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艰苦
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移
天津六力学校:赵新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习目标与任务
梳理内容,厘清层次结构。
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历史意义。
品味语言,感受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分析人物形象,传承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
大单元项目研学
一、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
二、学习选取典型材料展现人物精神品质、将感情融入场景叙事之中等新闻写作方法。
三、揣摩语言,欣赏新闻多样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的情感美。
四、结合历史背景,体会新闻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
背景介绍
新闻报道分类: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消息: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结构鲜明。
通讯:运用叙述、描写、一轮、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的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
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消息: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结构鲜明。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外联部主任周树春和记者杨国强等4人采写的一篇新闻特写。这篇新闻特写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回归。它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中英双方在港举行的交接仪式,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背景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
“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1982年,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写作背景
自从焦裕禄同志逝世后50年来,全国共出现三次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高潮。第一次,1964年11月2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公开报道焦裕禄事迹后的一段宣传、学习活动。第二次是从穆青等3人合写的、发表在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刻的影响下开展的宣传、学习活动。第三次是在1989年后,我们党重新提出了要发扬延安精神,发扬雷锋精神,发扬焦裕禄精神。
香港回归现场以及
不列颠尼亚号邮轮
焦裕禄同志的生活状态
以及和老乡们防风固沙的场景
第二部分
结构梳理
《别了,不列颠尼亚》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时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时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晚6时15分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晚7时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米字国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国南海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小标题
典型事迹
精神品格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风雪天,访寒问暖
艰苦奋斗、身先士卒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关心他人身体健康,自己却忍着病痛坚持工作。
无私奉献、亲民爱民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给治好。
病重时时刻关注兰考工作情况,希望死后葬在沙丘之上。
心系民生,勤政为民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兰考发生巨大变化
无私奉献
第三部分
语言鉴赏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悬挂的
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该如何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民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2、请思考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新闻标题有什么作用?
题目语意双关。
一方面反映真实场景,即本篇新闻报道告知大家的新闻事件。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位港督彭定康乘坐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的夜色中。
题目具有象征意义,凸显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管制在香港终结,洗雪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耻辱。
主谓倒装。旧题新用,略有讽意,韵味无穷。
3、看导语部分,它简明概括地报道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
明确:这篇特写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新闻特写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4.结语部分仍以时间为线索,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作了小结。156年5个月零4天,确凿的数字记录着这段屈辱的历史。今天,百年国耻,一朝洗雪。文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结尾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与自豪。
说明:文字显露了厚重的历史感。“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呼应题目,暗含嘲讽。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一切侵犯主权的行为都将是如此结局。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的结局。
5、这篇人物通讯的特色是什么?
1)、本文有典型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第一,?使用典型的语言描写:这一点在上一个问题中体现出来,焦裕禄的语言表现出其精神品质,其精神实质从其语言里跃然纸上。如:“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
第二,?典型的动作描写:
例如:在描写焦裕禄同志和肝癌斗争时,文章都运用了典型的动作描写。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记叙了焦裕禄在兰考的贡献,同时也有对他这个先进人物的描写,特别是第五节,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和赞誉,也是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原因。
新闻写作同样离不开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请结合两篇文章进行分析。
(1)选材真实,典型,新颖。《别了,不列颠尼亚》不动声色,客观冷静,从对方着笔:不写香港回归中方的普天同庆,而是以“告别”为中心,叙述英国治港永久成为历史的事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围绕“治沙”“患病”两条线索选取体现焦裕禄工作及其精神品质的典型事件,真实感人。
(2)构思独特。《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清晰地时间为线索,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小标题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每一节都有一个核心主题。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加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阅读两则新闻作品,小组合作交流,试着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内容或其他角度区分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
(1)从时效性上看,消息要求更高。追求第一时间发表,通讯的时效性不及消息。但是内容上却更完整。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是只是高度的概括,,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全面深入的报道,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3)从篇幅上看,消息一般篇幅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消息比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通讯的篇幅稍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