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方山子传
苏
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神情风貌与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同时体会作者隐约委婉的叙事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1.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叙述方法?和一般传记一样吗?
倒叙
2.用文中的一个词表明作者为方山子作传的原因
异
方山子的“异”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形象塑造
异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壮年——
折节读书,有志不遇
晚年——无所遇合,遁光、黄间
生活经历:
生活态度: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行为作风:
自得
精悍
精神风貌:
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富贵杰出而隐.
文本拓展
苏轼的道家思想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作者对方山子隐逸一事及价值观的情感倾向?
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之情。
知人论文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知人论文
在杭州太守任,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修六井,筑西湖堤,后守林希将其命名为苏公堤,“苏堤春晓”名闻天下。
在杭州太守任,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
在密州除密州蝗灾。
在徐州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奋战两月余,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
在扬州罢扬州芍药万花会,深得民心。
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
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
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探讨文章的主旨
1.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2.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艺术特色:1、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一﹞概述:方山子其人,别号的由来。
﹝二﹞叙述:他乡遇故知
﹝三﹞倒叙:一世豪士
﹝四﹞补叙:放弃富贵
﹝五﹞议论:类比光、黄异人(对方山子之赞颂)
文章结构
2、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我想对方山子说(用一两句古诗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想对方山子说(用一个对偶句):
慕侠读书,使酒好剑,谈兵论史,亘古男儿陈季常;
徒步高冠,庵居蔬食,抛宅弃田,岐亭隐士方山子。
现实意义
我富贵
我富贵
异人
异人
我想对土豪说(用整句):
珠光宝气,难以掩盖内心的空虚;
奇装异服,越发显出文化的贫乏;
炫奢夸富,更加昭示品位的低下。
练习:1.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练习:2.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
他家里只看到周围空空的四堵墙,可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情。
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用兵方法和古往今来成败的道理,自以为是当代杰出的人才。
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建设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好社会表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道德规范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14张PPT)
大铁椎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侠义内涵,发扬侠义精神。
清·魏禧
《大铁椎传》正文前的小序: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初步印象:
异人
异在何处?
食量之异
容貌之异
武器之异
态度之异
言谈之异
装束之异
行动之异
真乃七异(奇异)也!
深度解读:
合作探究:“大铁椎”是怎样的人?
侠客
英勇无畏
武艺高强
行踪飘忽
不拘小节
重情重义
仗义除暴
课文中的侠客
大铁椎是一个不拘小节、行踪飘忽、武艺高强、仗义除暴、英勇无畏、重情重义的侠客。
印象中的侠客
在经典作品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侠客?你最喜欢他(她)哪一点?
武功盖世
不畏强权
扶危济贫
重情重义
见义勇为
洒脱不羁
侠之小者行侠仗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讨论交流: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金庸在深圳演讲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中央电视台做‘感动中国’的专题节目,要我推荐人选,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侠义精神的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
提示:可从正反两方面讨论
现实中的侠客
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现实中的侠客
小结: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和集体
利益而不懈努力
你若是大铁椎的朋友,你想他成为“为国为民”的大侠,在他临走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课后作业:
要求:1、字数:150字左右
2、语言:生动委婉
3、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共26张PPT)
叙
议
谏
宫中建筑
(奇)
宫中美女(多)
宫中珍宝(富)
用之如泥沙
不爱人
秦亡教训,殷鉴不远
宏伟壮丽
荒淫奢侈
剽掠浪费
自取族灭
全文结构示意图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格物致知
作品可以直接表现出六国不“爱人”的语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作品可以直接表现出秦不“爱人”的语句: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作品中有一个词语直陈是什么原因造成统治者不“爱人”,请同学们将这个词找出来:
爱纷奢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哪些内容表现出“秦爱纷奢”的:
第1自然段,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2自然段,宫内的豪华奢靡(宫中美女、财宝)。
第3自然段,秦横征暴敛、纵欲纷奢。
理清本文写作思路,并阐明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的结构。
“赋”的特点是什么?杜牧为什么选用“赋”写这篇讽谏文章?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品味赋体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我是杜牧
课堂小结
鉴赏赋的特色
理解赋对于体现主旨的作用
形式
品读下面这首诗,探究分析诗人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
咏史·阿房宫
唐·胡曾
新建阿房壁未干,
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
大业沙崩固不难。
布置作业
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为什么选取“秦建阿房宫”这一材料写作。
牛刀小试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郡斋独酌》中所写“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体现他的政治理想。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作出《阿房宫赋》。他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唐敬宗十六岁即位,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兀wù
啄zhuó
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
焚椒jiāo兰
辘辘lù
杳yǎo
极妍yán
剽掠piāo
鼎铛chēng
逦迤lǐyǐ
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sù
横槛jiàn
呕哑ōuyā
参差cēncī
词语正音
兀wù
啄zhuó
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
焚椒jiāo兰
辘辘lù
杳yǎo
极妍yán
剽掠piāo
鼎铛chēng
逦迤lǐyǐ
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sù
横槛jiàn
呕哑ōuyā
参差cēncī
词语正音
(1)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雨后天晴
气候:宫室的内部气氛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阳: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文言词义
(1)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雨后天晴
气候:宫室的内部气氛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阳: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文言词义
几千万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四海一:“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
向西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丝绸一样。
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漩涡。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歌台暖响:“暖”,温暖的感觉,通感的用法;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
。
几千万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四海一:“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
向西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丝绸一样。
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漩涡。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歌台暖响:“暖”,温暖的感觉,通感的用法;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
。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绿云扰扰:绿云,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浓密,扰扰,蓬松的样子。
杳不知其所之:到
一肌一容:数词
幸:(被天子)宠幸。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做)像铁锅一样,把宝玉(看做)像石头一样,金子(看做)像土块一样,珍珠(看做)像瓦砾一样。
纷奢: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着jià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一层,建筑耗资巨大。
第二层,规模宏伟。
第三层,宫内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第四层,宫中人物活动。
二、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第一层,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第二层,写君王生活荒淫、奢靡,宫人生活寂寞。
第三层,写财富来源,秦的奢侈浪费。
概括文意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第一层,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层,斥责秦横征暴敛、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第三层,写秦皇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毁人亡朝灭。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覆辙。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夸张、比喻、铺叙、渲染、联想、想象
二、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夸张、比喻、排比、铺叙、渲染、联想、想象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夸张、排比、比较、铺叙、联想、想象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覆辙。
反问
分析修辞、表现手法(共14张PPT)
项羽之死
垓(
)下
歌数阕(
)
美人和之(
)骑能属(
)者
麾下(
)
田父绐(
)曰
gāi
què
hè
zh?
huī
dài
预习检测
解释划线词语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则夜起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阙,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设营驻守
于是
你
应和
眼泪
情节梳理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项羽形象分析
慷慨悲歌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情
垓下之围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勇
东城快战
拒
渡
赠
马
赐
头
义
乌江自刎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史记》之《项
羽
本
纪》
三
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一、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二、杜、李对项羽的评价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写作练习:评价项羽
要求:
示例一: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二:(共22张PPT)
考考你: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B、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C、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D、平时多注意作文素材的积累,写起作文来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运用自如。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读课文,掌握重要字、词、句的含义。
1、通假字
“向”
“盖”
“善”
2、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盍”何
通“缮”
“岁”
“月”,名词做状语
知识点检测
3、重要词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进:“进乎技矣”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硎:“刀刃若新发于硎”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超过
自然规律
磨刀石
4、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5、积累文中成语:
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
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
常得意。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1、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所字结构)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句式)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
(成语)
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成语)
阅读1—2节,思考问题:
1、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拟声词的运用,加之比喻的手法,细致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
2、这自然就引出了什么话题?
(技盖至此乎)
赏析课文
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他和族庖、良庖有什么不同?
联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牛之道
族庖——月更刀,折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
名庖(丁)——十九年而刃新,解也。
小组讨论: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庖丁是经过怎样的过程才成为名庖的?
提示:
可从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方面来谈。
成长阶段
解牛经验
解牛态度
三个阶段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用自己的话概括庖丁解牛“技盍至此乎”: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小组讨论: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有关时代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
儒家的回应: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
?
用刀来比喻
?
社会
人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学习《庖丁解牛》,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能力拓展: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共25张PPT)
陆游
追寻作者的游踪,鉴赏风景的特点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
八月二日
小孤山
烽火矶
澎浪矶
彭蠡口
大孤山
长江水
突兀
峭拔秀丽
无风浪涌
四望无际
如浮水面
清浊不乱
舟中望山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又有一石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观看角度
观看对象
景物特点
轮廓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远景
近景
特写
巨石
“杰然特起”
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突兀而已”
奇石
作者如何描写烽火矶
1、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2、这种写作顺序有何好处?
由远及近
朗读第一段,感受烽火矶之“高”
小孤山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但祠宇极于荒残。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澎浪矶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俊鹘抟水禽
沙夹
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找到相关句子)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朗读第二段,感受小孤山之“秀”
彭蠡口
四望无际
大孤山
四周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长江水
清浊不乱
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如浮水面这一特点的
西梁山
小孤山
大孤山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大孤山
朗读第三段,感受大孤山之“奇”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2、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
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陆游离乡入蜀,志在
雪国耻,复中原
作者饱览长江名胜风景的同时,还用战略眼光对长江沿岸的
进行了考察。
宋南渡后,金统治者一直未收敛他们南侵的野心,因而长江又成为南宋的重要防线,一些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又都驻扎上南宋的军队。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地形地貌
本文主旨是什么?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的忧国忧民、爱国忠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竞折腰
【释义】:山色苍翠,烟
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
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
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
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
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
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
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
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
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
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
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
苏轼
????
山苍苍,水茫茫,
大孤小孤江中央。
????
崖崩路绝猿鸟去,
惟有乔木搀天长。
????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
沙平风软望不到,
孤山久与船低昂。
????
峨峨两烟鬟(huan),
晓镜开新妆。
????
舟中估客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写作背景
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清
吴乔
诗写意,文写实
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喀纳斯湖”景区景点为主题,写一段描写景区风光的短文,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