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赛马》人音版 (五线谱)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赛马》人音版 (五线谱)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9-08 11: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音乐《赛马》教案
二胡曲《赛马》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的聆听内容,黄海怀作曲。该曲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热闹而欢快的局面,表示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一乐曲由热烈豪放的第一乐段、悠扬柔美的第二乐段、以和再现乐段组成。
本学期的同学学习这一首曲子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在一年级学过《草原就是我的家》、《我是人民小骑兵》、《挤奶舞》,三年级上学期学过《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等,对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基本的舞蹈动作已有一定的了解。并经过长期的课堂常规训练,同学已养成专注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我尊重教材,深挖教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同学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等要求,针对同学的实际,我确定了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赛马》所表示的意境和情趣,激发对草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感知不同的音乐段落并熟悉主题旋律。
3、能力目标:在律动、模仿与创编伴奏中,培养表示能力、创作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乐段所表示的意境地和情趣。
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初听感受、情景引入、分段感受、完整表示。在这些环节里,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战略:
一、根据同学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我运用了达尔?克罗兹教学理论,采用律动、模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同学参与式的聆听音乐,表示音乐,层层深入地达到了音乐的审美核心。
二、我尊重同学的发明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新表示。特别是创编伴奏过程中,我留出了充分时间,让同学自由探索地板鼓和凳子鼓的演奏方式,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同学用打击乐器胜利地模仿马蹄声、马鞭声,用串铃模仿马铃声时,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胜利的喜悦。
三、针对同学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精心设计制作了图形谱,进行直观教学,协助同学更好地感受音乐。同学在看谱、划谱、唱谱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到音乐的段落以和主题旋律,听辩出B乐段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初听感受——播放《赛马》
师:你觉得这首曲子音乐情绪怎样?这种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听音乐自由律动入室。
(设计意图:初听音乐时的自由体态律动,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感受音乐,联想情境。)
2、情景引入
师:这首曲子是作曲家黄海怀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板书)
学生读曲名
师:让我们快快走进草原,一起参加那达慕盛会。(播视频)
学生观看录像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场面最令人紧张激动?
学生回答
师:大家一起来模仿。我们来打鞭,让马跑得更快。
师:刚才短片里,一群马你追我赶、马蹄是怎么飞奔的?
学生模仿赛马
师:除了赛马,蒙古族人民还用什么方式庆祝那达慕盛会?
学生回答
师: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盛会。让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吧。(师哼旋律)
学生模仿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恰当地利用视频手段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文化视野,
并在观察、表述、模仿中激活旧知识,顺畅地进入新课。)
(二)展开阶段
1、感受乐段
师:现在完整地听一遍,请你们边听边用手指把乐段表示出来。(播放《赛马》)
学生聆听、律动,用手指表示乐段。
师:你们认为《赛马》有几个乐段?
师:你们分的乐段各不相同,但你们的第一乐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完整复听感受乐段,让学生更为专注地感受音乐形象的变化。)
2、分段聆听
(1)A段分析
师: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板书A主题)这一段紧张而又热烈的音乐就是A段。
学生哼唱主题旋律。
师:你们听老师唱一唱旋律。请你们跟着我一起唱旋律。
学生边听边律动。
师:我们再听A段,请你们把赛马的动作表现出来,听到前奏就做好准备。(播放A段)
学生回答
师:你们听到打击乐器伴奏的声音吗?是什么乐器?表现了什么?
师:请你们用手模仿双响筒。双响筒有两个不同的声音,所以模仿马蹄声特别好听。
学生模仿
师:我们以前探索过身边的哪些物体作打击乐器?
师:今天,请你们再用这两种乐器找出两种声音来模仿马蹄声。
学生探索。
师:除了双响筒,还有什么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表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我请这一行的同学上来拿串铃,请你们看着指挥,全班同学一起来合奏,
学生边哼唱边伴奏。
师:这一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板书:A段:热烈奔放)
师:请你们带着热烈奔放的情绪来合作表演。请这边同学伴奏,这边表演。
(播放A段+B1段)
学生合作表演。
(2)B段分析
师:从刚才的动作看出,你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音乐情绪变得怎样了?(播放B段)
学生聆听并回答。
师:音乐变得优美,有歌舞的感觉。(板书B主题)这就是B段的主题旋律。
学生哼唱B主题旋律。
师: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蒙古舞动作来表演
学生回答并表演
师:请你们边听边唱旋律,B主题出现了几遍?(播放B段)
小指挥带领大家边听边哼旋律,并用手指表示。
(设计意图:在分段细听音乐时,运用体态律动和小乐器伴奏,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
(3)B1+B2分析
师:第二遍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师:顿挫的感觉,你的动作可以怎样变化?
学生回忆并表演。
师:请你们两人相对,做硬肩的动作。
师:把第一遍和第二遍连起来表演一次。(播放B1+B2)
学生表演,注意聆听。
师:请欣赏演奏家的表演,看看第三遍二胡是怎么演奏的?(播视频)
学生观看后回答
师:这种演奏叫拨弦。你觉得二胡在模仿什么声音
学生读拨弦;想象马蹄声。
师:这种马蹄声是很激烈的,还是轻松、得意的?请你们用身体小乐队来模仿马蹄声。(请?列学生表演)
学生回答,分列表演。
师;在二胡拨弦的同时,主旋律是什么乐器在演奏?(请?列学生表演)
学生回答,分列表演。
师:请你们合作表演。(播放B段)
(板书:B段:优美、歌唱性地)
学生边哼唱边表演。
(设计意图:图谱、视频与律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为细致地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层层深入地达到了音乐的审美核心。)
(4)A’段分析
师:听最后一个乐段。(播放A′段)它的音乐情绪和哪一段很相似?
学生聆听并回答。
师:你们的感受很棒!这一段又回到了激烈的赛马场面。
(板书A′段)(板书:
A′段:热烈奔放)
学生回答
师:结尾部分有什么特别的声音?表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并模仿马的撕鸣动作。
师:音乐结束时,请你摆出最特别的蒙古舞造型。
学生表演
师:我很欣赏把曲子分成?段?段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把B段分开了?
学生回答
师:B段的不同变化都听出来了。但由于主旋律没有变,还是合成一个大段。所以这首曲子分成了三个乐段。
(设计意图:
当乐曲回到第一乐段情绪时,引导学生感受变化,创新表演)
(三)形成阶段
师:现在,我们把全曲完整地表演一次。(播放全曲)
学生合作,完整表现。
弹性环节
【师:我们来领略演奏家的风采。(播课件)】
【聆听音乐并模仿表演。】
(设计意图:完整表现,师生分享表演成功的愉悦。【通过观看短片,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师: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开心吗?说说你的收获吧!
学生畅所欲言。
师:《赛马》的确是一首很美的音乐。其实,我们的民族音乐真的很有魅力,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的。
师生道别。
随音乐自由律动出室。
(设计意图:采访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