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课件(共2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课件(共2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8 09:30:44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春天的事物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吗?(学生组词)可形成诸如此类的句子:春风细雨初花,浅草牧童人家,飞蝶鸣鸟淡霞。青山绿水,读书郎惜韶华。
“自古逢秋悲寂寥”,关于“秋”,李清照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李白说乡愁是“床前明月光”,王湾说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说起秋,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深秋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号称“秋思之祖”,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天涯游子的孤苦无依无限思乡的愁绪。
一、即兴创作
创意导入秋思之祖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
1.作者简介
二、预习交流
知人读诗绘意境
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
2.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散曲,每句末字押“ɑ”韵。
3.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形容悲伤到极点。
4.创意表述,描绘画面。
示例:时已入秋,西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着。我牵着马长途跋涉已有一段日子了,望着瘦骨嶙峋、筋疲力尽的马儿,看着满目苍凉的古道,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哀愁。
身旁一棵老树,如一个饱历沧桑的老人,盘根错节,浑身痂疤,枝节扭曲。枯藤缠绕着它。乌鸦站在几乎光秃的树顶上“哇哇”悲鸣。是嫌天冷难耐吗,怎么说你也有家呀。树上那仅有的几片叶子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地上的叶子被风吹着,绕着树根转着圈,“唉,落叶都归根了!”我心里一阵惆怅,那缕哀愁似乎愈浓了。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远处隐约传来人家的欢笑,似乎那门前的桥下还有流水在夕阳下闪烁,多么温馨啊!人家有家我独无。我站在古道边,任凭风吹拂着我的衣袖。浪迹天涯的日子啊,何时才是尽头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那种餐风饮露的日子,回到故乡的亲人身边?我轻轻吹起了箫,夕阳下,凄凄的音符仿佛是闪着光的流水,载着我的乡愁,飘去,飘去,今夜我将在哪里投宿呢……
三、合作探究,体验品鉴诗词之美
1.本曲号称“秋思之祖”,本诗创作有哪些独特之处
前三句罗列九种意象(景物),并各着一个修饰词,使各个景物个性鲜明,意象组合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暗淡枯老之色、凄惨之声烘托游子内心的悲凉,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
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有家我独无,以恬静闲适之景反衬游子孤苦无依的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紧,一年将尽,马都累瘦了,人何以堪,着力渲染荒凉气氛,侧面描写以马写人,表达天涯游子奔波孤苦的心情。
教师小结板书
映衬,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互相映衬烘托游子内心悲苦。
反衬: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闲适反衬游子孤苦无依
侧面描写:马都累瘦,人何以堪,侧面描写奔波孤苦
意象组合:九个意象组合成一个悲凉的意境。
2.夕阳西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昏”,点明时间已晚,日暮途穷,何处才能落脚投宿呢,更添一层悲苦。
3.
“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前四句写景是为此句做铺垫,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抒发了游子肝肠寸断无限惆怅的思乡之情。
4.本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什么情感?
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异乡游子羁旅之思(悲凉愁苦、漂泊无依、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
5.把《天净沙·秋思》和导入中创作的诗对比,说说:这首诗为什么能被称为“秋思之祖”呢?
【交流点拨】
(1)炼字——抓住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枯、老、昏、古、瘦等,尤其是昏、瘦二字。
(2)和谐——画面统一,具有整体感。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与景物的和谐统一。(此环节重在由意象的罗列而至体味意境的审美感受,品读“夕阳西下”一句的妙处)
(3)以乐景写哀景。
前三句中哪一句显得和其他两句不协调?
“小桥流水人家”
为什么作者会写这一句?
以乐景写哀景,倍增其哀也。(引导学生理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得出作者情感——思家思乡。)
四、对比阅读,品评体会意象意境
2.这首元曲,马致远可不是一挥而就的,他也是经过了反复修改的。据说他的初稿是这样的:
(不板书,老师吟诵,训练学生注意力,发现不同之处)
枯藤老树残花,远山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
抓住这么几组对比进行鉴赏,使对意象、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入。
残花——乌鸦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往往暗指小人、俗人、庸夫。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远山——小桥
桥是连接家和这个世界的纽带。到了桥这头,可以回家,可以见到思念的人;到了桥那头,就离开了家,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走向了远方。桥,承载的是人的思念,对家乡,对爱人,对亲人的思念。
去——在
这一动词连接了断肠人与天涯,不必多说,“去”字一出,意境全无,使全曲显得是那么的矫情。
五、布置作业
写神赏心活学活用
1.
元代另一位散曲家白朴的《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
“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美:
“夕阳”让人联想到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漂泊游子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名词之美:
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
“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2.修改导入中的小诗(可换韵脚)。
春风细雨初花,浅草牧童人家,飞蝶鸣鸟淡霞。青山绿水,读书郎惜韶华。
六、板书设计
提玄钩要巧记要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枯老之色
凄惨之声
烘托渲染
暗淡悲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闲适(人家)反衬
孤苦无依(游子)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古道
渲染悲凉
瘦马侧面烘托奔波孤苦
夕阳西下
日暮途穷
何处投宿
点明时间
更添悲苦
断肠人在天涯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肝肠寸断
惆怅思乡
写法:意象组合
映衬烘托
侧面描写
对比反衬
元代另一位散曲家白朴的《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美:“夕阳”让人联想到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漂泊游子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天净沙
秋思【统编七上语文市级获奖公开课教案配课件】
一、即兴创作
创意导入秋思之祖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春天的事物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吗?(学生组词)可形成诸如此类的句子:春风细雨初花,浅草牧童人家,飞蝶鸣鸟淡霞。青山绿水,读书郎惜韶华。
“自古逢秋悲寂寥”,关于“秋”,李清照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李白说乡愁是“床前明月光”,王湾说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说起秋,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深秋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号称“秋思之祖”,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天涯游子的孤苦无依无限思乡的愁绪。
二、预习交流
知人读诗绘意境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
2.背景链接
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
3.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散曲,每句末字押“ɑ”韵。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藤老树昏鸦
译: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创意表述,描绘画面。
示例:时已入秋,西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着。我牵着马长途跋涉已有一段日子了,望着瘦骨嶙峋、筋疲力尽的马儿,看着满目苍凉的古道,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哀愁。
身旁一棵老树,如一个饱历沧桑的老人,盘根错节,浑身痂疤,枝节扭曲。枯藤缠绕着它。乌鸦站在几乎光秃的树顶上“哇哇”悲鸣。是嫌天冷难耐吗,怎么说你也有家呀。树上那仅有的几片叶子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地上的叶子被风吹着,绕着树根转着圈,“唉,落叶都归根了!”我心里一阵惆怅,那缕哀愁似乎愈浓了。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远处隐约传来人家的欢笑,似乎那门前的桥下还有流水在夕阳下闪烁,多么温馨啊!人家有家我独无。我站在古道边,任凭风吹拂着我的衣袖。浪迹天涯的日子啊,何时才是尽头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那种餐风饮露的日子,回到故乡的亲人身边?我轻轻吹起了箫,夕阳下,凄凄的音符仿佛是闪着光的流水,载着我的乡愁,飘去,飘去,今夜我将在哪里投宿呢……
三、合作探究,体验品鉴诗词之美
1.本曲号称“秋思之祖”,本诗创作有哪些独特之处
前三句罗列九种意象(景物),并各着一个修饰词,使各个景物个性鲜明,意象组合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暗淡枯老之色、凄惨之声烘托游子内心的悲凉,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
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有家我独无,以恬静闲适之景反衬游子孤苦无依的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紧,一年将尽,马都累瘦了,人何以堪,着力渲染荒凉气氛,侧面描写以马写人,表达天涯游子奔波孤苦的心情。
教师小结板书
映衬,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互相映衬烘托游子内心悲苦。
反衬: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闲适反衬游子孤苦无依
侧面描写:马都累瘦,人何以堪,侧面描写奔波孤苦
意象组合:九个意象组合成一个悲凉的意境。
2.夕阳西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昏”,点明时间已晚,日暮途穷,何处才能落脚投宿呢,更添一层悲苦。
3.
“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前四句写景是为此句做铺垫,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抒发了游子肝肠寸断无限惆怅的思乡之情。
4.本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什么情感?
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异乡游子羁旅之思(悲凉愁苦、漂泊无依、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
5.把《天净沙·秋思》和导入中创作的诗对比,说说:这首诗为什么能被称为“秋思之祖”呢?
【交流点拨】
(1)炼字——抓住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枯、老、昏、古、瘦等,尤其是昏、瘦二字。
(2)和谐——画面统一,具有整体感。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与景物的和谐统一。(此环节重在由意象的罗列而至体味意境的审美感受,品读“夕阳西下”一句的妙处)
(3)以乐景写哀景。
前三句中哪一句显得和其他两句不协调?
“小桥流水人家”
为什么作者会写这一句?
以乐景写哀景,倍增其哀也。(引导学生理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得出作者情感——思家思乡。)
(这三点顺序,根据学生回答实时调整顺序和深度。)
四、引出对比材料,进一步品读
2.这首元曲,马致远可不是一挥而就的,他也是经过了反复修改的。据说他的初稿是这样的:
(不板书,老师吟诵,训练学生注意力,发现不同之处)
枯藤老树残花,
远山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
抓住这么几组对比进行鉴赏,使对意象、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入。
残花——乌鸦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往往暗指小人、俗人、庸夫。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远山——小桥
桥是连接家和这个世界的纽带。到了桥这头,可以回家,可以见到思念的人;到了桥那头,就离开了家,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走向了远方。桥,承载的是人的思念,对家乡,对爱人,对亲人的思念。
去——在
这一动词连接了断肠人与天涯,不必多说,“去”字一出,意境全无,使全曲显得是那么的矫情。
五、布置作业
写神赏心活学活用
1.
元代另一位散曲家白朴的《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
“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美:
“夕阳”让人联想到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漂泊游子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名词之美:
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
“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2.修改导入中的小诗(可换韵脚)。
六、板书设计
提玄钩要巧记要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枯老之色
凄惨之声
烘托渲染
暗淡悲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闲适(人家)反衬
孤苦无依(游子)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古道
渲染悲凉
瘦马侧面烘托奔波孤苦
夕阳西下
日暮途穷
何处投宿
点明时间
更添悲苦
断肠人在天涯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肝肠寸断
惆怅思乡
写法:意象组合
映衬烘托
侧面描写
对比反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