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雨霖铃》课件(20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文档属性

名称 4.2《雨霖铃》课件(20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18:5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雨霖铃
柳永
新课导入
东坡在玉堂(注:翰林院的代称)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词苑萃编》引《吹剑录》
目录
01
走进作者
02
诵读诗词
03
文本赏析
04
课堂小结
关于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整体感知
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其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哀婉
悲伤
凄切
诗词诵读(注意停顿和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文本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本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的情感如何?
寒蝉——季节
长亭——地点
骤雨初歇——天气
晚——时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勾勒出一个情人送别的典型环境,突出表现了词人离别时,极其悲伤的感情。
首句的作用:
渲染离别的氛围
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留恋处
传达出浓烈的不舍之情

写出离别之迫切
“留恋处,兰舟催发”
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写出了一种无奈之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如何理解此处的“竟无语凝噎”?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以诗解诗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两句白描,极写彼此的眷恋却又无可奈何的悲伤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想到
本句描绘的几种意象各有何特征?
千里烟波
沉沉暮霭
楚天辽阔
——绵长
——浓重
——无垠
思考:这三种意象和诗人抒发
别离之愁有何联系?
浩渺的烟波
沉沉的暮霭
辽阔的天空
黯淡的离愁
无尽的离恨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抓住烟波暮霭、千里楚天这样色调暗淡、空间旷远的意象抒写内心的痛苦惆怅,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情。
借景抒情
虚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点明主旨
——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清秋节”与前文“寒蝉凄切”相照应。
作用:再次点明离别的时节,营造凄清的氛围。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思考:词中有何画?
景中含何情?
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的晨风吹拂萧萧的柳树,—弯残月高挂在杨柳梢头。
离别诗中典型意象的解读

酒的味道本身是苦涩的,离别诗中经常借酒抒发愁情思绪、离情别绪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此句中,词人是如何展现离愁别绪的?
采用虚写手法,
借用典型的离别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将词人内心冷落凄清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情语——直抒胸臆
虚设:写出诗人离别之后的内心的失落和怅惘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白居易
上片
主要写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实写)
主要写的想象中的别后孤寂凄清的的情景(虚写)
下片
课堂小结
艺术构思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白描手法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