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宇宙航行
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1)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环绕速度;
(2)知道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的大小;
(3)掌握人造卫星的轨道特点和运动规律;
(4)掌握近地卫星运动规律和同步卫星的“三定”。
科学思维
(1)能将一些熟悉天体的运动抽象成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2)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天体运动问题通过推理获得结论。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卫星的轨道特点;
(2)能根据已有知识得出卫星的运动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了解世界航天大事记,有探索太空了解太空的兴趣;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进展,体会中国航天精神;
(3)能为牛顿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而振奋。
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得出和掌握
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同步卫星的运动规律
教学形式
采用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嫦娥三号发射模拟》
视频展示的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三号进入太空的过程,其他地球卫星的发射跟视频展示的过程类似;依据国际通行的算法,平均每发射一颗卫星,费用约2.16
亿美元,但是各个国家还是在争相发射卫星;据你们所知卫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有哪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用途?
总结卫星所带来的便利: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
既然卫星在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作用,怎么才能发射一人造地球卫星呢?
观看视频
讨论回答卫星的用途
以《嫦娥三号发射模拟》、引入新课,给学生心理上带来震撼,了解生活中的常用卫星等,多方面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
一、宇宙速度
1.明朝万户首创多级火箭,但是失败了
2.Flash展示牛顿猜想,试求解:当物体发射初速度达到多大时会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2,地球半径R=6.4×106
提示:此时物体的轨道半径可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地球质量可以用“黄金代换”替换掉。
3.投屏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并点评
总结:(1)算出来的结果为8km/s,更精确的结果要比这个值要小一点为7.9km/s;
(2)如果以7.9km/s的速度发射一个物体,它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我们将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
4.如果发射的速度的速度比第一宇宙速度大呢?
当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时,万有引力跟它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相等,所以沿着圆轨道运动;而现在速度大于了第一宇宙速度,所以需要的向心力变大了,而提供给它的向心力也就是万有引力不变,需要的向心力大于了提供给它的向心力,所以会做离心运动。
5.但是如果速度不是太大,它逃不出地球的引力范围,它还是会绕着地球转,只不过这时候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轨道。
6.当发射速度达到11.2km/s时,它就可以冲出地球的引力范围,但是还在太阳系内,会继续绕着太阳转,这个时候它就成了绕太阳运动的一颗行星;我们把11.2km/s就称为第二宇宙速度。
7.当发射速度达到16.7km/s时,它就可以冲出地球的引力范围,它就可以冲出太阳的引力范围,在银河系里遨游;我们把16.7km/s就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8.如果要冲出银河系呢?发射速度将要更大
计算并得出第一宇宙速度
思考并回答问题
了解前人对航天的探索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计算,并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升学生的计算技巧和计算能力。
二、梦想成真
1.到目前为止,世界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请大家阅读教材,了解航天史上的一些伟大事迹。
2.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在这些年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PPT展示中国的航天史。
3.虽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起步晚,但是我们的加速度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更是飞速一般的发展。
4.截至2018年8月29日,全球在轨飞行的人造卫星有4861颗,在轨运行的人造卫星1890颗,中国有252颗,处在第二位,超过了俄罗斯,仅次于美国。
阅读教材“梦想成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各项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的航天精神
了解中国的航天进展,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四、人造地球卫星
探究一
1.我们将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那它在太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
2.如果将人造卫星的轨道简化为圆轨道,它们绕着地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匀速圆周运动,而需要的向心力则由万有引力来提供,那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在右图中的四条轨道中,哪条轨道是不可能的轨道?并说明理由。
结论:(1)所有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在地心;(2)轨道可分为三类:赤道轨道、极地轨道和倾斜轨道。
探究二
将各种卫星绕地球运动都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来提供向心力,你能推出卫星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吗?
结论:(1)人造卫星各物理量的结果;
(2)
同一中心天体:大半径、大周期、小“速度”
两种特殊人造卫星
1.近地卫星
(1)离地高度在100~200km,近似认为
r
=
R
(2)在所有的人造地球卫星中,近地卫星运行速度最大,公转周期最小
2.同步卫星
(1)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是怎样的?
(2)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应该处在哪个平面?
(3)同步卫星的周期是多少?
(4)请用G、M、T、R表示出同步卫星的半径r以及离地高度h;
(5)请用G、M、r表示出同步卫星的线速度v。
结论:
(1)定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2)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3)定周期:T=24h=86400s
(4)定高度:h=36000km
=
5.6R
(5)定速度:v=3.1km/s
结合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思考并讨论不可能的轨道是哪条。
根据已有的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推导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计算得出近地卫星的运行速度和周期
思考相关问题,并计算得出各物理量
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可能的轨道,计算得出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强化学生运动和力的观念
通过两个特殊的人造卫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规律进行一个简单的应用,这里并不涉及两种卫星的比较,降低难度。
五、课后作业
1.完成问题与练习
2.查阅更多与中国航天相关的资料,了解中国未来的航天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