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质量评估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
?
?
?
一、单选题
1.
(
2分
)
我们吃的番薯是长在地下的块根,其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来源于叶的光合作用,把有机物从叶输送到地下块根的结构是(
???)
A.导管
B.形成层
C.筛管
D.气孔
2.
(
2分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植物对生态坏境至关重要,破坏树皮会导致树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
)
A.树皮的支持作用被破坏
B.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部
C.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向上运输
D.有机养料不能由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叶
3.
(
2分
)
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酒精
脱去叶绿素
B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浓食盐水
使细胞失水
C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大头针
检验磁性强弱.
D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二氧化锰
增加氧气质量
4.
(
2分
)
2021年3月首届中国春兰节在绍兴柯桥开幕。春兰,是兰科兰属地生植物,如图。以下关于春兰的分析合理的是(
???)
属于单子叶植物,须根系
B.其根毛区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C.成长阶段的前期,可以大量施加氮肥,以促进其茎和叶的生长
D.体内有机物一部分由光合作用制造,还有一部分是从肥沃土壤中吸收的
题4图
题5图
5.
(
2分
)
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光照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
???)
A.需要叶绿体
B.需要二氧化碳
C.需要光照
D.放出氧气
6.
(
2分
)
竹子长成后的茎与刚钻出地面时的竹笋几乎一样粗,而银杏的茎能逐年加粗,造成两者茎的区别是银杏的茎比竹子多了(?
)
A.表皮
B.形成层
C.韧皮部
D.木质部
7.
(
2分
)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其动力来自于(
???)
A.吸收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8.
(
2分
)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举例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肺由大量肺泡构成,有利于吸气和呼气
B.木质茎含有形成层,有利于植物茎的逐年增粗
C.鼻腔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温暖气体
D.根尖成熟区形成大量根毛,有利于增加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积
9.
(
2分
)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A.液泡
B.细胞核
C.叶绿体
D.细胞膜
10.
(
2分
)
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做法:正其行,通其风;?????
主要原理: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B.做法:及时排涝;???????????
主要原理:减少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C.做法:带土移栽花草;???????
主要原理: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
D.做法:及时晾晒收获的小麦;?
主要原理:抑制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
11.
(
2分
)
下列关于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有利于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
B.?人们根据植物生长要求配制不同类型的土壤
C.?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D.?玉米喜温暖、干燥环境,应选择黏土类土壤
12.
(
2分
)
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D.?生物的呼吸作用
题12图
题13图
13.
(
2分
)
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本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葡萄糖以确保营养,可以使花朵娇艳欲滴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根本不用担心植株“烧苗”
14.
(
2分
)
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的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是有机物???????B.?①表示的是叶绿体,②表示的是活细胞
C.?1过程只在白天进行,2过程只在晚上进行???D.?2过程的实质是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
15.
(
2分
)
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植物叶片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叶脉,属于保护组织,对叶起保护作用
B.?②和④是表皮,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运输作用
C.?③是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其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D.?⑤是保卫细胞,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题15图
题16图
16.
(
2分
)
如图所示是课本上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处理枝条时最好将下端横切
B.?该实验开始前无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C.?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
D.?选用内径更细的U型管,实验现象更明显
17.
(
2分
)
小明同学发现妈妈前天买来的菜忘了从塑料袋中拿出来,塑料内有水珠出现,他感到很好奇,于是想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选材说明:应选择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干旱地区的植物进行实验
B.?步骤分析:置于阳光下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快出现
C.?现象解释:袋内的小水珠主要由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液化形成
D.?实验结论:气孔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18.
(
2分
)
水稻是本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下列有关水稻的自述正确的是(
??)
A.?我的茎会不断加粗??????????????????????????????????????????????B.?我的茎属于木质茎
C.?我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D.?我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作为营养
19.
(
2分
)
如图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是影响该植物呼吸作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B.?a-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一直在增加
C.?b-c段,因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体内有机物的含量一直在减少
D.?c点以后,植物吸入CO2
,
放出O2
题19图
题20图
20.
(
2分
)
用新鲜的大豆叶进行如图装置所示的实验(提示:NaOH溶液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气体成分最可能是(?
)
A.O2量多于
B处B.O2量与B处相等
C.无CO2和O2
D.CO2量多于B处
二、填空题
21.
(
4分
)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1)水稻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其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植物________作用散失到空气中。
(2)“超级
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什么结构?________
(3)在海边的盐碱地上,一般作物因为缺少水分难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可能是其细胞液的浓度比常见植物细胞液的浓度________。
22.
(
4分
)
图一是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的某果树的一段枝条,图二是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
(1)对图一中枝条进行环剥处理后,A、B两果实不能继续长大的是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________(选填“导管”或“筛管")
运输的。
(2)图二中A为正常状态的细胞,如果将它放入清水中,细胞将变为________(选填“B"或“C")状态,原因是________。
23.
(
3分
)
图甲是根尖结构模式图及各部位的细胞形态示意图,图乙是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根的伸长与图甲中________(选填字母)两类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关;
(2)如图乙,根从土壤吸水主要原因是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水到达D后再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则D为植物根的________?(选填“韧皮部”或“木质部”)结构。
24.
(
5分
)
塘栖枇杷是全国享有盛名的传统特色果品,其果形美观、色泽金黄、果大肉厚、汁多味甜,为初夏水果中的珍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1)枇杷果大肉厚,其果实是由花的________发育而来的;
(2)枇杷汁多味甜,品尝时味觉形成的部位在________;
(3)为了提高枇杷产量,果农常会对它的枝条进行修剪,那么果农剪掉的是________(选填“项芽”或“侧芽”);
(4)枇杷一般利用其种子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题24图
题25图
25.
(
4分
)
中国的甘蔗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江西、湖南、浙江等南方众多个省、自治区。甘蔗在水分充分、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
(1)你认为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
;
A.山坡较干的沙地
B.湿润的黏地
C.河边湿润沙地
(2)针对甘蔗秆细茎弱,易倒伏的症状,可多施加一些________肥,但一次性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的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26.
(
2分
)
如图是小嘉家中铺设的一块实木地板,可以看出明显的年轮。其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部分是在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时候形成的春材。与本地树木相比,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原因是________。
27.
(
6分
)
按照下图,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B萝卜洞内分别装上等量的盐水和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水的变化。试分析:(1)A萝卜洞里的水变________,B萝卜洞里的水变________;(2)这个实验说明当细胞溶液的浓度________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8.
(
8分
)
小科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探究呼吸作用产物的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图乙是玉米叶片结构示意图。
(1)实验中,培养液的浓度应________玉米根细胞液浓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石灰水,将该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
(3)移去小烧杯,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无色钟罩内部出现大量水珠,其主要通过图乙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散失。
三、实验探究题
29.
(
6分
)
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命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并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其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
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________?(填字母)
。
(2)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
(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相比25℃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请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________。
30.
(
10分
)
某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根据茎的结构,小科和他的两个同学提出了以下假设:
小科: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小红: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小明: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下列3种方法处理。A组枝条不做处理;
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分树皮;C组枝条除去下半部分的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全部枝条同时插入一个盛有经稀释过的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进行固定,如图(其中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C枝条只将剥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树皮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⑴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小明的猜想。
⑵小科将植株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为了________;
⑶用刀切开枝条中上部,发现AB两组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均被染色,C组树皮未被染色,这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运输,然后对比A、C两组还可以说明________?;
⑷若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红色_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或“自内而外”)逐渐变浓,这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
31.
(
8分
)
小安实验探究小球藻相关生理活动的情况:选取两份等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球藻于密闭的锥形瓶内,编号为A和B,如图甲。将O2和CO2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A、B瓶内,采集瓶内O2和CO2浓度的数据。(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1)写出小球藻叶肉细胞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2)若测定A、B瓶内氧气的浓度变化,24h后,A瓶氧气浓度上升,B瓶氧气浓度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A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________B瓶中氧气增加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将上述A瓶放在室外一昼夜,测得瓶内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小安认为小球藻在一天中无法积累有机物,其依据是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B
3.
D
4.
A
5.
C
6.
B
7.
B
8.
A
9.
C
10.
B
11.
D
12.
A
13.
C
14.
C
15.
C
16.
D
17.
B
18.
C
19.
B
20.
D
二、填空题
21.
(1)根;蒸腾(2)形成层(3)高(或大)
22.
(1)B;筛管(2)B;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浓度,细胞吸水
23.
(1)b、c(2)大于;木质部
24.
(1)子房(2)大脑皮层(3)顶芽(4)有性
25.
(1)C(2)钾;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形成的
26.
甲;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7.
多;少;大于
28.
(1)小于
(2)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⑥;气孔
三、实验探究题
29.
(1)C
(2)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
30.
树皮(导管和筛管);加快蒸腾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木质部的导管;水分和无机盐可由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自上而下
31.
(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下降;大于
(3)由图可知,G点高于A点,即二氧化碳最后的浓度大于开始的浓度,说明一天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无法积累有机物
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解析】由于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因此把有机物从叶输送到地下块根的结构是筛管,C符合题意。
2.
B
【解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若是破坏树皮,等于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根接收不到有机物,最终树木会死亡,B符合题意。
3.
D
【解析】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酒精的作用是脱去叶绿素,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放在浓盐水中的植物会出现失水的现象,原因是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小于浓盐水的浓度,细胞就失水,因此实验材料浓食盐水,使用目的是使细胞失水,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它磁性的强弱,吸引的大头针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属于催化剂,它的目的是改变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D符合题意。
4.
A
【解析】A、春兰是单子叶植物,没有主根,属于须根系;故A正确;
B、根毛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故B错误;
C、成长阶段的前期,不能大量施加氮肥;故C错误;
D、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故D错误;
5.
C
【解析】实验中的叶片,一部分叶片处于曝光状态,另一部分用锡箔遮光,能够形成对照,光是实验唯一的变量,见光的部分遇到碘液会变蓝,说明该叶片部分存在淀粉,遮光的部分没有变蓝说明该叶片部分未制造淀粉,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C符合题意。
6.
B
【解析】竹子的茎中没有形成层,它的细胞不能不断侧向分裂增生,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因此银杏的茎能逐年加粗,而竹子并不如此,造成两者茎的区别是银杏的茎比竹子多了形成层,B符合题意。
7.
B
【解析】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导管能够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将运输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方式散发到大气中,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其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B符合题意。
8.
A
【解析】A、肺由大量肺泡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A不能体现该观点,符合题意。
B、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形成层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B能体现该观点,不符合题意。
C、鼻腔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管内有温暖的血液,可以温暖空气,C能体现该观点,不符合题意。
D、植物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且根毛数量巨大,增加了根吸水分的表面积,D体现了该观点,不符合题意。
9.
C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10.
B
【解析】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正其行,通其风"能使作物周围有充足的二氧化碳,利于光合作用,A正确。
B.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来自空气中,所以田间松土、及时排涝,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B错误。
C.移栽幼苗时根部总是带一个土坨是,为了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C正确。
D.收获的小麦及时晾晒,可以减少小麦中的水分,抑制小麦的呼吸作用,D正确。
11.
D
【解析】A、壤土类土壤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最有利于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植物习性,配制不同土壤,植物才会长得更快,B不符合题意;
C、土壤中含有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这些条件,C不符合题意;
D、黏土类土壤的黏性高,很难散开,蓄水保肥能力很强,透气性差(缺点),不利于一些农作物生长需要,而玉米喜温暖、干燥环境,因此黏土类土壤不适合玉米生长,D符合题意。
12.
A
【解析】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A正确;
BCD、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故BCD错误;
13.
C
【解析】A、从茎的纵切面上看,染成蓝色的是导管,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因此木质部会变蓝,A不符合题意;
B、在染料过程中是不需要添加葡萄糖的,B不符合题意;
C、染色后,染料大多在花瓣中,因此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C符合题意;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植株也会出现“烧苗”现象,D不符合题意。
14.
C
【解析】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所以a表示的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是有机物,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能进行呼吸作用的一定是活细胞,所以①表示的是叶绿体,②表示的是活细胞,B正确,不符合题意;
C、1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2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的过程,白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晚上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符合题意;
D、2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15.
C
【解析】A、①是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A不符合题意;
B、②④为表皮,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属于保护组织,B不符合题意;
C、③是叶肉,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营养组织,C符合题意;
D、⑤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由保卫细胞控制张开或闭合,D不符合题意。?
16.
D
【解析】A、将带叶的枝条下端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应当是过段时间将茎横切,A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若是气密性不好将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B不符合题意;
C、若是高温环境,气温太高,气孔关闭,不能进行蒸腾作用,C不符合题意;
D、选用内径更细的U型管,更细致地观察红墨水的流动情况,因此实验现象更明显,D符合题意。
17.
B
【解析】A、若选择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干旱地区的植物进行实验,实验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现象不明显,A不符合题意;
B、光照是蒸腾作用的动力,因此置于阳光下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快出现,B符合题意;
C、袋内的小水珠主要由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叶子的气孔很小,肉眼看不到,因此由该实验无法看出气孔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D不符合题意。
18.
C
【解析】A、水稻的茎一旦成长后,就不能再加粗,是因为它的茎没有形成层这一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形成层的活动,能够产生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使植物的根、茎不断增粗,而水稻的茎不属于木质茎,B不符合题意;
C、水稻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C符合题意;
D、水稻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D不符合题意。
19.
B
【解析】A、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故A错误;
B、由图可知,a-c段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有机物的含量在积累;故B正确;
C、b-c段,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减弱,但依然是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的,所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依然是在增加;故C错误;
D、c点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植物要吸收O2
,
释放CO2;故D错误;
20.
D
【解析】A:植物未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处O2量少于B处,错误。
B:植物未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处O2量少于B处,错误。
C:植物未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CO2,错误。
D:植物未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CO2,故D处CO2量多于B处。
二、填空题
21.
(1)根;蒸腾
(2)形成层
(3)高(或大)
【解析】(1)水稻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其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
(2)木本植物茎包括树皮、木质部和髓,其中维管束由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组成,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而“超级杂交水稻”的茎没有形成层,因此它的茎不能增粗。
(3)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海水稻”的细胞内部浓度高于细胞外部浓度,因此才能在盐碱地环境生存下去,说明“海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可能是其细胞液的浓度比常见植物细胞液的浓度高。
22.
(1)B;筛管
(2)B;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浓度,细胞吸水
【解析】(1)(2)由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是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到营养物质B将停止发育而凋落。而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这一现象说明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的。
(2)图二中A为正常状态的细胞,如果将它放入清水中,细胞将变为B状态,原因是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浓度,细胞吸水。
23.
(1)b、c
(2)大于;木质部
【解析】(1)根的伸长与图甲中b伸长区和c分生区两类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关。
(2)图乙中,根从土壤吸水主要原因是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水到达根的木质部后,由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
24.
(1)子房
(2)大脑皮层
(3)顶芽
(4)有性
【解析】(1)枇杷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2)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感觉,因此枇杷汁多味甜,品尝时味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3)去掉顶芽,保留侧芽,促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从而多结果,因此为了提高枇杷产量,果农常会对它的枝条进行修剪,那么果农剪掉的是项芽。
(4)枇杷一般利用其种子进行繁殖,它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5.
(1)C
(2)钾;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形成的
【解析】(1)甘蔗在水分充分、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河边湿润沙地水分充足,通气性能好,因此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河边湿润沙地,C符合题意。
(2)钾肥的作用提高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因此针对甘蔗秆细茎弱,易倒伏的症状,可多施加一些肥,但一次性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的现象,其原因是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形成的。
26.
甲;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解析】年轮的形成与形成层的活动状况有关,由于一年中气候条件不同,形成层由活动有盛有衰,这就使其所形成的细胞有大有小,细胞壁有薄有厚。因此,不同季节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的形态出现差异,因而出现年轮。由于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时,形成层细胞开始分裂,分裂后的细胞大而壁厚,颜色鲜嫩,因此甲所示部分是在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时候形成的春材。与本地树木相比,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由于一年内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形成层的活动几乎整年不停,这样在木材中就难以看出生长轮或年轮的分界线。
27.
多;少;大于
【解析】(1)在A萝卜洞中灌入浓盐水,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浓盐水的浓度,萝卜细胞会失水,导致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在B萝卜洞内灌入等量的清水,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部清水,所以萝卜细胞会吸水,B萝卜洞里的水变少
。
(2)这个实验说明当细胞溶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8.
(1)小于
(2)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⑥;气孔
【解析】(1)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玉米幼苗能够正常从培养液中吸水,所以培养液的浓度要小于玉米根细胞液浓度;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3)无色钟罩内的水珠,是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而蒸腾的水蒸气是通过
⑥
气孔从叶片进入空气中的;
三、实验探究题
29.
(1)C
(2)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
【解析】(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C,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2)由图表数据可知,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相比25℃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得出该结论的依据为: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
。
30.
树皮(导管和筛管);加快蒸腾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木质部的导管;水分和无机盐可由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自上而下
【解析】(1)小科和小红的猜想水和无机盐是由导管或筛管运输的,因此小明的猜想应为水和无机盐是由导管和筛管运输的;
(2)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植物的蒸腾作用更快,实验的现象更明显;
(3)C组只保留了筛管不变色,而AB两组都变色,说明水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的;A组是对照组,C组保留了筛管没有导管,由此对照可知,水分和无机盐可由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4)水分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所以纵切后可以看到红色是自上而下逐渐变浓的;
31.
(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下降;大于
(3)由图可知,G点高于A点,即二氧化碳最后的浓度大于开始的浓度,说明一天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无法积累有机物
【解析】(1)小球藻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
(2)若测定A、B瓶内氧气的浓度变化,24h后,A瓶氧气浓度上升,因为A瓶处于光照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而B瓶处于黑暗条件下,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能消耗氧气,因此B瓶氧气浓度下降;A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B瓶中氧气量。
(3)A点为二氧化碳最开始的浓度,G点是最后二氧化碳浓度情况,由图可知,G点高于A点,植物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说明一天内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无法积累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