反喜,喜而实悲,这是痴者的心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
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
①国破身死的屈原,生前谏言忠君,死后流芳千古,一腔忠君血空洒汨罗江,他可以选择残存苟活,但对文字的痴迷中,他找寻到了一个真正的归宿,用《离骚》诉说着国的意义,用生命捍卫着尊严。
三、拓展延伸
对文字痴迷,用文字来寄托情思,抒发心中块垒的有哪些文人?
②身受酷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内心痛苦以致郁郁而终,但对文字的痴迷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四、布置作业
1.同为亡国之人,张岱的“梦”和李煜的《浪淘沙》、《望江南·多少恨》中的“梦”有何不同?
2.推荐阅读小品文:陈继儒《小窗幽记》
沈复《浮生六记》
张潮《幽梦影》(共10张PPT)
狱中杂记
方苞
监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也是社会学工作者观察、了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
——费孝通
方苞与桐城派
方苞,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进士。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方苞与《南山集》案
为了加强专制政思想统治,巩固封建权,清朝统治者曾多次大兴文字狱。1711年发生的《南山集》案,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南山集》是方苞的好友戴名世所著的散文集。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同乡方孝标在《滇黔纪闻》中记叙的有关桂王抗清的史料。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刻书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后来有人告发《南山集》中有攻击清廷的话,戴名世被杀,方苞也因牵连,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被逮捕。开始下江宁狱,不久解往京师,下刑部狱,初定绞刑,后经大学士李光地多方营救,又因他当时已有文名,才在康熙五十二年三月被释放。后官至吏部侍郎。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狱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
康熙六十一年(1724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十年(1732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
雍正十一年(1733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
乾隆元年(1736)再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
乾隆七年(1742)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
乾隆十四年(1749)病逝,享年82岁。
1、杂记记了哪些事?(梳理文本主要内容)
(1)刑部监狱中瘟疫流行
(2)狱吏勒索钱财虐待犯人
(3)狱吏贪赃枉法营私舞弊
(4)狱吏罪犯勾结舞弊牟利
2、杂记记了哪些人?(梳理文中人物各自的关系命运)
(1)[狱吏]
(2)[囚犯]
概括: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
具体: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部中老胥
小结:敲骨吸髓、心狠手辣、贪赃枉法、滥施酷刑、监狱里他们只手遮天
A、概括:大盗积贼,杀人重囚、奸民
具体:郭四、山阴李姓
小结:牢头狱霸,与狱吏勾结舞弊,狼狈为奸,监狱成了他们牟利的乐园
B、概括:轻系者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具体: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其左右邻入监
小结:系狱者含冤受屈、痛苦无告,监狱成了他们的人间地狱
作者力求以冷静的态度、质朴的文笔记录狱中见闻,但是冷静的文字掩饰不住其中流淌的感情,试从文中找出一些语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一个囚犯的恶行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提示:凡四杀人——竟然不能定罪,遇赦,将出
日置酒酣歌达曙——竟然在狱中如此快活
详述往事——竟然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像“郭四”这样的恶徒仅仅只是个例吗?
提示:文中最后一段还刻画了把代人服刑当作盈利手段的“李氏”。
1.本文描写了清王朝刑部监狱的怎样的现象?
暴虐:
瘟疫肆虐,手足具械
枉法:
制作伪章,私改公文,调换名单
敛财:
勒索财物,营私舞弊,刑囚之多
勾结:
狱霸和狱吏内外勾结
2、作者借这些现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思考:此文写于康乾盛世期间,我们今天阅读它,通过监狱这个特殊的窗口,窥见了300多年前封建王朝的政治积弊和黑暗现实,那么,作者方苞在暴露社会现实的背后,有何真正的意图?(共8张PPT)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通过再现往昔交往深刻理解两人的深厚情感,从而明白本文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的写法。
2、整理全文的结构从而把握本文的气脉,并总结抒情类文章的情感逻辑的理解方式。
资料链接: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著名画家、诗人。开创了以墨色深浅绘竹向背及深浅的墨竹画法,有“墨竹大师”之称。
他是宋仁宗皇佑元年进士,曾任邛州、洋州陈州、湖州等地的知州知县。而苏轼亦是进士出身,辗转各地为官。
他以学名世为官为文为画深的司马光,苏轼等人的赞赏。苏轼曽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
他是苏轼的表兄、亲家,比苏轼大18岁,两人在文学创作,绘画及政治立场有很多契合处,互引为知己。
文与可与苏轼关系如何?
亲厚
以画竹之绢为袜
趣辩万尺竹
笑谈渭滨竹笋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需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苏轼在此为何要选“戏笑之言”来写文与可?
写的如何?
有何作用?
语言明快,活泼幽默,真实自然
反衬
铺垫
增加文化内涵
苏轼在文章内容结构的安排上有何与众不同?
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比较
家人亲情俗事,真实惨痛;复沓回环,字字血泪;以痛哭为文;现实回忆再到现实
小有所得
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的途径
找准所叙之事,
理清叙事之结构(线索、顺序),明晓事中之情。(共17张PPT)
《朗读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见你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人生在世,遇见相识,离合聚散本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今天,
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摸
得到。
此文就是韩愈的---------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初读入情:
思考:
1、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
2、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感情最强烈的句子。(二、三、四、六、七)
研读悟情:
宦海沉浮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赏读品情: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意外震惊
不愿相信)
(强烈质疑
不能相信)
(万般无奈
不得不信)
情感变化:疑其非真——叹其非梦——悲其信然。
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作者抒发了哪些哀情?
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悲情
宦海苦情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至性之文,感人至深
。
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
当对生命的热爱超过了对写作的热爱时,写成的文章,就成了生命的记录,此时,一切写作的痕迹、技巧的痕迹全都看不见了。古人说这是妙文,但这已经不仅仅是妙文了。(共17张PPT)
伶官传序
雨果:“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笑面人》)
余秋雨:“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
(《艺术创造工程》)
副词,加强反问:“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表推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连词,表选择:“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补充)
介词,由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介词,在:“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连词,表并列:“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目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以(补充)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总是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1.
忧患与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
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及凯旋而纳之
D.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2.
下列选项中,标红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函梁君臣之首
C.
函封之
D.
而后乃今将图南
3.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智勇多困于所溺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庄宗简历表
908年,23岁,接受三矢,承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41岁,“身死国灭。”
问题一
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身死国灭?
参考答案
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
而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
分组讨论一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参考示例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全文脉络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
失(衰)—伶官—安乐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联想同类事件,探索兴衰成败的规律,思考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
分组讨论二
首先,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
其次,要亲贤臣,远小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劳的精神。
再次,要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的生活态度。
示例
整理归纳全文的字词句,翻译全文。
阅读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评。
作业(共20张PPT)
六
国
论
苏洵
六
国
论
(宋
苏洵)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你觉的本文的标题完整吗?
如果完整的说出来,应该是什么呢?
论: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也就是“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课题解释
这是一篇议论文,
请同学们来谈一谈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该学习什么呢?
合作学习,分组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心论点)
分论点
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为计速祸
赵
诛良将,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
第五段------
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
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
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
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
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一段历史
一种感叹
问题探讨:
1、作者对六国破灭的原因有着怎样的看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你认为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经的住推敲吗?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真的吗?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是苏洵历史学的不好吗?那是什么原因呢?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背景介绍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跟《六国论》学论证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安排得好,文章才能完整、有序。写好一篇议论文,必须要有合理的结构。而合理的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要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做到有条有理,以便更好地阐明中心思想,正确地论证观点。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结
构
启
示
就事论事与借题发挥
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足警世人。
逻辑严密、要言不烦
语言生动、整饬有度
议论:简捷有力;叙述:生动感人
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
——欧阳修
史论文阅读方法
1、历史事实
2、作者结论
3、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