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老子》四章 课件(46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1《老子》四章 课件(46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7: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老子》四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史载,老子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作者简介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太极阴阳
太极八卦图
“道”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前期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关于《道德经》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背景简介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十一章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三十根辐条聚合在毂上。
毂中间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正因为车轮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转动,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
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价值和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把老子有无的辩证关系放在日常生活中
,请你围绕读书交友等方面谈谈该如何对待有和无呢?
参考示例: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大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注释]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8.处:为,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三十三章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
不满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试想一下,多少人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
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11.几(jī):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译文】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对比
照应
总结
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如何做?
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②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
③圣人只是默默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让人们幡然醒悟,悔过自新。
④圣人尊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示例:
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只在一个“德”字。
《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
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老子》四章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合作探究
1、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2、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立的双方来说理。如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3.《〈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4、学习和研究《老子》有什么意义? 
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1.上善若水:最崇高的德行好比流水一样。上,最。
2.处众人之所恶:指水居处于一般人所不愿去的潮湿低下之处。
3.几:接近。
4.
渊:沉静、深远。
5.与善仁:指结交朋友能够像水一样真诚无私、亲善友好。
6.
正善治:指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正,通“政”,指为政。
7.动善时:指行动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
8.尤:过错、怨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课文链接
【译文】
最崇高的德行就好比流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和万物相争,它总停留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性。德行超众的人能够像水一样甘心居处潮湿卑下的地位,心境像水一样沉静深远,待人像水一样亲善仁爱,说话像水一般诚实守信,为政像水一样善于安定清明,办事像水一样善于应变圆通,行动起来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从来没有过失和怨咎。
【解读】
本章用自然界的水来比喻人的德行与品格。具体来说,老子认为水具有利万物、不争、处下等品德。通俗一点说,就是说水具有滋润万物的功劳、无欲无求的心态和甘居人下的德操。
最后,老子得出的结论是:为人处世要“不争”。也就是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去争名争利,就不会引来别人的怨尤。人类若能学习水的德行,与世无争,恬淡自乐,就能过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些处世的智慧,是老子从对水的观察中给我们的启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1.百谷王:指江海为百川的汇聚之处。百谷,即百川。王,主宰者,此指归附、汇总。
2.善下:指江海甘处下流。
3.欲上民:想要居于百姓之上,即号令天下。上,本义指君王,这里引申为号令天下。
4.以言下之:用言辞表示谦和卑下,这里是指不对百姓发号施令。
5.先民:处于百姓之先,这里是“领导百姓”的意思。
6.以身后之:指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
7.处上而民不重:指居处百姓之上,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重,本义指负重,这里引申为感到有负担。
8.害:妨害。
9.天下乐推而不厌:指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弃他。推,推举、拥戴。厌,厌弃、嫌恶。
10.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汇聚之处,是由于它甘处低下之处,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归宿。因此,统治者要想号令天下,必须用谦和卑下的言辞来对待百姓;要旭统领百姓,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所以,圣人虽然居于百姓之上,百姓却并不感到有负担;虽然处于百姓之前,百姓也不会感到有妨害。因此.天下百姓乐于推蓝而不厌弃他。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人能争得过他。
【解读】
本章主要阐述“不争”的处世哲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以江海为喻,说明人应该处下居后,同时说明人应该包容大度。
第二层主要论述圣人甘于处下所达到的效果。
第三层主要强调“不争”的谦下之德。
综上,老子通过本章的讲解,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处世原则,那就是“居下”和“不争”。其实,“居下”和“不争”不仅是美好的品德,更是胸怀宽广充满自信和智慧的体现,因此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原则。
【注释】
1.信言不美:真实可信的话并不悦耳动听。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2.善者不辩:真正的好人不会巧辩多言、空发议论。辩,巧辩。
3.知者不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识不博杂。博,知识广博、博杂。
4.积:本义指积累,这里引申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
5.既以为人,己愈有:指尽全力帮助别人,结果反而使自己更加充实、富有。既,尽。
6.利而不害:使万物获得好处而不损害万物。
7.为而不争: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悦耳动听,而悦耳动听的话不可信;真正的好人不会巧辩多言,巧辩多言的人不是真正的好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识不博杂,知识博杂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圣人不会自私自利,总是尽全力帮助别人,结果却使自己更加富有;总是尽全力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反而更多。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都获得好处而不损害万物。圣人的行事原则,是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
【解读】
本章是《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信言、善者、知者的评判标准,并提出了“为而不争”的处世准则。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主要讲如何识别人。
第二层主要讲圣人之为人。
第三层主要讲行事准则。
综上,作为全书的结束语,老子希望世人能够辨别真伪,做一个智者;多多奉献,不与人相争。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无不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