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孔子,也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孔子,也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孔子,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话说《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内容上:
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推荐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
南怀瑾《论语别裁》
周国平《人的高贵在灵魂》
刘墉《非礼勿视》
方法1:咬文嚼字、疏通文意
方法2:旁征博引、联系现实
方法3:联系自我,潜心涵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饱:
安:
敏:
而:
就:
而:
于:
慎:
焉:
正:
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勤劳,敏捷
而:表并列
就:靠近
而:就
于:对于
慎:小心,谨慎
焉:语气助词
正:匡正
已:通“矣”,了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居住不求舒适,
做事敏捷而言语谨慎,亲
近德高的而求正自己啊,
可以称得上好学的了。”
译
文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君子”一词的解释为:“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何谓君子?
“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本,书本上主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作好学。
——南怀瑾《论语别裁》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慎于言,说话要小心,这也是分寸,老百姓不是也常说祸从口出,言多语失吗?孔子的学生子张想学习为官之道,请教孔子该如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少说多听,多学习别人的经验。一个人身体力行,是直接经验;以别人走过的弯路中学来时经验,是间接经验,思而不学则怠,人见得多了,迷惑就会变少,所以要多看。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那么,什么又叫“好学”呢?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正所谓,“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子的鸟是飞不高的”,古人常说“俭以养德”,又说“玩物丧志”,都要向我们宣示: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更是对现代人的一句警世良言。温家宝总理到湖南大学视察时,这样说,“年青人要记住这六个字——此时,此地,此身。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推到以后;此地,就是可以从你所处的岗位作出的贡献,就要立即做起来,不要等到别的地点;此身,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要勇于承担,而不要推给别人。我想这六个字应该就是对“敏于事”的最恰当的注解吧。
所有的人都应该“就有道而正焉”,正所谓,蓬中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有道”之人如同一盏灯,把我们的内心照亮。
可见,此“好学”,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是道德与人格的锤炼。
方法1:咬文嚼字、疏通文意
方法2:旁征博引、联系现实
方法3:联系自我,潜心涵咏
我来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