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
把握《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
3.
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怀。
二、相关知识
详见《能力培养与测试》第37页。
三、课前检测
芣(fú)苢(yǐ
)
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
)
四、文本分析
1.
《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1)赋的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个句式贯穿始终,反复铺陈,把采芣苢的热闹欢乐场面充分展现出来。?
(2)重章叠唱的手法。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2.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诗中没有直接写采芣苢的人,但读来却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劳动的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出来。
五、习题演练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的形式。
重章叠句
【解析】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插秧歌》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2.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3.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二、作者简介
详见《能力培养与测试》第37页。
三、课前检测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四、文本分析
1.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概括诗人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劳动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明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明确:雨中插秧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明确:呼唤早餐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明确:农夫应答图
2.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五、习题演练
最爱东山雪后晴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软红光里涌银山”哪几个字属于炼字,谈谈妙处?
【解析】“软”、“涌”。“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软”、“涌”二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软”运用了通感,“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结合着““软红光里涌银山”来理解其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六、思考
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