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组歌 作者介绍
纪伯伦,黎巴嫩著名诗人,杰出画家。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在他的散文中,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生命,都在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代表作品有《泪与笑》,《沙与沫》、《朦胧中的祖国》。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群山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一九0八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读课文,疏解疑难字词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kuì ):赠送(礼品)(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cuì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盛气凌人(xiào):酷似。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傲慢的气势逼人(xū):因伤感、烦闷、痛
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qiàn):把一物体嵌入别一物体内朗读《浪之歌》品味其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浪 之 歌 节奏美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
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海浪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海浪是什么样的形象?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诗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是世间种种美好
价值的守护者,“这就是
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
生的工作”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思考问题
1、“浪之歌”是否在写“浪花”对“海岸”的爱情?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的?2、文章通过“浪花”对“海岸”的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现了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浪之歌》
在《浪之歌》这首散文诗里,海浪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形象,与爱人“海岸”难舍难分,但同时她又是一个人间的保护神——“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所以,“海浪”所抒发的不仅仅只是对“ 海岸”的爱情,更是对大自然、世间万物的爱情,她要坚定的守护着大自然中所有美好的一切。
这一切,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保卫和平、忠于爱情、保卫世界美好的一切——“这就是我的工作,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海浪的声音代表了作者的坚定声音。
雨之歌雨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信的使者”
这篇文章中突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各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着把它们归纳一下。你觉得文章中除了拟人手法可以感觉到“人” 外,有没有哪些段落可以直接感觉到人与雨水的和谐统一吗?七八段就含蓄提到了人与雨水的情感的统一,你从中有什么体会呢?细细品味一下,你有什么感想呢?万物有灵,是因为有灵性的人存在,他们感受并热爱世间万物。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循环,它滋润生命,使它生生不息。叹息、泪水和微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自然界是人类世界的一面镜子。 思考问题
1、文中的“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哪句是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借物寓意,他把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感全部倾注到“雨”这一富有生命,充满灵气的艺术想象中,以此表达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包含了要正确对待人生的得与失,不要把个人荣辱看得过重的人生哲理. 两篇散文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运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2、语言清鲜流畅、想象丰富丽。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1、以爱为主题.
2、表达了一种人生的哲理.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已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仿句: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运用拟人和并列句式)仿句: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