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PPT课件 5.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PPT课件 5.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6-28 08:4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材内容
教学流程
教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法
板书设计
课程标准
建议
学段目标
单元目标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 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 、作图等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利用方格纸和隔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其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返回总树
教学建议
1、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2、发挥操作在探索活动中的作用。
3、尊重个性化思考,鼓励策略多样化。
4、重视渗透“转化”思想
评价建议
返回总树
新课标指出:(一)注重对学生教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1、主题图资源:教师要挖掘和利用好主题图资源,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2、物质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自己和学生身边的物质资源,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学具,供学生操作实验。
资源开
发利用
重点
难点
教材
地位
学情分析
教材
内容
教学
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22—27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返回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及其高和底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返回
四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返回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推导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割补、观察与比较中,初步感知转化与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返回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通过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和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通过操作演示和教师的课件展示,突破难点)
返回总树
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利用多种媒体,采取活动体验、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直接体验,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返回总树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在学法的指导上以激趣为基点,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
返回总树
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实验操作
探究验证
实践应用,
强化新知
观察特征
解决“虾池能放养
多少尾虾苗?”的
问题
通过计算充分理解
高和底的关系。
教 学 流 程
课堂总结
归纳总结
推导概括
面积公式
推导过程
利用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求高
或底
知识迁移
合理猜想
合作转化,
验证猜想
返回总树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结合书上情境图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是在学习纯粹的数学知识,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返回
返回
1、知识迁移,合理猜想
24
24
4
4
6
6
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能转化成长方形再来计算?
返回
2、合作转化,验证猜想
(1)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汇报
(2)课件演示
返回
3、归纳总结,推导概括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 高
返回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
虾池的面积:90×60=5400(平方米)
放养尾数: 30×5400=______(尾)
返回
知识再现,巩固理解
计算不同方向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充分理解高和底的关系。
返回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高或底。
返回
[设计意图]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要与教师或同学们商讨吗?
[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返回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S = a h
返回总树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简洁、明了,突显了本课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